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5|回复: 0

徐吉军:以色列间谍,决定了12日战争的胜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年9月16日,据以色列第13频道报道,在6月爆发的以伊冲突初期,摩萨德首次承认曾在伊朗秘密部署了一支由100名外国特工组成的“小型军队”,负责摧毁伊朗导弹发射器和防空系统。

  这一披露震惊了外界——伊朗和以色列战争的12天激烈交锋背后,真正决定战局的,或许不是战场上的导弹和战机,而是潜伏在暗处的间谍。

  一、隐藏的开局筹码!

  2025年6月,以色列空军的大规模空袭打得伊朗防空阵地措手不及。很多观察家疑惑:伊朗拥有纵深庞大的地下导弹库,S300、Bavar373等防空系统在多处部署,为何第一轮打击就被突破?

  答案终于揭晓。摩萨德在冲突爆发前,便早早布置了一张无形的大网。

  这张网由100名特工编织,他们身份各异:

  有从阿富汗前政府军叛逃到伊朗的难民,

  有混迹在印度侨民社区的走私贩子,

  也有打着人道主义组织旗号潜入伊朗的情报人员。

  他们最大的任务不是刺杀,而是制造“漏洞”。

  他们烧轮胎,制造混乱;

  他们炸毁电厂,让部分地区陷入停电;

  他们偷偷放飞自制无人机,用最简陋的四旋翼机去干扰伊朗的防空雷达。

  在外界看来,这些动作似乎微不足道,但在战争开打的那个夜晚,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因为正是这些“蚂蚁般的破坏”,让伊朗的导弹和雷达网出现了关键空档。以色列战机与导弹正是顺着这些空档,直捣目标。

  二、摩萨德的“隐形军队”!

  摩萨德局长巴尔内亚罕见透露,在冲突的高峰期,有“数百名”特工活跃在伊朗境内。这些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间谍,而是“特种工兵”——他们可以在街头假扮修车工、商贩、记者,转身就能操作重达数百公斤的武器。

  摩萨德如何做到这一点?

  第一,走私武器。据以色列媒体披露,摩萨德用手提箱、卡车和集装箱把无人机零部件一批批偷运进伊朗。等到需要时,这些零部件被迅速拼装成数百架携带炸药的无人机。它们不是精确制导武器,而是廉价、消耗型的“飞行炸弹”。这支地下无人机部队在6月初被突然启用,对伊朗的防空阵地发起了自杀式攻击。

  第二,心理战与威胁电话。美媒披露,摩萨德直接致电20多名伊朗高级将领,警告他们“你只有12小时带着妻儿逃命”。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精准恐吓。电话另一端的将军们心里清楚,过去几年,一名又一名核科学家、军事高官,确实倒在以色列的暗杀之下。于是,不少人选择避开关键岗位,造成伊朗指挥链短暂混乱。

  第三,本地化渗透。摩萨德特工招募的阿富汗难民,原本就是伊朗境内的“寄居者”。这些人拿着每人250美元的报酬,就敢在军事基地附近点火、爆炸、搞破坏。讽刺的是,这些人曾是被伊朗收留的“难民”,结果反咬一口。伊朗的仁慈,成了以色列的武器。

  三、12日战争,情报决定胜利!

  在12天的冲突中,以色列与伊朗的对抗表面上是导弹、无人机和防空系统的硬碰硬,但真正的胜负,却在阴影里提前写好。

  第一阶段:突袭成功!

  以色列空军率先空袭,摧毁了伊朗多个防空阵地。这并非因为以色列武器比伊朗先进多少,而是摩萨德特工早已破坏了局部电力系统,使得雷达短时间内“失明”。

  第二阶段:情报引导打击!

  多名伊朗高级军官与科学家的行踪暴露。摩萨德情报网络掌握他们的移动路线,以色列战机与导弹精准锁定,直接打掉伊朗的指挥与科研力量。

  第三阶段:心理动摇!

  当高官接到威胁电话、当爆炸在首都德黑兰响起,伊朗内部的信任开始动摇。一个国家的防御体系,不仅靠武器,更靠士气。而摩萨德在这场战争中,正是把伊朗的士气撕开了一道口子。

  可以说,没有这些特工的渗透,没有摩萨德的暗战,以色列的空袭不可能如此顺利,更不可能在短短12天内打出优势。

  四、摩萨德的底气!

  这并不是摩萨德第一次在伊朗得手。

  2020年,伊朗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被暗杀,使用的是遥控AI机枪。

  2021年,纳坦兹核设施遭网络攻击,电力系统瘫痪。

  2023年,伊朗全国加油站系统被黑客瘫痪。

  2024年,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在德黑兰遭暗杀,炸弹就埋在伊朗革命卫队管理的宾馆里。

  这些案例证明了一点:摩萨德不是在伊朗边境徘徊,而是已经深深插进了伊朗的心脏。

  最典型的就是沙克达姆案。这名拥有法国血统的女记者,以最激烈的反以色列言论获得了伊朗政权的信任,甚至能为哈梅内伊撰写专稿。多年潜伏,她靠着与120位高层建立关系,窃取了大量核心情报。伊朗最终承认,她的活动与多起重大袭击事件相关。

  当这样的人物可以混入权力核心,伊朗的安全漏洞之大,已经不是秘密。

  五、伊朗的反击!

  战争结束后,伊朗并没有松手。

  全国范围的特别法庭被设立,大规模搜捕展开,700多人因涉嫌为摩萨德效力而被捕,9人被处决。伊朗内政部甚至发布全民防范指南,要求普通民众随时警惕潜在的间谍。

  但问题是,情报渗透一旦成功,就很难完全根除。摩萨德用金钱、宗教、身份、婚姻等多重手段,将“种子”深埋在伊朗的社会土壤中。伊朗再怎么补漏洞,仍旧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敌人随时可能在自己家门口点燃导火索。

  六、战争新规则!

  12日战争告诉世界一个冷峻的事实:现代战争,决定胜负的不仅是导弹和战机,更是间谍与情报。

  摩萨德用一支看不见的军队,改变了战场的格局。这让人想起一句话:“真正的战争,往往在开打前就已经结束。”

  伊朗的防空体系再坚固,也挡不住身边潜伏的破坏者。伊朗的将军再忠诚,也顶不住每天的死亡威胁。摩萨德这一次,几乎以零成本改变了整个战局。

  这也意味着,中东的战争模式,已经从“硬碰硬”走向了“影子对影子”的暗战。未来,谁能掌握敌人的命脉,谁就能决定胜负。

  七、暗战的胜负手

  12日战争并没有改变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根本矛盾,但它向全世界展示了摩萨德的可怕:一张无形的网,可以让一个国家在战争中突然“失明”。

  伊朗的教训同样深刻:外部战争的炮火可怕,但内部的渗透与背叛,更致命。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情报与间谍的力量。间谍不再是冷战电影里的虚构角色,而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18 09:37 , Processed in 0.0937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