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3|回复: 0

格兰:这件大事儿!利好A股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阿里真的是热度不断,一天之内,又干了两件大事。

  头一件是阿里发布了全新的全新的Qwen3-Next-80B-A3B模型。

  这个模型牛在什么地方呢?

  直接上数据:

  训练成本:计算成本仅为Qwen3-32B的9.3% 。

  推理速度:在处理32K以上长文本时,吞吐量是Qwen3-32B的10倍以上 。

  参数效率:模型总参数高达800亿,但每次推理仅需激活约30亿参数 ,占比仅为3.7%。

  性能表现:指令微调模型在推理与长上下文任务中的表现,可媲美阿里自家的2350亿参数旗舰模型Qwen3-235B 。思考模型甚至超越了谷歌最新的Gemini-2.5-Flash。

  这一系列数据意味着,用更少的钱就能训练出性能更强、跑得更快的模型,AI应用的门槛,再一次被大幅降低。

  了解大模型的同学都知道,行业发展到现在,最核心的矛盾就是成本和效率的问题。

  性能强的模型计算量大,成本高;计算效率高的模型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又容易胡说八道。

  阿里的模型是怎么解决这个矛盾的呢?

  简单来说,用混合注意力机制、高稀疏度MoE架构、训练稳定性优化、多Token预测机制四个核心技术创新,解决了上面的问题。

  其中最核心的创新,是混合注意力机制。

  这个设计有点像混合动力汽车的意思,将75%的模型层换上能够用极高效率处理超长文本的全新门控DeltaNet,相当于混合动力中的电动机部分。剩下的25%保留使用经过的增强传统门控制注意力,用来确保在关键任务上的顶尖精度和回忆能力,可以看成是混合动力里的燃油发动机部分。

  这样一来,阿里就给模型装上了完美的混合动力引擎,既可以高效节能,又能在关键时刻保证性能。

  阿里的架构也为整个AI行业提供了一个新范本,通过巧妙地平衡速度与精度,解决成本与效率的问题。

  以后大模型的竞争焦点,也会从谁的更大,转向谁的架构更好。更多中小企业和开发者也会从中受益,用上便宜、高效的大模型。

  第二件事更振奋人心,《The Information》等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爆料,阿里和百度,已经开始在AI大模型训练中,使用自研芯片,部分取代英伟达产品,迈出从依赖到自给自足的关键一步。

  事实上,想要看懂阿里的芯片战略,就不能单看这一件事,要把所有事情串联起来。

  阿里自己的身份,本质上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云服务商。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用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海量的计算资源。

  在这个竞争环境中,数据中心的TCO总体拥有成本,就是决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长期以来,我们的云服务商对英特尔、英伟达等外部供应商依赖严重,这不仅是我们要被动接受他们的定价的问题,更大的点在于,他们的GPU通用芯片为了服务广阔市场,必须做到什么都能做。但是,在特定的云场景下,这种面面俱到往往意味着效率折损。

  阿里自研芯片,相当于给自己的云业务量体裁衣,在性能、功耗、成本之间,得到平衡。

  这种降本增效一旦用在万亿级业务规模的阿里身上,带来的TCO节约效应将是指数级的。节省的不仅仅是芯片的采购成本,更深远的效益在于计算密度的提升。

  更高能效的芯片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服务器、更小的机房空间、更低的耗电量,完成同样甚至更多的工作。这直接延缓了云厂商最庞大的资本开支之一,建设新数据中心的需求。

  这样看来,自研芯片是一道关乎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阿里也能构建一个从软硬件深度协同的AI护城河。

  竞争对手或许可以模仿某个软件功能或AI模型,但是,如果极致的性能与成本优势来自于自研硬件,那么这种优势就变得无法复制。

  一旦用户习惯了这种由深度整合带来的极致性价比,就会被阿里牢牢锁定在其自身的生态中,想要迁移到其他平台几乎不可能。

  短期来看,这个系列消息对阿里AI叙事和估值情绪的提振是明显的。

  对于整个产业而言,则预示着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结构将会发生改变。从训练和推理全面主导,逐步分化为保留前沿训练优势,其他训练和推理市场被国产方案替代。

  自研芯片一旦进入规模化量产,将直接带动国内晶圆制造、先进封装、服务器整机等一系列产业链。

  国产算力,必将是星辰大海。

  回到市场,指数创出新高后,遭遇抛压,最终收跌4个点。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创业板,在今年创下了全球涨幅第一的成绩。

  从图上可以看出,前10的排名中,有5个是中国市场,另外还有一个美股的中国科技排在第三,我们的上证指数排在第十一位。

  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争足了面子。

  惹得外资也是相当眼红,说超过9成的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感兴趣,达到了2021年来的最高水平。

  从历史来看,美国投资者更喜欢做在美国上市的ADR中概股。原因也很简单,在美国上市嘛,交易时区、监管环境和交易规则都比较熟悉。

  不过现在这个偏好正在向A股和港股方向发展。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对我们的人工智能、半导体、人形机器人以及新消费等行业也是两眼一抹黑,短时间内根本搞不清行业逻辑与价值。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就是买基金,通过ETF参与中国市场。

  我也和大摩的前同事沟通了一下,虽然我们的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但从整体投资偏好顺序来看,ADR仍然牢牢占据着首位,其次是香港市场,最后才是A股。

  我知道,很多同学看到最近A股很火热,港股相对平淡,心里不免打鼓,不知道港股到底有没有机会。

  我们系统地分析一下。

  从估值历史分位来看,港股的科技指数正处于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位置。

  无论是对比近三年还是近五年的历史数据,港股科技的估值都处于明显的低位,这种显著的估值优势,不仅意味着有更高的安全边际,也预示着未来有更大的弹性。

  从技术规律和历史经验来看,我们通过观察创业板指与恒生科技指数的 60 日滚动收益率差值,能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交替轮动关系。

  当创业板指的涨幅领先港股科技20%时,港股科技往往会迎来一波相对收益的补涨行情。

  当前,这一差距已经拉大到了30%以上,港股科技板块的补涨几乎是一种必然。

  从基本面角度看,港股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状况,已经先于A股市场出现了修复迹象。

  以刚刚提到的阿里为例,超预期的业绩和持续扩张的AI资本开支,如同为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基本面率先回暖,为港股以后的上涨打下最坚实的地基。

  另外再加上刚刚提到的资金关注度问题,可以说短期内,美联储降息、香港利率压力缓解、外卖大战影响逐步消化等消息中任一落地,都将直接点燃市场热情。

  四字箴言:重视港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16 04:31 , Processed in 0.0780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