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7|回复: 0

刘晓博:一个划时代的新提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晚上,新华社播发了8月18日“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的通稿,其中的新提法值得高度重视:

  这就是:“适应需求变化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这段话的原文是: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适应需求变化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积极促进民间投资。

  这段话传递了三个意思:

  第一,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工程的带动作用。比如最近宣布的雅下水电站,总投资高达1.2万亿;此外还有新藏铁路。

  第二,要“适应需求变化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这什么意思?

  看看最近出台的政策就知道了:国家先是官宣了育儿补贴,每个孩子可以从0岁领取到3岁,每年补贴3600元。随后,又宣布幼儿园大班免除保育教育费(按照公立幼儿园标准),并逐步覆盖幼儿园3年。

  这就是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第三,是积极促进民间投资。这在近年来也有一系列措施出台,比如今年出台了民营经济促进法。

  不过,最值得注意的还是“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的变化,这个新提法意义非常重大。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年5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会议,以及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但这一次的表述最为清晰 ,并进入了全面落实期。

  以前,我们的投资更多地集中在“物”的方面,比如搞了很多大基建、新基建,修建了大量的公路、机场、高铁、地铁、管廊,还搞了很多文化设施,以及众多的城市地标建筑。

  随着人口出现拐点,城镇化率到了高位,有效益的大基建项目越来越少。如果强行上新项目,只会带来更大的债务压力。

  在历史上一度被认为是负担的人口,则变得稀缺、珍贵起来。最近三年,内地每年的新生儿都低于1000万。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新生儿数量可能跌破900万,明年可能跌破880万。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目前仅为1.09,远低于维持人口正常更替所需的2.1水平。

  按照每个人平均寿命80岁计算,如果中国每年新生儿徘徊在850万到900万之间,若干年之后中国总人口将下滑到6.8到7.2亿人!

  也就是说,一个甲子之后,中国总人口有腰斩的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老龄化加剧、养老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人口的通缩,还会带来经济的长期通缩。在日本,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高层在这个时候提出“适应需求变化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意义重大。

  未来,还可能出台哪些政策来“更多投资于人”?

  下面这些都可以考虑:

  1、把9年义务教育拉长为15年免费教育。先实现3年幼儿园免费,然后实现3年普高免费。

  2、继续增加育儿补贴的金额,构建“中央+地方”财政的双重补贴体系。

  3、加大对托育的财政投入,发展普惠托育体系。所谓托育,是对0到3岁孩子提供服务的,主要依托社区进行。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生育率。

  4、增加更多公办优质高中,增加名牌大学招生人数,让更多孩子能进入名校学习。

  5、加强各类职业培训,尤其是为中年人提供培训,帮助夕阳产业的员工转型。

  6、减轻普通家庭的养老压力,比如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等。

  7、改革养老金制度,让基本养老金更公平,差距逐步收窄。

  8、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减轻普通家庭在医疗开支方面的压力。

  9、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增加住房方面兜底能力。

  总之,凡困扰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比如住房、医疗、教育等,都可以出台渐进式解决方案。

  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老百姓才敢于消费,才不会内卷式储蓄。国家梦寐以求的打造强大国内市场,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占了全球三分之一以上,很多占了一半以上。如果中国人自己消费能力很弱,全靠出口卷世界,肯定是难以持久的。

  中国要真正成为强国,就需要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成为世界消费中心。如果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国内消费超过美国,美国就不可能用关税战来施压。

  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提高居民总的可支配收入占当年GDP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45%(下图),提高到55%、65%!

  “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就是把更多增量财富转移给老百姓,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更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官方将通过“定向发钱”的方式,提高政策的有效性,防止发了的钱被储蓄起来,回流银行。所以,表述为“投资于人”,而不是“发钱于人”。

  总之,这个新提法历史意义重大,意味着中国增长模式发生了重大转折。而这些思想,将进一步体现在十五五规划中。

  此次国务院会议还提及了房地产,具体表述为:

  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多管齐下释放改善性需求。

  7月末的政治局会议没有提及房地产,这让一些自媒体有了乱发挥的空间,甚至有账号说“房地产被正式踢出了决策系统”。

  现在,打脸了!

  房地产依然是中国最大的行业之一,每年销售额(新房+二手房)在16万亿元以上,含税率非常高。所以,房地产不可能不被高层关注。

  接下来将会出台新的措施,比如深圳、上海就有可能在北京之后继续松绑,时间大概率在9月30日之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4 03:21 , Processed in 0.2500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