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格兰:再出大消息!这个方向节后还要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I圈再传大消息,前脚Open AI与韩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星际之门,后脚英伟达又和日本公司富士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一个深度集成的全栈式人工智能平台。

  从官方表态看,英伟达和富士通都把这次联手看成是日本的AI产业革命,听起来挺唬人,细琢磨下来,这件事儿实际上是地缘政治、国家战略和公司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双方高管一上来就给这次合作定了个调子,叫以人为本。

  这个说法很关键,他们并没有吹技术有多厉害,反而直接将AI定性成了解决日本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工具,直击日本社会最大的问题。不仅化解掉公众对AI发展抢掉自己饭碗的焦虑,还为以后的技术推广铺平道路,一下打开了局面。

  最终目标是到2030年,要把整套东西建成日本数字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翻译过来就是,要把AI平台,从一个商业产品,抬高到和水电气一样的公共事业级别高度。

  这样一来,对日本来说,相当于国家层面下场扶持一个国家级平台,建立一套自己的AI基础设施标准,让自己不在AI时代掉队太远。

  对富士通来说,借助这次合作机会,从一个买英伟达GPU转到自己服务器里的组装厂,摇身一变,成了核心平台的共同开发者。

  对英伟达来说,这背后的意义远不止多卖出多少芯片。相当于用日本做试点,探索一个全新的模式,主权AI即服务。

  从一个卖硬件的商人,升级成为一个国家AI战略的核心技术伙伴。在全球科技巨头大多依赖少数几家美国大客户的背景下,另辟蹊径,打开一个由政府买单的巨大市场。

  可以看成另类的分散风险。

  从合作内容来看,英伟达和富士通准备的确实很充分,是一套从最底层芯片到最上层应用全都设计好的完整技术方案,也就是业内常说的全栈。

  所有内容无缝衔接,性能拉满。

  合作最关键的基石,是富士通的ARM架构CPU通过英伟达的NVLink-Fusion技术,和英伟达GPU深度捆绑在一起。

  这可不是把显卡插进主板那么简单,相当于让CPU和GPU共享一个巨大的统一内存空间,数据传输更畅通,性能自然就上去了。

  软件方面也做了配合,把富士通擅长的ARM软件技术和英伟达CUDA结合,这样一来全球海量在CUDA上开发的应用,都能在这套新架构上跑起来。

  另外,富士通还拿出了自己的Kozuchi AI平台和Takane AI大模型,用本土数据进行训练。

  在最后的商业环节上,双方则是共同开发AI能力,打包成英伟达的NIM微服务。聚焦制造业、医疗保健等几个日本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关键行业,实现最大化的示范效应和经济效益。

  先韩国、再日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老美在拉帮结派,用AI技术划分朋友圈。

  对于我们来说,外部的封锁与竞争,只能变成内部突破创新最强的动力。

  国产替代和AI全产业链补齐短板,是未来一定要拿下的关键阵地。

  再来看看特斯拉机器人的最新消息。

  不得不说,钢铁侠马斯克自从好好管理企业以来,一切都回到正轨了,净资产一度触及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人。

  不光如此,他还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上传了一段特斯拉机器人Optimus和人类工作人员练功夫的视频。

  配文写得很清楚,学习功夫。

  紧接着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说,这次学习功夫是AI驱动的,没有人在背后遥控。

  如果真的是这样,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在物理世界里已经可以实现自主感知和决策,是个大突破。

  不过广大网友好像并不怎么买账,质疑的声音比较多。

  原因很简单,Optimus的动作实在是太连贯了,像是一套录制好的动作序列,有点像电影里打套招的意思。

  大家更愿意相信,这是机器人通过观察或被操控,学习掌握的一套动作,然后再原封不动地展示出来。

  无论真假,我们要明白一件事,特斯拉,从来不缺催化。或者说,马斯克本人,才是机器人行业最大的催化剂。

  从之前马斯克的薪酬方案草案看,未来的股权激励直接和特斯拉市值挂钩,其中还明确说明了Optimus擎天柱机器人的经营目标。

  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马斯克已经把个人利益和擎天柱深度绑定。

  特斯拉想要冲击几万亿美元的市值,只靠新能源车是肯定没戏的,必须要有新故事可讲,而新故事的核心一定绕不开机器人业务。

  这就是马斯克最近在社交平台上,聊机器人进展的频率越来越高的核心原因。

  他有强烈诉求,要把这个故事讲好、讲大。所以,我们现在会看到,后面还会看到更多特斯拉机器人各种进展、各种版本更新。

  从产业根本出发,人形机器人最终要回归实际应用的商业本质。

  当前小批量生产、采购显然还远远不够,核心意义仍处于试水阶段,观察机器人底能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根本撑不起未来百万甚至千万台的市场空间。

  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市场看到,人形机器人到底在哪些真实场景里能够真正落地。

  代替人工、节约成本,最终实现正收益。

  只有这样,市场才能算出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回收周期、人效比以及经济性。到那时,市场才会真正认可机器人的价值,从而彻底打开机器人产业链的上升空间。

  从这个逻辑出发,巡检和工厂内搬运是最值得关注的两个方向。

  一方面是这些场景对技术要求相对明确,也更容易看到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在于,一旦有示范项目落地,就可以清晰地评估机器人替代人工的经济性。

  机器人的节后行情,将取决于特斯拉发售的最新进展,T链,已经重回舞台中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0-6 10:34 , Processed in 0.0781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