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8|回复: 0

环球科学:“鬼火”成因迎来新解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考古学 ·

  首次在洞穴壁画中发现蓝色颜料

  在我们熟悉的史前壁画中,往往使用的是炭黑、赭红等颜色进行描绘。但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报道,最近考古学家首次在洞穴壁画中发现了蓝色颜料,相关研究已发表于《古物》(Antiquity)杂志。

  在德国中部一处1.3万年前的狩猎采集者营地遗址中,研究者发现了鲜艳的蓝色矿物颜料留下的痕迹。X射线荧光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这种颜料含有铜元素,并且并非现代颜料。研究团队推测,这些颜料主要由蓝铜矿制成,当时的狩猎采集者将这种矿物与植物灰烬混合,用于创作洞穴壁画。(Science news)

  · 化学 ·

  科学家终于找到了鬼火的成因

  在沼泽和墓地等地方,人们曾在夜间目睹过漂浮的神秘闪光,这被称为“鬼火”( will-o’-the-wisps)。科学家长期以来认为这种现象是由腐烂有机物产生的甲烷气体燃烧引起的,但尚不清楚是什么导致这种气体燃烧的。当地时间9月29日,江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研究称,鬼火现象可能是由甲烷和空气的微气泡(尺寸在纳米到微米之间)在水中自发产生的微型电火花引起的。

  研究者设计并3D打印了一个喷嘴,用于在水中制造微气泡,模拟沼泽中逸出的气体。然后,使用光子计数器检测光子发射,并用高速摄像机捕捉闪光。研究发现,仅向水中通入空气时,光子计数器可以检测到微弱的光子发射,但高速摄像机无法捕捉到可见的微闪电。假如把甲烷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光子发射增加,水温升高,但仍未捕捉到可见的微闪电。如果同时调整喷嘴,使得一些气泡尺寸与气泡间距离变得更小,就能成功捕捉到微闪电。这些结果表明,微气泡产生的电火花可能足以点燃沼泽中的甲烷气体,形成鬼火。而微气泡在早期地球上无处不在,因此可能为生命起源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分子,而无需依赖大气闪电。但沼泽环境与实验室设置有很大不同,仍需进一步研究。(Science news)

  · 人工智能 ·

  DeepSeek-V3.2-Exp模型发布,API大幅降价

  据公众号“极客公园”报道,9月29日,DeepSeek正式发布DeepSeek-V3.2-Exp模型。这是一个实验性版本,在V3.1-Terminus的基础上引入了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针对长文本的训练和推理效率进行了探索性的优化和验证。同时,本次更新带来了API大幅降价,开发者调用DeepSeek API的成本将降低50%以上。同时,为方便用户进行对比测试,官方也为V3.1-Terminus临时保留了额外的API访问接口。(公众号“极客公园”)

  · 环境 ·

  人类活动与气候扰动正在加速全球最大海洋汞汇的释放

  汞是全球性剧毒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大量富集,进而威胁人类健康。海洋沉积物作为汞的最终封存场所,被认为可永久隔离这一危险元素。然而,最近一项发表于《自然·可持续性》(Nature Sustainability)的研究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汞汇,大陆架沉积物中的汞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加速释放危机。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茂甸研究员、王学军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联合多位国际专家学者,通过构建高分辨率数据集与多过程耦合模型,精确量化全球大陆架汞封存功能,首次揭示拖网捕捞和气候变暖对该汞汇的频繁扰动。研究揭示全球大陆架每年埋藏近1300吨汞,远超此前联合国环境署(UNEP)估算值,相当于深海沉积汞年封存量的2~7倍。这使其以不到10%的面积,承担了全球海洋汞封存总量的约80%。此外,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陆架表层沉积物汞浓度已增长3倍,表明其储存了大量人为排放的汞。

  研究团队进一步量化了人类活动对大陆架汞封存的直接冲击,发现底层拖网与疏浚作业通过物理搅拌作用每年扰动5000多吨沉积物中的汞,相当于年埋藏量的4倍以上。与此同时,气候变化通过温度上升加剧了沉积物汞的溶解和释放。模型模拟显示,若全球升温1.5~5°C,沉积物汞向水体的自然释放将在本世纪末加剧6%~21%。海洋变暖预计还会增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进一步促进汞的溶解与释放。这一过程可能与更频繁的风暴等气候事件协同,加剧沉积物汞向水体的释放。(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神经科学 ·

  我们的大脑会“转动”以专注于特定方向的声音,就像耳朵一样

  许多哺乳动物能够通过物理性地转动耳朵来聚焦于特定的声音。人类大约在2500万年前失去了这种能力,但现在,由浙江大学、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我们的大脑也会产生类似的行为。相关研究于当地时间9月29日发表于《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研究者使用移动脑电图和运动传感器,记录了35名受试者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脑电活动。这些受试者被分为两组,其中一半受试者以原地行走-沿一个8字形路径行走-站立的顺序完成试验,另一半则按照站立-沿一个8字形路径行走-原地行走的顺序,且他们均处于声音刺激中,并同时通过AirPods听连续声音流。此前,做脑电图期间患者只能坐着,但近些年,无线脑电技术的发展使得实时测量患者在活动时的大脑活动成为可能,进而将行为与大脑功能联系起来。结果显示,当受试者开始沿路径行走时,与站立或原地行走相比,大脑中的声音处理能力显著提升。而且,当志愿者沿8字形路径转弯时,大脑会优先处理来自该方向的声音。随着受试者继续沿路径行走,大脑的内部注意力焦点随着每次转弯而切换,就像从一个立体声扬声器切换到另一个,或耳朵随声音方向变化而转动一样。这项研究有助于改进为视障人士设计的导航辅助设备,并推动助听器的发展,使其能够根据人们的行走方向过滤背景噪音。(New Scientist)

  撰文:王怡博、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0-3 03:13 , Processed in 0.0937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