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55|回复: 0

小二胖:发臭的虾仁与沉默的家长,谁给了绿捷底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7 08: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15日,上海多所学校爆出午餐中的虾仁炒蛋被发现有臭味而紧急撤换时,绿捷说:“虾肠外溢,有泥沙”。

  9月23日,上海市公安局、市监局、教育委三部门联合通报,因学生餐中虾仁被下架一事,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

  9月23日晚,这家日供50万份午餐、掌控上海近三成校园配餐市场的巨头,发布了一则“声明”。

  全文只有48个字,不提及食品安全问题,不回应餐标缩水质疑,不承诺整改措施,甚至连“对不起”三个字都吝于给出。

  “这份声明”发布与上三部门联合通报是同一天。

  一边是政府部门的严肃执法,一边是企业的轻描淡写,变味的不仅仅是虾仁。

  对于像绿捷这样的企业而言,校园是一个规模庞大、需求刚性、现金流稳定的“优质客户群”。

  校园餐市场不同于普通餐饮市场,其特殊性在于“封闭性”与“强制性”。一旦成为供应商,合同往往锁定三到五年,中途更换极难。

  这种近乎“锁定”的合作模式,无论餐品质量如何,无论抱怨的声音多大,你奈我何?

  餐费往往是预付的,家长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缴纳餐费,人均约400元。

  以绿捷日供50万份的规模计算,其账面上常年沉淀着高达2亿元的流动资金,再配合其庞大的采购规模,企业可以进一步压低原材料成本。

  毕竟,饭盒里扣除的一粒米,都能转化为利润空间。

  于是,“降低成本”成了企业下意识的经营逻辑,而餐品的营养、口味、乃至安全,便成了可以“优化”的变量。

  事实上,在本次“虾仁发臭”事件引爆舆论之前,家长们就已经抱怨:菜品质量差,冷冻肉品、油炸食品过多,孩子在学校经常吃不饱、吃不好。

  可对于绿捷来说,影响微乎其微。

  家长的抱怨、学生的吃不饱,都成了可以“内部消化”的噪音。

  仅在2025年8月,绿捷就“批量中标”了20余所学校的供餐合同。

  毕竟,别说开食堂了,就是想在学校开个小卖部,没有过硬的关系都挤不进去。

  2024年,绿捷接连获评“农业产业化上海市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团餐百强企业”等称号,业务覆盖上海全部16个区、5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

  数据显示,上海约有182万中小学生,其中约三分之一,也就是超过60万个孩子的午餐,依赖于绿捷。

  一盒餐食,挂着两端,一边是资本,另一边是数量庞大的学生家长。

  哎,上海的家长怎么这么温顺啊?

  这群家长是中国最繁华都市的中坚力量,他们有能力、有见识,在各自的领域可能都是说一不二的角色。

  为何在面对孩子午餐问题时,却显得如此“沉默”?

  首先,沟通与反馈机制的低效甚至缺失。

  家长个体的投诉,往往需要经过班主任、学校后勤部门、学校领导等多重关卡,才可能传递到供应商那里。

  在这个过程中,抱怨和投诉很容易被“消化”或“过滤”。

  学校也可能出于维稳、避免麻烦或与供应商存在利益关联的考虑,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最终,家长的呼声被消解于无形。

  其次,“替代选项”的匮乏。

  绝大多数学校明令禁止学生自带午餐,理由五花八门:食品安全难以保障(指学生自带的)、管理不便、影响集体秩序等。

  凭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带饭,买个保温饭盒,早上烧好装好放书包里就行,我初中就这么带的。

  所谓“自己带饭不安全”的底层逻辑,实在经不起推敲。

  自己给自己下毒?

  做饭把自己毒死,还是给自家孩子做饭?

  所谓“安全”,在某些场景下,已成为一个方便拿来使用的“万能借口”,用于限制选择、规避责任。

  这种规定,实质上剥夺了家长“用脚投票”的最后权利,将孩子们牢牢地锁定在单一的供餐体系内,别无选择。

  再者,集体行动的高成本与高风险。

  个别家长的激烈抗争,可能会被视作“麻烦制造者”,甚至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无形的影响。

  组织集体维权,则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和社交成本,且结果难料。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大多数家长最终只能选择妥协,将担忧埋在心里,转而叮嘱孩子“不好吃就少吃点”,或者额外准备一些零食。

  这种妥协就成了在权衡利弊后的一种现实选择。

  万万没想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孩子们过的如此艰辛。

  说实话,监狱里的犯人也不可能给吃发臭的饭啊。

  对下一代健康福祉的保障标准,难道不应该高于对触犯法律者的基本生存保障吗?

  这种对比,让一切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次事件,即便是真的把绿捷搞下去了,可空出来的市场呢,还会有新的绿捷进来。

  而破局之路,在于透明,选择与问责。

  首先,建立透明度。 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不透明。

  应当强制要求校园餐供应商公开关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食材采购来源、检测报告、餐品制作流程监控视频。

  同时,由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定期或不定期对供应商的中央厨房和配送过程进行突击检查,赋予他们实实在在的监督权。

  其次,打破垄断格局,建立更灵活的供应商准入和退出机制,缩短合同年限,引入多家有资质的供应商进行良性竞争。

  再次,尊重家长和孩子的选择权,对于确实有条件、有意愿为孩子准备便当的家庭,学校应提供便利而非阻挠。

  可以设立专门的用餐区域,配备必要的加热设备(如微波炉),明确自带午餐的安全要求(如使用符合标准的保温饭盒等)。

  将选择权交还给家庭,本身就是对供应商最有效的鞭策。

  最后,强化问责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除了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市场监管部门应依法予以顶格处罚,并将其列入严重失信名单,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参与任何政府采购或公共服务项目。

  唯有让失信行为的成本远高于其可能带来的收益,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企业的侥幸心理。

  才能真正为孩子们守护好餐桌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22 19:59 , Processed in 0.1094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