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0

环球科学:《自然》子刊:夫妻双方更可能患上同类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人类行为 ·

  《自然》子刊:夫妻双方更可能患上同类精神病

  一项8月28日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大规模研究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选择配偶时更倾向于选择患有同样精神疾病的人,并且这种跨文化、跨时代的趋势在逐代增加。

  研究人员使用来自中国台湾、丹麦和瑞典的超过1480万人的数据,分析了人群中包括9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强迫症、物质使用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症)的患病情况,发现夫妻一方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疾病时,另一方患有相同或同类型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并且这种趋势适用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世代的人群。尽管该研究并没有调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但研究人员认为有三种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理解彼此从而相互吸引、环境相同使夫妻相似、由疾病导致的缩小社交范围。此外,科学家表示这种现象会使患者后代更易患有相同疾病,因此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婚前的遗传咨询必不可少。(公众号“环球科学科研圈”、《自然》新闻)

  · 物理学 ·

  冰的新性质:弯曲时会产电

  冰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物质之一,它存在于冰川、山峰和极地冰盖中。尽管冰的种种特性早已为人所熟知,但直到今天,科学家依然在不断深入研究这类物质。最近,一项发表于《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的研究首次发现,冰具有挠曲电性,即非均匀变形(比如弯曲)时会引起材料极化,进而产生电压。这项发现可能对未来技术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解释雷暴中的闪电形成等自然现象。

  普通的冰是一种非极性材料,无法在压力下发电。但研究人员发现,在任何温度下,冰都会在机械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电荷,而在-113℃下,其表面还发现了一层薄薄的“铁电”层。这意味着冰可能有两种发电方式:极低温度下的铁电性,以及高达0℃高温下的挠曲电性。这一发现不仅让冰有了类似二氧化钛等电陶瓷材料的应用前景,也可能帮助理解雷暴中云层的带电过程,从而解释闪电的起源。闪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中冰粒碰撞产生电势,随后以雷击的方式释放,但由于冰粒不具有压电性,无法仅通过碰撞过程中的压缩产生电荷,因此过去其带电机制一直不清楚。但作者在研究中测量了一块冰弯曲时产生的电势,其结果与此前在雷暴天气中观测到冰粒碰撞结果相符。这项发现表明,挠曲电性可能是雷暴天气中闪电电势的一种来源。未来,研究人员希望能进一步利用冰的挠曲电性,来实现现实世界中的应用。(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 物理学 ·

  在石墨烯中观测到电子像完美、无摩擦的流体行为

  左上:石墨烯装置的3D原子模型。左下:光学显微镜下的实际装置俯视图。右:石墨烯内部电子像流体一样运动的艺术插图。图片来源:Aniket Majumdar

  数十年来,量子物理学家一直想知道,电子能否表现得像一种完美、无摩擦的流体,并具有通用量子数描述的电特性。不过由于材料中存在原子缺陷、杂质等,电子的这种特性在任何材料中都极难检测到。最近,在一篇发表于《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的论文中,研究人员终于在石墨烯中检测到了这种电子量子流体。

  研究团队设计了极其洁净的石墨烯样品,并追踪其同时导电和导热的特性。他们发现这两种特性存在反比关系,但威德曼-弗朗兹定律规定,二者应该成正比。但研究团队在低温下观察到该定律的偏差超过200倍,表明了电导和热导机制的解耦。而这种现象并非随机事件,事实上电导和热导都依赖于与电子运动相关的量子电导。这种奇异行为出现在狄拉克点上,此时电子不再以单个粒子运动,而是集体像流体一样运动。这种狄拉克流体的粘度极小,接近完美流体。这项研究表明,石墨烯是一种极其理想的研究电子奇异行为的平台。而石墨烯中狄拉克流体的存在也为制造高灵敏量子传感器带来了巨大的潜力。(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 遗传学 ·

  17个人体组织的甲基化图谱公布,衰老正在这样改变我们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DNA上基因的甲基化会变得不那么精确。它会导致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这与器官功能下降和疾病易感性增加有关。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近期在一项发表于预印本平台Research Square的研究中,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来自不同年龄段成人(从18岁到100岁左右)中17种人体组织的1.5万多个样本进行了荟萃分析。他们绘制出了DNA上90万个潜在位点的甲基化变化图谱,发现不同组织之间的甲基化平均数量差异很大,宫颈为35%,皮肤为48%,肌肉为51%,心脏为53%,胃为57%,视网膜高达63%。

  几乎所有组织的DNA甲基化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但骨骼肌和肺是例外,它们的甲基化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在多种组织中均存在数个出现甲基化变化的基因:包括参与衰老相关性衰退过程的发育调节因子HDAC4和HOX,以及与糖尿病和肥胖症相关的MEST。原钙粘蛋白γ(PCDHG)基因家族的高甲基化也是多个不同器官衰老过程的驱动因素。另外一些研究表明,PCDHG基因家族的高甲基化与脑白质减少有关,而脑白质减少是认知能力加速衰退的标志。这一图谱或能成为推动抗衰老疗法研究的工具,帮助揭示DNA甲基化与衰老之间的联系,并有助于识别抗衰老治疗的分子靶点。尽管这项研究规模很大,但这仍然只是人类基因组中约3000万个表观遗传位点的一小部分,并未呈现出与年龄相关的DNA甲基化的全貌。(Nature news)

  · 公共卫生 ·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使成人中风或心脏病发作风险降低18%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疾病,其会引起疼痛的皮肤疱疹,可导致长期神经痛、失聪、失明等严重后果。据《卫报》(The Guardian)消息,近期,首个全球系统性综述发现,接种带状孢疹疫苗对成人的心血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使中风或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降低18%。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大会上。

  这项全球系统性综述使用了三个科学文献数据库,对评估带状疱疹疫苗对心血管事件影响的3期随机对照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进行了元分析,总共包含了19项研究。结果显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与出现心血管事件(中风、心脏病发作等)的风险呈负相关,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风或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会降低18%,而50岁及以上成年人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降低16%。据悉,带状疱疹病毒会引起炎症,而炎症正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元凶,因此预防带状疱疹也能保护心血管健康。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宣布,从9月1日起,18至49岁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人群会被纳入接种范围,将新增30万人有资格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不过仍需更多科学证据证明带状疱疹疫苗与更广泛人群的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联。(The Guardian)

  撰文:不周、时小舟、clef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5 03:33 , Processed in 0.0937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