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环球科学:跳槽可能导致头痛和失眠;用人类皮肤细胞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9 13: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健康 ·

  跳槽可能导致头痛和失眠

  人们常常为了职业发展跳槽,但跳槽对健康的影响一直很少受人关注。近日,日本科学家在《职业环境与医学》(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上发表论文,发现和过去一年内没有跳槽的人相比,那些在过去一年中跳过槽的人更容易出现头痛、疲劳和失眠现象。并且这一趋势在首次经历跳槽的人群中更加明显。

  为了调查跳槽对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让20 000名日本境内的参与者报告了自身的健康症状,结果发现了上述趋势。研究人员表示,跳槽者可能承受了更多压力因素,例如夜班负担、职场骚扰和过重的工作量。这些情况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并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UNIVERSITY OF TSUKUBA)

  · 分子生物学 ·

  我国科学家开发植物体内快速定向进化技术

  定向进化技术能在短时间内为目的基因赋予改进或全新的生物学功能,有望成为突破作物育种遗传资源瓶颈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尚无直接在植物体内实现定向进化的系统。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与微生物研究所邱金龙团队合作,对双生病毒复制子进行工程化改造,首次在植物底盘中构建了快速且通用的体内定向进化系统GRAPE,并利用该系统实现了植物免疫受体NRC3和Pikm-1的体内定向进化,为植物基因和蛋白的工程化改造提供了性能强大的高通量技术平台。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研究团队基于工程化改造的双生病毒复制子,首次在植物体内建立了高效定向进化系统。该系统可在单张本氏烟叶片上,于4天内完成对多达105个目的基因变体的筛选。由于整个筛选过程均在植物体内进行,其进化产物无需额外优化即可直接应用。GRAPE系统为加速植物分子育种与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技术平台,也为植物基因及蛋白的工程化改造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考古学 ·

  岩画描绘人类在古阿拉伯沙漠生活的繁荣景象

  Jebel Arnaan岩画群。轮廓线标注刻画层级:第一阶段为绿色,第二阶段为黄色,第三阶段为白色,第四阶段为蓝色渐变。图片来源:原论文

  在阿拉伯北部,记载显示与绿洲相关的人类活动从约1万年前开始,但那之前的人类活动并不清楚。 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新研究中,沙特阿拉伯发现的可追溯至1.28万至1.14万年前的骆驼、瞪羚和其他动物的真实尺寸岩画描绘了人类在古阿拉伯沙漠生活的繁荣景象。

  研究者报告了在沙特阿拉伯北部内夫得沙漠的考古勘探和挖掘结果,填补了该地区约1.2万年前的考古记录空白。他们对这些沉积物的分析显示在约1.6万至1.3万年前此处是一个干旱环境,其水资源以季节性湖泊的形式不断增加。这种水资源增加可能曾支持人类——这也得到了该地区发现的大型岩画和石制工具的证明。该岩画包含130幅真实尺寸的雕刻,描绘了骆驼、野山羊、马、瞪羚和欧洲野牛,有些尺寸有2米多高,另有对骆驼和人类的小型描绘。此外,532个石制工具被发掘,其形状可能指向与中东同时期文化的文化关联。作者认为可能是同一批人创作了岩画和石制工具,但对证据的阐释持谨慎态度。虽然很难确定石制工具与岩画创作者之间的直接关联,但这些新发现表明人类曾在此前证据稀缺的时间和地点适应了一个多变而干旱的气候。

  · 医学 ·

  人类皮肤细胞能产生功能性卵子

  不孕症影响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其原因可能是形成合子(受精卵)所必需的两种生殖细胞(配子)——卵母细胞(卵子)或精子——的其中之一出现了功能障碍或缺失。《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皮肤细胞能用于产生可受精的卵子。

  研究者取出了皮肤细胞体细胞核,并将其插入去核的供卵母细胞内。作者随后诱导了他们称为“有丝减数分裂”(mitomeiosis)的过程解决了多一套染色体的问题,该过程模拟自然细胞分裂并让一套染色体被废弃,留下一个有功能的配子。该过程能产生82个有功能的卵母细胞,这些细胞再在实验室用精子受精。到受精后第6天,一小部分受精卵(约9%)继续发育到了胚胎发育的囊胚阶段。不过,没有囊胚能培养到该节点之后,该时间点与体外受精(IVF)治疗中胚胎移植到子宫的时间相吻合。作者指出了研究的多个局限,如大部分胚胎在受精后无法继续发育,以及囊胚中存在染色体异常。不过,这一概念验证研究表明,该过程在人类细胞中或许可行,为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 大科学装置 ·

  全超导磁体实现35.1特斯拉稳态磁场

  全超导磁体测试曲线。图片来源: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研制的全超导磁体,成功产生35.10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

  全超导磁体是由超导材料绕制而成的磁体,该磁体采用高温超导内插磁体技术,与低温超导磁体同轴嵌套构建。科研团队运用万匝级高场磁体多物理场协同优化方法与高应力调控工艺,解决了低温高场下的应力集中、屏蔽电流效应、多场耦合效应等难题,大幅提升磁体在极端工况下的力学稳定性与电磁性能。该磁体励磁至35.1特斯拉,稳定运行30分钟后安全退磁,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可靠性,为在全超导磁体35.1特斯拉条件下开展各类样品实验提供了重要平台。(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撰文:王昱、冬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0-18 10:10 , Processed in 0.2031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