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0

环球科学:马斯克证实xAI代码库被盗,涉案前员工跳槽OpenA...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人工智能 ·

  马斯克证实xAI代码库被盗,涉案前员工被起诉,已跳槽OpenAI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证实xAI代码库被盗(图片来源:X)

  据路透社(Reuters)消息,当地时间8月28日,xAI起诉了一名前工程师,指控其窃取了与聊天机器人Grok相关的商业秘密并带给了竞争对手OpenAI。当地时间8月30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社交媒体上证实了这件事,称该员工下载并偷走了xAI的整个代码库。

  根据xAI公司向美国加利福尼亚联邦法院提交的诉状,该员工名为Xuechen Li,于2024年开始担任xAI的工程师,参与训练和开发Grok。2025年7月,该员工接受了OpenAI提供的职位,抛售了xAI公司价值700万美元的股票,随后窃取了Grok的商业机密。在8月14日的会议上,该员工承认窃取了xAI公司的文件并掩盖痕迹,而xAI随后还在其设备上发现了他未披露的其他被盗材料。xAI表示,这些商业机密可能会让OpenAI能借助xAI“更具创新性的AI和想象力丰富的功能”来强化ChatGPT。他们要求法院判决相应经济赔偿并阻止该员工加入OpenAI。(路透社,X)

  · 生物矿化 ·

  能以毒攻毒,在体内固定砷的深海蠕虫

  蠕虫Paralvinella hessleri的外皮细胞中积累了大量微小的砷颗粒,这些砷与深海热液喷口的硫化物发生反应,形成了一层黄色的雌黄“盔甲”。图片来源:Wang et al./PLoS Biol (CC BY 4.0)

  雌黄(Orpiment,As2S3)是一种有毒的黄色含砷硫化物,常见于火山口、岩浆矿床和温泉中,曾被用作油画颜料。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在一项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发现一种生活在深海热液喷口的蠕虫Paralvinella hessleri体内存在雌黄。

  P. hessleri体表呈亮黄色,生活在西太平洋冲绳海槽海热液喷口附近,其所处环境含有大量有毒的无机态亚砷酸盐、砷酸盐和硫化物。经检测,P. hessleri的上皮细胞和内脏器官中存在大量微小的砷颗粒,其砷含量接近体重的1%。进一步分析表明,砷可能通过直接吸收或摄食进入P. hessleri体内,并进一步被跨膜转运蛋白转移到细胞液泡内,并与由血红蛋白转运进液泡的硫化氢结合,形成雌黄。这一机制或能帮助P. hessleri中和两种有毒物质,在热液口的极端有毒环境中生存。(《自然》新闻)

  · 人工智能 ·

  《时代》2025年AI百人榜出炉,任正非、梁文锋、李飞飞等入选

  近日,《时代》杂志(TIME)发布了2025年度AI领域百大影响力人物榜单(TIME100 AI 2025),多名华人入选,包括但不限于英伟达CEO黄仁勋、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Meta首席AI官汪滔、台积电董事长兼总裁魏哲家、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小马智行CEO彭军、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清华大学教授薛澜和华人作家Karen Hao等。(《时代》,机器之心)

  ·医药 ·

  《柳叶刀》: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更能预防心脏病,且没有额外风险

  全球有数千万甚至上亿的人因患心血管疾病,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阿司匹林,以降低出现更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每日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有助于预防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则需要终生服药。据《卫报》(The Guardian)消息,近期由来自多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医学团队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ESC)上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氯吡格雷(clopidogrel,抗血小板聚集剂,中文名为“波立维”)在预防严重心脏病和中风事件方面优于阿司匹林,而且不会增加大出血的风险。这项研究已于8月31日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

  研究人员对7项临床试验中近2.9万名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相比,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发生重大心血管或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或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会降低14%。重要的是,分别接受两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严重出血的概率相似,这显示了氯吡格雷可能并不会导致更多的出血并发症。此外,即便患者由于遗传因素或临床原因等接受氯吡格雷后疗效不佳,其疗效仍优于阿司匹林。这些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应作为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的首选长期抗血小板药物,而非阿司匹林。(The Guardian)

  · 材料工程 ·

  3D打印超导体磁场强度创纪录

  在3D打印过程中,共聚物无机纳米粒子墨水会沉积下来,在热处理成晶体超导体之前进行自组装。图片来源:Wiesner Group

  2016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嵌段共聚物实现了自组装超导体。这类柔性链状分子能够自发排列成有序、重复的纳米级结构。到2021年,该团队已证明软材料方法能制备出性能与传统方法相当的超导体。据《科技日报》报道,在最近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中,该团队开发出一种“一步式”3D打印方法,制造出性能创纪录的超导体。其中,打印的氮化铌超导体在纳米多孔结构的作用下,其上临界磁场提升至40~50特斯拉,创造了该化合物迄今最高纪录。这一突破简化了传统复杂工艺,有望推动从医学成像磁体到量子器件等多领域的发展。

  研究团队采用由嵌段共聚物和无机纳米颗粒组成的“墨水”,在3D打印过程中实现自组装,随后通过热处理转化为多孔晶体超导体。这种“一步式”工艺省去了传统方法中的多重合成、粉末制备、添加黏结剂和多轮加热等步骤,极大提高了效率。通过该工艺,团队可直接制备具有三重结构层次的超导材料。在原子尺度,原子排列成晶格;在介观尺度,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形成有序结构;在宏观尺度,3D打印可形成诸如线圈、螺旋等复杂形态,满足不同应用需求。本次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来自对氮化铌超导体的打印实验。由于纳米结构的多孔性,这种3D打印超导体的上临界磁场达到了40~50特斯拉,创造了该类化合物超导体的最高“约束效应诱导值”。这一特性对于强超导磁体,如磁共振成像设备至关重要。他们还发现,材料的超导特性可与聚合物分子量等设计参数直接关联,从而为性能预测提供了新工具。该团队计划将该方法拓展至氮化钛等其他超导材料,并探索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复杂3D几何结构。多孔架构带来的创纪录比表面积,也为研究量子材料和开发下一代器件打开了新思路。(科技日报,康奈尔大学)

  撰文、整理:黄雨佳、不周、马一瑗、clef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5 03:30 , Processed in 0.0937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