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0|回复: 0

希锐:菜刀砍出元帅路!寒门贺龙如何逆袭成开国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7 11: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36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的前夕。

  当年6月,一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从北平出发,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严密封锁,终于来到了陕甘宁边区,也即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

  之所以冒这么大风险前往边区,是因为斯诺想迫切了解关于这里的一切。

  他很好奇,想寻求关于中国革命与战争等问题的种种答案。

  幸运的是,他得偿所愿。

  在这里,他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而后,他将这些采访记录,整理成了一本书,也就是那本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

  在这本书里,他用整整一段章节的篇幅,介绍了一位红军将领,尽管斯诺与他未曾谋面。

  他是谁?

  为什么能引起斯诺浓厚的兴趣,如此重点关注?

  他就是:

  大名鼎鼎的贺龙将军。

  贺老总早年辍学,出身寒微,“两把菜刀闹革命”起家,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多年以后,被评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贺龙将军之所以受到斯诺的重点关注,是因为,虽然很多人从未见过他,但却早已听说他的种种传闻,且越传越神。

  江湖之上,素未谋面,却早已到处流传着,贺老总的传说。

  在斯诺等许多西方记者看来,贺龙,应该是延安最具传奇色彩的革命将领,他就像中国传统小说《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又像西方的罗宾汉和夏伯阳,惩恶扬善,侠肝义胆。

  斯诺在书中写道: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

  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

  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这样一位有血有肉有故事有魅力的传奇人物,当然值得好好报道。

  有朋友不禁好奇:

  早年辍学,出身寒微的贺老总,究竟是靠什么走出困境,活成传奇的?

  在读过斯诺关于贺龙将军的采访记录后,我又了解了关于贺老总更多的生平故事,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在我看来,其原因分为:

  3个方面、6个要素。

  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来简单聊聊。

  01

  第一方面原因:

  敢想敢干敢拼的性格,个人影响力的不断积累。

  先看性格。

  1896年3月,贺龙出身在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农家里。

  虽说是贫农,但由于是军家后代,即便家道中落,但家族的许多传承还在,这深深影响了贺龙的性格养成。

  贺龙的祖上能文能武,有“父子公孙十秀才”之说。

  何以见得?

  先人贺崇先,康熙初年从湖北来到湖南,奉守关隘;

  曾祖父贺廷军,是终身教书的文秀才,还号召修建了洪家关大桥(今贺龙桥),方便行人南来北往,受到大家的尊重;

  堂曾祖贺廷壁,江湖人称“壁大王”,是当地有名的农民领袖,同治年间,曾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攻占桑植县城,在湘西澧水县上游威名一时,虽然后来不幸被清廷镇压,贺廷壁父子被斩,但其英勇斗争的精神,却被当地人深深地敬佩和纪念;

  祖父贺良仕,是一位正义感十足的武秀才,不畏恶势力,敢于斗争;祖母罗氏,则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善良妇女,他们秉承先人遗愿,变卖田产续修洪家关大桥,因此才家道中落;

  父亲贺士道,虽然因为家道中落,早早失学,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自学裁缝等技能,维持生计的同时,还继承了贺良仕的家传武艺,平日里也爱打抱不平,不畏强权。

  ……

  贺龙小时候,受到祖父祖母的疼爱。祖父常受邀到地方民团或乡村业余爱好者那里传授武艺,他总不忘把贺龙带着,让他耳濡目染,以锻炼他的胆识。

  到了七八岁,是该读书的年龄了。祖父祖母千方百计地把贺龙送进私塾启蒙学习,并给他取名“贺平轩”,希望他”平步青云,气宇轩昂”,将来长大了,能有所作为。

  贺龙很聪明,学习又努力,但无奈家境实在贫寒,常常穷得揭不开锅,只得早早辍学,很早就开始接受社会的毒打暴击。

  有一荒年,父亲带着贺龙去县城买粮,不巧碰上了肆意用皮鞭抽打穷人的粮差。父亲见状,心有不悦,上前说了句公道话。粮差一听,不乐意了,随即将皮鞭抽来,父亲闪身一躲,不巧,皮鞭抽打在了贺龙身上。

  见自己儿子被欺负,父亲火冒三丈,与粮差扭打起来。结果粮食没买着,还被官府关押一晚。

  这件事对贺龙影响颇大,反抗压迫、反抗不平等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心中播下了。

  十二三岁的贺龙,不仅要干各种各样繁重的农活,还要上山砍柴、下窑挖煤,如此辛苦,只为换些柴米油盐维持生计,甚至还一度被迫离家,到外地给地主当长工。

  十四岁时,贺龙跟随马帮队伍,负责驮运各种物资,以及贩卖骡马,不仅路途辛苦,还要经常忍受官府的各种苛捐杂税、盘剥刁难,以及冷不防就冒出来的土匪抢劫。

  经历的毒打、见过的不公多了,又浸染在一种正气凛然、打抱不平的家庭氛围中,贺龙敢想敢干敢拼的性格,也就逐渐形成了。

  让我们再看个人影响力积累这一要素。

  早年艰难困苦的经历,促使贺龙养成了敢于斗争的性格,同时,也增长了他的见识,锻炼了他判断事物的能力,结识了天南海北形形色色的人。

  在此期间,贺龙加入了某地的哥老会,并深受当地哥老会首领的赏识,以及成员们的认同。

  哥老会,是一个活跃于近代中国,声势影响都很大的一个秘密结社组织。

  可以看成是现在的线下社群。和很多松散的社群不同的是,这个社群的凝聚力、组织力都很强。

  关于哥老会的起源,暂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由下层群众自发结成的社会团体,报团取暖,有斗争精神,反抗不平等。

  像朱老总、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民盟主席张澜,也都曾是哥老会中的一员。

  贺龙加入了哥老会,好打抱不平的他,为组织做出了许多贡献,受到首领赏识和成员们的认同。加上他的堂曾祖贺廷壁,是湘西哥老会的龙头老大,领导过反清斗争,这些都让贺龙在哥老会里,逐渐积攒起了个人影响力。

  通俗点说,贺龙成功地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

  “贺龙”两个字,代表的,就是一种号召力,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这样写道:

  “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

  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

  哥老会的规矩和黑话很难掌握,但是贺龙的‘辈分’最高,因此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

  他的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李(李长林,向斯诺讲述贺龙故事的被采访人)说贺龙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但是由于贺龙的个人感召力和他在中国农村的影响,据李说,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在长征路上有成千上万的穷人参加,填补缺额。”

  斯诺的这些描述,看起来难以置信,但其实丝毫不夸张。

  因为,这就是贺龙的巨大影响力。

  有了敢想敢干敢拼的性格打底,加上个人巨大的影响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贺龙为何能够仅凭两把菜刀,就较为容易地拉起一只队伍,闹革命了,甚至队伍打散了,还能很快再聚起来。

  1917年12月,贺龙已经成了湘西护法军游击军司令,因为被上级怀疑猜忌,贺龙的部队被扣押并吞并。

  但贺龙没有因此灰心,获释回家后,决心再次组建一只新的队伍。当时有个叫吴玉霖的人,身上带着两把菜刀,专程前来投奔贺龙。

  机缘巧合之下,贺龙与吴玉霖碰到了某县县长,正被人护着,坐着轿子经过。短暂商量后,贺龙与吴玉霖凭着两把菜刀,和矫健的身手,夺走了两支步枪,并凭着这两只枪,重新拉起一只队伍。

  经过两个月的转战,部队人数从十几人发展到了100多人,70多支枪。

  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由此传为革命队伍中的美谈。

  1927年,毛泽东在进行三湾改编时,都用其打比喻,激励队伍士气:

  “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

  02

  贺老总敢想敢干敢拼的性格、个人影响力的不断积累,是成事的基础,但,光有这些,还不够。

  那还需要什么呢?

  这就引出第二方面原因:

  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坚定的革命信仰意志。

  十分突出典型的一次,是在南昌起义的时候。

  重新拉起队伍后,贺龙治军有方,逐渐发展壮大,屡建战功。

  1924年到1927年期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伐战争打响。

  贺龙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高举打倒帝国主义列强、打倒军阀的鲜明旗帜,带领部队,参加了北伐战争。

  到1926年夏天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北伐军中著名的左派将领。

  就在北伐军势如破竹,胜利进军的时候,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

  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陆续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叛变革命,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这样失败了。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机会主义分子一见情况不妙,纷纷投敌,还有不少抱有消极悲观的人,选择了放弃。

  但贺龙既不当机会主义分子,也不陷入一味的消极悲观的泥淖中。

  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工农劳苦大众一边。

  贺龙对部队的战友们说:

  “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了,武汉国民政府终于撕掉了他们脸上的假面具,同共产党分裂了。我们本来就是工农大众的队伍,已经闹了多年革命,现在,革命到了危机关头,摆在我们面前的出路有3条:

  第一条是把队伍解散,大家都回老家去。这条路行不行?不行!

  第二条是跟着蒋介石、汪精卫去干反革命,屠杀工农弟兄。这条路行不行?不行!

  第一条路是死路,自杀的路,第二条路是当反革命的路,也是自杀的路,我们决不能走。

  我贺龙不管今后如何危险,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绝不走这样的路。我要跟着共产党走革命的路,坚决走到底!

  讲真,贺老总的口才真是不错。逻辑清晰,分条分点,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面临问题会产生的各种情况,列出来了,这些情况会产生的后果,也列出来了。至于是留是去,由你们选。同时,还规定了不能动摇的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俱足啊。

  单是看完这番话,我都自觉心潮澎湃,这样的领导人,怎么会不值得追随?

  有了这番喊话,部队更加的凝聚和统一了。

  1927年7月23日,贺龙率领部队,来到了江西九江。

  那时候,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坚定的革命立场态度,赢得了共产党人的信任。

  经过周密的商量,他们希望贺龙能参与领导南昌起义。

  贺龙爽快地答应了,他对部下说:

  “我们今后要听共产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天还未亮,南昌城里静悄悄的。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坐镇领导,两万多名官兵脖子上系着红布带,左臂扎着白毛巾,马灯、电筒上贴着红十字。

  所有人各司其职,做好准备,见准时机,蓄势待发。

  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南昌起义就此爆发,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起义部队将南昌敌军3000余人全部歼灭,占领了南昌城,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这次起义能进行得相对顺利,贺龙和他领导的第二十军,功不可没。要知道,第二十军可占据了起义军将近一半的兵力!

  南昌起义是8月1日,这一天,被我党我军定为建军节,而贺龙将军,也顺利成章地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当之无愧。

  至此,贺龙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之中。他坚定不移跟党走,忠于革命忠于党,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个人价值。

  在我看来,究其原因,首先就在于:

  贺老总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什么是正确的选择?

  从贺龙的角度来看,就是不违背本心,不剥削百姓,坚持革命,坚持真理,英勇斗争,斗争到底的选择。

  正确的选择,并不意味着一下子就能取得成功,其途中往往存在着各种磕磕绊绊,甚至九死一生,但,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意志,最终可以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到达光明的彼岸。

  贺龙的女儿贺捷生说:

  “我父亲说:‘南昌暴动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干。失败了,我换上草鞋,再上山拉队伍!’

  关注中国近代史的人,对1927年8月1日,我父亲系着红领带,站在江西大旅社的台阶上下达起义命令的那幅油画,都十分熟悉。

  人们不知道的是,在起义后的南下途中,我父亲在第8次向党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才终于在瑞金的一所小学里被批准入党。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父亲在革命处在最低潮、中国的天空最黑暗的时候,追随共产党,坚信共产党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那杆信仰的大旗,始终树立在他心目中。

  就是凭着这种信仰,他从香港辗转到上海,再从上海辗转回湘西,几年后,又浩浩荡荡地带出了一支红二方面军。”

  03

  写到这,我已经和大家分享了贺老总突破困境的两方面原因,这一节,再聊聊他的高度团结意识,以及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

  先看高度的团结意识。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在一次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仅一个师就牺牲了近200人。

  由于草地沼泽遍布,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给养得不到补充,许多红军战士都牺牲了。对此,贺龙心情十分沉重,他多次命令部队,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决不能丢掉一个伤病员,活着的同志只要有一口气,都要去抢救。

  最困难的日子里,他还命令杀掉自己心爱的战马,分给战士们吃。贺老总爱马是出了名的,此举一出,众人伤心,纷纷反对。

  贺老总却说:

  “不要哭了。我不到十岁就放马,十多岁就出去赶马帮,人对马亲,马也对人亲。我们爱马,马也爱我们。可是,我们和马都爱革命。

  我们常说,当革命需要的时候,我们要不惜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难道还舍不得一匹马么?”

  贺老总的话语情真意切,不仅感人至深,还催人奋进,让红军战士们的精神为之一振,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终于走出了茫茫草地。

  面对张国焘妄图分裂党中央的行径时,一次开会,贺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准备起身的张国焘讲了句悄悄话:

  “国焘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

  张国焘听后,很是听话,果真讲话内容全篇都是团结。

  事后,贺龙说:

  “我哪里会打他的黑枪,他自己心里有鬼嘛!”

  多年以后,朱老总回忆此事,不无感慨地说:

  “贺老总对付张国焘很有办法,不争不吵,向他要人要枪要子弹……张国焘对弼时、贺龙都有些害怕呢!一起北上会合中央,贺老总是有大功的!”

  贺老总的团结意识,就是这么鲜明,就是这么清醒,他的大局观很强,凡事都从大局出发,去考虑,这让他深得战友们的信任与爱戴。

  再说说军事指挥能力。

  纵观贺龙将军戎马一生,战功不少,但为人熟知的战斗,似乎不多。

  这是不是说贺老总的军事指挥能力不行呢?

  不是的。

  贺老总北伐时期,就已是名将,战功赫赫,怎么可能不会打仗呢?

  但,打仗也分很多类别,一个优秀的将领,并不一定擅长打所有类型的仗。

  贺龙的优势在于,他更善于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身体力行,组织人,团结人,带领人。

  在战斗指挥上,游击战等这种相对规模较小的战役,贺老总是完全拿捏的。像长征初期跳出蒋介石围剿的包围圈、冀中四战四捷、齐会战斗、陈庄战斗,都是很好的体现。

  陈庄一战,共消灭日伪军1200所人,这场战斗,也是贺龙将军用兵的杰作之一。

  之后,贺龙应聂荣臻要求,派遣一二○师特务团开赴黄土岭,配合晋察冀军区部队作战,击毙了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阿部规秀也成为了抗日战争中被我军击毙的职务最高的将领。

  但贺老总不太擅长大兵团作战,而林彪、彭德怀、粟裕等人,在这方面更加擅长。

  又因为大兵团作战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所以,其战绩更为人熟知,但这不能说明,贺老总的军事指挥能力不行,而是说,各有所长。

  他关于军事的许多文电、总结、讲话,被收录在了《贺龙军事文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读,相信会有启发的。

  04

  回顾贺龙将军革命时期的种种经历,我和大家总结了3个方面原因,共6点要素。

  这6点要素,在我看来,是贺龙将军克服艰难险阻,走出困境,取得成功,活成别人口中传奇的重要支撑。

  总结来说就是:

  敢想敢干又敢拼,

  积累影响聚人心。

  关键时刻顶得上,

  坚定信仰不停息。

  指挥队伍有方法。

  维护团结无私心。

  事实上,这些要素对我们当下很多人来说,也是颇有启发的。

  现在这个时代,相比贺老总那个时候,条件不知道好多少倍,但有一点不变的,那就是我们总会在奋斗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压力。

  贺老总开局条件并不算好,家道中落,穷困潦倒,早年辍学,出身寒微。

  这时有人会说,你说得不对,他没咱们想得条件那么艰难,要知道,他祖上也是出了不少人才的,家风传承对他影响很大,这跟家庭有很大关系!

  诚然,确实有这样一方面的要素存在。但,就算咱们知道了这些,又怎样呢?难不成贺老总光靠吃所谓的老本,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了?

  不,当然不是。

  有多少天胡开局的人,最终不也是落得一败涂地么。

  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一个人能获得真正的成就,走得更远,外在的诸多要素,都是次要的,其核心的根本,还是在于自身。

  自身如何选择,很多时候,由不得别人,只能去自己选。

  初始的条件,确实能让某些人一开始走得更顺,但走得更顺,并不意味着走得更远。

  有了条件,不要骄傲,没有条件,更不要懊恼,而是要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定位,积极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以及大致估计一个切实的上限,并为之努力奋斗下去。

  这个努力奋斗的过程,其决定权,永远只在你自己手上。

  你要做的,就是根据自身和外在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逐渐接近自己的心之所向。

  贺老总突破困境,活成属于他的传奇,有他的成功之道;

  我们每个人突破困境,活成属于自己的传奇,亦有我们自己的成功之道。

  用不着过分焦虑,在了解了贺龙将军的故事后,能够对我们有一些启发,对于我们个人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足够了。

  我想,这才是我们读名人传记、故事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05

  再和大家聊个关于贺老总的故事,算是本文的番外。

  前几个月,“苏超”火了。我在看球赛时,不知不觉地想到了咱们的国足。

  我幻想,要是中国队也能在世界杯上驰骋,该多好啊……

  我又想,咱们国足的实力,真的一直都那么糟糕么?

  难道有关部门的领导,没有做出过切实的努力?

  为此,我专门搜了一下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史,惊讶地发现:

  贺龙元帅在新中国成立后,居然担任过国家体委主任,是人民体育事业的奠基人!

  开展工作的初期,他说:

  “要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啊!过去洋人笑我们是‘东亚病夫’。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顶帽子要摘掉!谁来摘呢?

  搞体育的人有责任嘛!”

  在贺龙的领导下,体育馆、体育杂志、各项赛事都逐一涌现出来,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就这样蓬勃开展起来。

  在足球方面,贺老总尤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1952年,中国队曾以0:7输给波兰的足球队。

  贺老总意识到了中国足球与欧洲足球之间的巨大差距,到了1954年,在他的关心下,国家体委派青年足球队去匈牙利学习。

  当时的匈牙利获得过奥运会冠军、世锦赛亚军,妥妥的世界强队。

  中国队学习认真勤奋,很快便掌握了一些先进的足球理念、技战术,进步不小。

  到了1955年,中国青年足球队以“北京足球队”的名义与波兰的华沙队展开对阵。

  这一次,华沙队扬言,要8:0战胜北京队。

  重压之下,贺龙鼓舞队员们:

  “你们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掉以轻心。

  球可以输,但中国人民的志气不可灭。足球队要学习解放军英勇善战、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打出水平来。你们回去告诉运动员们,第二天我要到场助威!”

  贺老总说到做到。次日,他出现在主席台上,给中国队加油助威。这场景,一如他在革命年代,鼓舞战士们奋勇向前,凝聚人心。

  队员们深受鼓舞,士气大振,虽然最后以2:3不敌华沙队,但他们用实际行动,粉碎了华沙队赛前狂妄的“挑衅”,证明了自己,被波兰体育界高度评价。

  贺老总多次表示,“我对(中国)足球的现状是不满意的……(中国足球)一定要上去。”

  他甚至说过这样的“狠话”:

  “我不晓得你们安心不安心?‘三大球’为什么上不去?

  解放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再搞不起来,难道要搞五十年?必须赶快下工夫啊!我快70岁了,我希望在见马克思之前能看到‘三大球’翻身。”

  “‘三大球’搞不上去,我是死不瞑目的!”

  ……

  遗憾的是,因为后来受到运动的冲击,贺老总1969年就去世了,他在世时,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甚至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但他终究没能看到中国‘三大球’的崛起,尤其是足球。

  卢克文曾在文章《中国足球为什么越踢越拉胯》中说道:

  “选一个任期较长的领导,让其布局十年左右,有耐心去做这件事。”

  如果贺老总精力尚好,不那么早离世的话,也许,中国足球的发展,可能会相对更顺利些。

  当然,没有如果,我的想法,也更多是一厢情愿。

  只是觉得,贺老总的期望,也是我们每个中国球迷的期望。我们有时候骂国足,并不是因为真的讨厌它,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们当然是希望国足越来越好了,希望这不仅仅是希望,希望国足能能早日突破困境,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写就一段传奇。

  ……

  贺老总含冤去世,但他的那些莫须有罪名,最终,还是得到了平反。

  毛主席说:

  “我看贺龙没有问题……我有缺点,听一面之词。”

  “贺龙恢复名誉搞好了没有?不要核对材料了。”

  ……

  最终,贺龙元帅得到了平反。

  1975年6月9日,贺龙逝世六周年。八宝山革命公墓内,举行了‘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

  周恩来抱病到场,他肃然站在贺龙遗像前,深深地一连鞠了7个躬,向这位昔日在南昌一同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做最后的告别。

  之后,周恩来发表即席讲话:

  “贺龙同志是一个好同志。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几十年来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曾作出重大的贡献。

  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在战争年代,或在全国解放以后,他是忠于党、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

  (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写到这,我不禁想到了马克思说的一段话,就以此来结束本文吧: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

  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9 11:50 , Processed in 0.0937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