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环球科学:太阳系中可能隐藏着一颗地球大小的“行星Y”...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天文学 ·

  太阳系中可能隐藏着一颗地球大小的“行星Y”

  天文学家发现证据表明,太阳系的边缘可能存在一个地球大小、名为“行星Y”(Planet Y)的未知行星。它与之前假设太阳系中存在的第九行星(Planet Nine)和行星X(Planet X)不同,可能正在扭曲海王星以外天体的轨道。相关研究于近期发表在预印本平台arXiv,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天文学家长期推测在柯伊伯带(Kuiper belt,一个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包含冥王星的冰冻天体区域)之外可能存在未知行星。比较有名的假想行星包括仍有希望存在的第九行星——质量是地球的10倍,距离太阳至少是地球与太阳间距离的300倍,以及已被基本证伪的行星X——大约是地球质量的7倍,距离太阳约是地球与太阳间距离的50倍。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天文学家与同事基于观察到的某些柯伊伯带天体轨道的扭曲效应,提出了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的另一颗行星,并把它命名为行星Y。他们发现,如果这颗行星存在,它的质量将介于水星和地球之间,轨道距离约为地球与太阳间距离的100到200倍。在行星Y的引力作用下,一些柯伊伯带天体的轨道会略微偏离太阳的平面,大约倾斜15度。研究者表示,他们观测到的信号虽然微弱,但可信,大约有2%到4%的概率为偶然现象。现在,随着薇拉·鲁宾天文台将开启为期十年的“时空遗珍巡天”(LSST)项目,行星Y或第九行星若存在便可能被直接观测到。(New Scientist)

  · 电学 ·

  我国全社会用电量7月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据“国家能源局”微信公众号消息,8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数据显示,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这是月度全社会用电量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这一纪录不仅是电力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衡量中国经济活力的注脚。

  具体来说,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2%;第二产业用电量59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用电量2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而且,今年夏天,国内多地出现罕见的历史性高温,在这样持续高温高湿天气拉动下,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20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河南、陕西、山东等省增幅甚至超过30%。值得注意的是,在“满格”电量中,绿能占比正发生历史性转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7月,风电、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接近四分之一,这标志着我国能源绿色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国家能源局”微信公众号,央视财经)

  · 动物学 ·

  在最亮的城市夜空下,鸟类的“一天”几乎延长了一个小时

  来源:Unsplash

  光污染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地球约23%的表面区域。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光污染对人类健康有不利影响,并且可能对许多物种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鸟类主要依赖自然光来调节日常活动,那么光污染可能会干扰它们的生物钟,进而影响其行为模式。《科学》(Science)昨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基于一个名为BirdWeather的公民科学项目所收集的鸟类鸣声录音,分析了500多种昼行性鸟类的260万次晨间鸣叫开始时间和180万次晚间鸣叫结束时间的观测数据。然后,通过将这些数据与全球卫星图像测量的光污染数据相结合,研究者评估了光污染对鸟类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受人工光影响,城市环境中某些鸟类的日常鸣叫时间平均延长了50分钟。换句话说,光污染导致城市鸟类的某些物种比农村同类物种晚睡或早起大约50分钟。而且,眼睛较大或巢穴容易被光照到的鸟类对光污染更敏感,比如城市中的旅鸫(American Robin)和小嘲鸫(Northern Mockingbird)每天保持清醒的时间超过了平均水平。鸟类更长的“一天”可能会干扰其沟通交流与交配,进而影响繁殖成功率和生存。这项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全球数据,揭示了光污染会显著影响城市中一些鸟类的行为模式,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光污染对不同生态系统中鸟类的长期影响,以便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the Guardian)

  · 神经科学 ·

  失去某只肢体后,相关脑区并不会用于其他功能

  来源:Unsplash

  人脑的初级体觉皮质(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负责接收和处理全身的感觉信息,例如触觉和温度。部分研究表明,该脑区的不同部分会分别负责身体的不同部位的触觉信号,而另一些研究认为,截肢或者神经断开后,初级体觉皮质会进行部分重组,比如一项针对手臂神经被切断的恒河猴的研究显示,原本应对手部刺激的神经元会因被触碰面部而激活。8月21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显示即使在手臂截肢数年后,初级体感皮质仍然保持着显著的稳定性。

  研究人员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了三名因医疗原因而需要截肢的患者的大脑。扫描过程中,他们被要求撅起嘴唇并用手指敲击。在截肢3个月和6个月后,研究人员又对参与者进行重复实验,要求他们尝试活动不再拥有的手指,并因此发现参与者大脑中的信号会保持不变。研究人员继续对两名截肢的参与者在18个月和5年后进行实验,结果显示他们的脑信号与截肢前相比均无显著变化。研究人员还训练了一个人工智能(AI)模型来验证这些发现,识别出截肢前与每根手指移动相关的脑部活动。他们还对26名平均手臂截肢23年的参与者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发现他们大脑的活动情况相当。这项研究明确证实大脑能够重新映射、重新连接或重组的观点是错误的。这项新发现或将推动更先进的假肢设备研发,或改善幻肢痛(即患者仍能感知到被截肢的肢体)的治疗,并帮助恢复截肢患者的感觉。(New Scientist)

  · 公共卫生 ·

  高温和降雨数月之后,这种虫媒病毒容易暴发

  登革热疫情是拉丁美洲面临的一个严重健康问题,近期该地区出现了相关病例激增的情况。在一项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从14个国家的241个地方行政区,收集了1985至2018年间(时间跨度为6~22年)的月度登革热病例数据,分析了拉丁美洲大片区域内登革热发病率的季节性(8至16个月)和跨年度(17个月以上)的传播模式。

  在论文研究的所有省份或岛屿中,有超过一半的省份或岛屿大约每12个月就会暴发一次登革热疫情,且登革热的发病率上升和季节十分相关,在气温和降水变化(包括厄尔尼诺天气模式)的数月之后通常就会出现病例。拉丁美洲地区的登革热疫情往往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约5个月。与此同时,局部疫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夏季气温达到峰值后约3个月,降雨量达到峰值后约一个月。不过,研究人员表示气候只是导致登革热流行的一个因素,人群免疫力和其他局部条件也同样重要等。这项研究为了解拉丁美洲的登革热发病率的全面视角,并可能有助于当地相关疫情的预测或干预工作。(Nature news)

  撰文、整理:王怡博、clef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4 09:06 , Processed in 0.1406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