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25|回复: 0

栩然:“天崩”开局,却硬是活成了王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4 19: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1906年,毛泽东辍学了。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辍学,但不是最后一次。

  辍学的原因不是为了去创业。

  而是去锄地。

  先前说过,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农民。

  他让毛泽东去读书,是有现实考虑的。

  因为他自己吃过没读过书的亏,打官司的时候被人引经据典搞得有理没话讲。

  所以,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子读点书,将来既能认字记账,又能帮着打官司,不至于吃哑巴亏了。

  而现在,他觉得,这个书读得差不多了。

  正好,这两年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就是我们在本系列开初就讲到了的“冬至日跳水事件”。

  毛泽东在这次事件中,打响了行动反抗父亲权威的“第一枪”。

  毕竟,之前再怎么反抗也就是暗地里使使劲,像这种当着这么多人面“以死相逼”,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但是,除了行动,毛泽东在此次事件中展示出的辩论和吵架功力,也给毛顺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事件过去后,毛顺生觉得毛泽东已经学有所成,可以驳得他说不出话来,初步达成了让他读书的预定目标。

  但同时又觉得,可不能再让他读下去了,才读了4年就要跳水,再读几年不得要上天啊?!

  第二件事,是毛泽东的三弟毛泽覃在上一年的9月出生了。

  他们的母亲文素勤本来是家里干活的主力,现在要带娃,要养身体,也就有点顾不上田里的活了。

  文素勤本来想让毛顺生再雇一个长工。

  但毛顺生不同意,他觉得,是时候让毛泽东回家管管家里的事了,再说了,还能省一笔工钱呢。

  好了,毛泽东,你的读书生涯就到此为止吧。

  这以后的人生路线,你的父亲已经为你规划好了,先熟悉熟悉田地里的事儿,再尽快娶一门童养媳(几个月后毛泽东即在父母安排下取了罗氏),然后跟着跑跑腿、做做帐,历练个几年,就可以独立在韶山地界做做生意,把家业再搞大一点,富甲一方。

  作为家中长子,也算是有出息了。

  于是,13岁的毛泽东,在父亲的规划下,不太情愿地离开了学校。

  开启了两年的全职务农生涯。

  02

  虽然不太愿意离开学校。

  但回家务农的毛泽东,还是勤勤恳恳地承担起了,自己对这个家庭应尽的责任。

  他白天帮着家里的长工在田里干活,完全当一个大人在使,到了晚上还要帮父亲记账,了解生意上的门道。

  在父亲的严厉指导下,毛泽东终于学会了父亲的绝技:双手打算盘。

  在当年那个计算能力下,拥有这种能力,那就相当于把电脑CPU从单核升级到了双核。

  事实上,毛泽东并不是到了13岁才开始干农活。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在那几年上私塾的过程中,就要在早晚或者假期帮着家里干活。

  什么放牛、打柴、挑水、喂猪,样样都得来。

  到了全职干农活后,他更进一步学会了犁田、种地、插秧、打谷的全套本事。

  毛泽东干活和他读书时一样,从不惜力。

  该他干的事情,一件不落,都干得利利索索、漂漂亮亮。

  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会成为一个精明务实、身强力壮的庄稼汉子,之后则会像他父亲一样走上半农半商的路子,并凭借着他对事物超于常人的钻研和理解,最终超过他的父亲,成为韶山一带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大商户。

  中国只是多了一个有钱人,这样的有钱人在历朝历代,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缺,但却永远地少了一个能带领大家改天换地的教员。

  世界上也永远地失去了这样一个足以影响历史的领袖人物。

  当然还可能的是,毛泽东会在国民党某次抓壮丁中被征召入伍,然后寂寂无名地死在了某地,或者足够幸运地活到解放后,被当成大地主予以镇压。

  而我更倾向于认为,如果他真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最大的可能是:

  再也没有什么解放后了。

  所以,我们都该感到庆幸,毛泽东毕竟没有沿着这条既定的、看得见的道路走下去。

  因为,在他的心里,有一件事始终放不下。

  不是革命。

  十三四岁的他,还并没有萌发出革命的意识。

  是读书。

  03

  毛泽东虽然回家务农了。

  但读书并没有放下。

  他无论干什么活,都会带着书去,一有空就看。

  关于他当时看书到什么程度,从严格的史料上很难找到,但他同学萧瑜(也就是萧子升)后来写道:他每天到田间去时总带着他的书。一遇机会到来,他就跑到那个隐藏在古墓后面的树下,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

  当然,你可能会问了:不是说毛泽东干活认真吗?他这样三心二意的,能把田里的活干好吗?

  他的父亲毛顺生也有这样的问题。

  有好几次专门跑到田里去“逮”毛泽东,一看到他躲在古墓后看书就大声呵斥,问他为什么不挑粪。

  毛泽东说:他已经挑了粪,才休息下看书的。

  毛顺生问:你挑了几胆。

  毛泽东说:没有20担,也有15担。

  毛顺生不信,因为一个上午挑完15担粪,即使对成年人而言也很吃力,于是他专门跑去田里数了数,发现真的有15担,这下只好做不得声了。

  而毛泽东则再次赢得了胜利,这以后他只要把父亲每天指定的活干完,就会躲到这个他心爱的地方来,安静地看书。

  是的,前面我们曾经讲了毛泽东的第一个天赋:

  记忆力和领悟力超越常人。他的同学回忆毛泽东“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的老师说他“有超群的领悟能力和惊人的记忆力”。

  这是毛泽东与生俱来的天赋。

  而他的第二个天赋是:

  04

  除了白天干活的间歇看书,毛泽东还喜欢晚上看书。

  他点着油灯,躺在床上看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临终前,我们现在去看他的故居,都会发现宽大的床上,一多半堆着的尽是书。

  他父母带着泽覃住在毛泽东隔壁,毛顺生有时候半夜起来看到毛泽东的房里还有灯光,就一定会大声呵斥,说他浪费灯油钱。

  不过,我个人觉得,毛顺生的呵斥里,既有农家人的节约,也不无对毛泽东身体的关心,毕竟熬夜伤身体(毛泽东一生都几乎在熬夜,解放后的办公习惯也是夜里办公,从这里讲,他的身体天赋真的是太强了——因为他甚至连眼睛都没有近视)。

  为了防止再被父亲批评,毛泽东后来学会了把房间的门窗遮蔽,既不发出亮光、也不发出声响。

  对比下现在十来岁的孩子们,有着窗明几净的房间,有着柔和的护眼灯,有的还有昂贵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书桌和椅子,但相对于看书,可能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宁愿偷偷玩手机。

  我就不禁无比感慨。

  科技改变了生活,但也破坏掉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另外,多说一句,毛泽东在1907年的时候已经包办结婚,娶了罗氏(前面讲过)。

  我不太确定湖南地区当时的风俗,是不是未到一定年龄还不能同房,所以毛泽东是自己一个人睡。

  但即使毛泽东是和罗氏睡在一个房里,按照毛泽东夜读的习惯,也不太可能对罗氏有什么太大的兴趣。

  他后来自己就说过:从来没有和她生活过。

  要注意了,在这里,我讲了毛泽东诸多务农之外读书的事情。

  但是,这些书,不是他在私塾里读的那些四书五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闲书。

  在那段时间里,他读的更多的都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唐》等等“描写战士和强盗的小说”(萧子升语)。

  这些书都看太多遍后,他就把韶山冲和外婆唐家坨地区他能够借来的书都看了一遍,连家谱、和尚的经书也读。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如饥似渴”了。

  读书是为了什么?

  见到外面的世界。

  说白了,就是了解未知的世界,解释已知的世界。

  后来则多了一个新功能:指导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毛主席当年曾经说过: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对于从小地方出来,父母和周围的人本身也没有太多经历的人,更是不知道从哪里去接受相关教育。

  而读书,则永远是一条捷径。

  现代人的人们聊起来,白手起家创建了政权和国家的三个伟大人物,往往会举刘邦、朱元璋和毛泽东的例子。

  其中,公认难度最大的,应该是朱元璋,毕竟开局一个碗。

  而朱元璋能从一个普通的放牛娃、乞丐,走向起义军的首领,到创建百年大明,并未后代开创了制度、律法等等一系列基业。

  就离不开读书学习。

  据记载,原本文墨不通的朱元璋,到了洪武年间不仅可以批阅奏折,甚至还能自己写诗、写文章了。

  这也说明,人都是需要进步的。

  而毛泽东,无疑比朱元璋走得更远。

  (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下一期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15 13:44 , Processed in 0.1406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