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7|回复: 0

格兰:阿里巴巴的财报,为什么是冲锋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31 0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阿里美股那边表现不错,大涨13.5%,市值一夜暴涨人民币2600亿元。

  为什么会这么猛?!

  看过阿里发布二季度财报的同学,可能会有疑惑。

  明明财报看着很差呀?

  总营收247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只有2%;

  利润只有38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35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4%。

  乍看上去哪一项表现都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股价还会大涨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好好分析一下。

  投资,不是简单看数。

  对报表负面影响最大的是阿里巴巴的核心,电商业务。更确切地说,应该是4月底为了应对美团和京东,一起卷起来的即时零售业务。

  就是“外卖大战”。

  从报表上可以看出,本季度阿里对即时零售业务进行了史诗级的投入。

  销售和市场营销费用从去年同期的326.96亿元跳涨到531.78亿元,占收入比例也从13.4%飙升到21.5%。

  但是,和美团被迫防守不一样,阿里是进攻方。

  而且,巨额投入,打得美团节节败退。

  8月前三周,淘宝APP的月度活跃消费者MAC同比增长25%。这个数据的参考价值非常高,基本已经验证了阿里通过即时零售这项高频服务,吸引到了大量用户,并且成功将这些用户导入了相对低频的核心电商生态系统。

  生活场景大致是这样的:用户肚子饿了打开淘宝,准备点份外卖,点完后顺便浏览起了衣服、包包、零食等其他商品,直接贡献了淘宝日活跃用户DAU增长的20%,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阿里平台内部的流量循环和交叉销售。

  这刚好是阿里最愿意看到的现象,正循环了。

  在后面的业绩说明会中,阿里也是花了大篇幅谈及这方面的内容,更是把这场外卖领域的竞争,上升到了抢占用户心智的等级。

  宁愿牺牲掉短期利润,也要搭建的高频率、高粘性销售生态系统。

  在阿里的表达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自信和明确的战略定力。

  很清晰、很有力。蒋凡确实是个帅才,能打硬仗,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

  在这场互联网巨头们掀起的即时零售领域巨大投入中,如果我们只看到了烧钱和内卷,那么对这些企业的未来判断,一定是悲观的。

  如果我们看到了国内大厂们重新拾起狼性文化,开始敢于扩张、争夺市场,那么我们一定会对当前的中国经济活力有更高的期待。

  再说说更有意思的部分。

  AI,成为了阿里的增长核心。

  报告里有一句很关键的话,AI相关收入已连续第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这种连续至少翻倍的持续高速增长,在整个云计算行业都是极为罕见的。

  而且这样的爆发已经在阿里内部产生了明显的带动效应,云计算收入达到334亿元人民币,同比同比增速高达26%,这个数字比高盛、大摩、花旗等多家外资的预测要高得多。

  强劲增长的背后,是阿里在资本支出CapEx投入的坚定决心。

  阿里在AI上,打出了不输给北美巨头的气势。

  本季度,阿里的CapEx达到了惊人的387亿元,环比大幅增长54%,是去年同期的3.25倍。直接导致自由现金流从去年的净流入173.72亿元,变成了净流出188.15亿元。

  这么一大笔开销,绝大部分都用在了为AI基础设施建设上。

  同时,阿里再次重申了将要在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和云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

  按照这个规模计算,平均每年超过1200亿元的投入,在全球科技公司中都算得上顶级水平。

  在阿里的眼中,AI云服务的需求巨大且确定,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趋势。

  一方面来自应用层的全面革新,原生应用层出不穷叠加传统应用被大模型重塑升级。另一方面来自行业拓展,像是教育、医疗、汽车以及多媒体等行业,也开始训练模型。

  这对AI算力的消耗和云服务的用量带来了扎实的推动。

  对标海外市场,AI对中国云计算的影响,会让市场集中度变得更高。

  原因很简单,海外云巨头的盈利密码,是以生态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这个模式的思路很简单,先搭建一个开放的云平台,吸引足够多的企业客户在平台上开发应用、搭建业务体系,当客户的应用在平台上生根发芽,自然而然会形成极强的粘性。

  这个时候,企业数据、用户信息、核心流程都与云平台深度绑定,想要迁移成本极高。

  与此同时,随着应用业务规模扩大,客户对云资源的需求也会增长,从最初几台服务器到后续存储扩容、算力升级,甚至调用AI模型、大数据分析。

  这种生态粘性加需求自然增长的模式,让海外云企业既能稳定吸引客户,又能持续提升ARPU单客户收入,最终实现高利润率。

  简单来说,海外云做的是平台生意:先把场子搞定,让客户来开店,客户生意越好,场子的收入和利润就越高。

  反观过去的中国云市场,却长期陷入高投入、低盈利的困境。

  最本质的问题出现在过去中国云市场的主流模式是高度定制化。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云厂商更像是一个IT集成商,每个项目需要大量的工程师驻场开发,项目技术方案、交付流程都不一样,根本没法批量复制。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云厂商看似签下了不少大项目,但成本也在随着营收增长同步飙升,根本赚不到钱。

  如今,AI浪潮正在彻底改变中国云的商业模式,向海外靠拢,由定制化集成转向标准化产品和全栈服务。

  前期是标准化产品,这个是国内AI初期最好做的项目。

  AI时代最核心的需求就是算力和模型能力,刚好这两类需求都可以做到标准化。

  算力方面,云厂商可以直接卖给客户。客户只需要按照时长、规格付费就好了,像买水买电一样简单。这种模式几乎没有技术要求,只要客户采购,云厂商就能批量服务。

  模型方面,云厂商将自己训练好的AI模型封装成API接口,客户只要调用接口就能直接在自己的业务中获得AI能力。这种标准化的大模型服务可以重复服务所有客户,几乎不会产生额外成本负担。

  如果说卖算力、卖API是中国云的转型初期,那么提供全栈AI能力就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各行各业对AI的需求一定是不断深入的,当云厂商满足不了更高需求时,就要提供从底层基础设施到模型再到AI应用的全栈AI服务体系。一旦客户采用了这套体系,就会因为芯片适配、模型微调、应用重构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很难再迁移到其他平台,粘性巨大。

  阿里云服务的商业模式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价值重估催化剂,是从苦生意到好生意的根本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享受到算力、应用、云服务商等方向的投资回报。也会感受到,AI 的普及下,我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更不要说,阿里定制芯片上的巨大想象力。

  昨天的阿里的财报,是中国AI新的一次,嘹亮的冲锋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15 21:52 , Processed in 0.1093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