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43|回复: 0

栩然:意想不到!这段历史,信息量巨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3 13: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今天我们将对毛泽东这几年在韶山期间的读书生涯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下面,就请毛泽东来说说吧。

  毛泽东: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说完了。

  说明下,上面这句话确实是毛泽东关于他私塾读书生涯概括的原话,是他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说的。

  但这显然是不够的。

  这有点像歼20的总设计师轻描淡写地说他当年初中考高中就随便考考,然后5门课4门满分,考完中考觉得要不试试高考?

  然后,他就在15岁的时候考进了大学一样。

  他可以轻描淡写,但我们不能这么马虎,一定要认真地去分析下他们当年都干了些什么,哪些是天赋,哪些又是后天的努力,哪些是自己的因素,哪些又是环境塑造的,才能从中真正领悟一些东西出来。

  回到毛泽东身上,从“六年孔夫子”的概括中,我们至少可以先得出一个结论:

  他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打得非常扎实。

  中国古代文化,实际是不分科的,文学是它、历史是它、哲学也是它,小的时候学《论语》《左传》,到老了还能接着研究《论语》《左传》。

  毛泽东那个时代,西学东渐,城里面已经有了很多以教授外国学科为主的“新学”。

  1905年,毛泽东还在桥头湾、钟家湾上私塾的时候,清政府发布了“上谕”,宣布 “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科举制废除后,在扎扎实实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就少了很多了。

  就像如今的我们,九年义务教育读完,最多也就学了个皮毛而已。

  而毛泽东,则是踏踏实实地学习、背诵了整整六年多的这些内容,教他的老师,也都是自小练的“童子功”,基础极为扎实。

  这导致毛泽东从韶山出来时,虽然对于现代新学几乎一窍不通,但在中华传统学问上却练就了无比扎实的内功。

  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书法文章,无一不通。

  他后来在党内遇到的对手,基本上没有一个能够在古代文化方面超越他。

  毛泽东一直到17岁才第一次进入新式学堂,作为对比,蒋介石虽然还大他几岁,但其6岁就进入了新式学堂,双方在基础教育方面走的路子可以说完全不同。

  到后期,蒋介石在行动上努力去抱欧美大腿,在思想上却极力复辟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那一套;而毛泽东则恰恰相反,在行动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在思想上更是反对封建糟粕的那一套。

  其核心,我相信,都是因为毛泽东自小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得太深刻了,知道什么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扬弃;而蒋介石则一知半解,学了个皮毛,结果成了沐猴而冠。

  02

  这里多说一点,五四时期,过犹不及,把所有中国传统文化打翻在地,全盘否定。

  想着从文化和思想上学了西方,就能真正改变积贫积弱的民族面貌了。

  但这无疑是天真和偏激的。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传统文化里虽然有不少糟粕,但也必然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毛泽东,包括后来的鲁迅,他们的话语和思考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强的指导性,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

  因为都是又浸淫中华传统文化,文史功底极为深厚,然后,又学习并吸取了西方的一些理念,结合了现实,真正的融汇中西,博古通今。

  就像三年疫情里形成的凝聚力,战斗力,责任感,单靠政府的动员引导是做不到的。

  由南往北,无论东西,能让这么多人自发自绝地拧成一股绳,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是因为我们都传承着同一种文化。

  当国家出现大难,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想起那些老祖宗留下的精神。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中华文明的自信源自何处?”

  最高赞答案如下:

  没事的时候我们相互挤兑山东侉子江苏南蛮子相互嘲笑你们偷井盖你家出响马,国家有难时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人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国泰民安时我们自己吵架玩着过日子,偶尔忍不住还会动手掐架。

  可要是有外人来欺负我们:“那就全国皆死士,不死、不休!”

  教育可能并不能完全做到让大家思想行动那么一致,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做到了。

  这是属于中国人特有的集体意识,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顽强生命力之所在。

  但现在,由于资本文化、西方文化、享乐文化特别是过度娱乐化的冲击,我们的很多文化传统面临着断层、失传的风险。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教育导向也有一种“西学东渐”的思潮,动不动就要学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要求把外语学好,可以不学古文不学诗,甚至不写作文。

  我们中国人不学这些,还叫中国人吗?

  学了现代西方两三百年历史的资本文化,却丢了我们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这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03

  毛泽东搞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不喜欢读死书、死读书。

  这个在前面的内容里,我都谈到过了。

  他会提出质疑,会和老师顶嘴,会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但其实,还有一点我没有讲,那就是,他喜欢读“闲书”。

  在私塾教育体系里,经史子集是正经书,这以外的什么演义、传奇之类的都是闲书。

  虽然和现在的网文相比,什么《隋唐演义》《封神演义》《水浒传》都已经算得上名著了。

  但在当时,不好意思,这就是塾师们眼里的“文化垃圾”。

  毛宇居曾经回忆说:毛泽东在他那里读春秋、左传,他最喜欢看《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当时私塾的规矩,认为小说是杂书,不准学生看,因此,他总是偷着看,见我来了,就把正书放在上面……

  大家就说,这像不像我们读中学的时候上课看小说,或者现在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样子?

  毛泽东自己则回忆说: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

  毛泽东后来思维那么开阔,经常有一些创造性的思考,善于出奇兵,很可能和小时候喜欢看这些闲书也有关系。

  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如果只会老老实实按老师讲得学,只会一根筋按照书上的内容办,是不可能有这些出奇思维的。

  这就像是读书的时候有些思维跳脱、调皮捣蛋的学生,很可能读书不怎么样,但毕业后出来做生意却能有声有色。

  因为做生意就像打仗一样,也是需要出奇制胜的。

  当然了,只要是个正常的孩子,我相信都会喜欢闲书胜过课本的。

  只不过,看闲书,有的人能看出名堂,有的人只会拿来消遣,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所以,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千万不要用毛泽东看闲书的例子来指导教育。

  毛泽东的前提是,正经书学得很好了,实在是学有余力,如饥似渴,所以什么书都来者不拒。

  事实上,岂止是这些闲书,毛泽东后来辍学在家后,只要是带字东西全都找来看,甚至于连山上和尚的经书都拿来看。

  这就像一个水库的库容量太大,所以什么水都不计较,不积小流,能成大海。

  而不是,本来能用于读书的大脑内存就只有那么点,还全部用来看闲书,看到最后,脑子里除了这些东西,啥正经东西也没记住。

  04

  刚才讲的两个特点,很可能很多人都能接近,但最后这个特点,我估计绝大部分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做不到。

  那就是:认真。

  毛泽东后来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

  你以为他是到了那个位置才有那样的觉悟吗?

  他其实从小到大,做事情就很认真好吧。

  我前面讲了很多毛泽东读书的时候,总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故事。

  这就容易引起一个误解,以为毛泽东从小就是这么一个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人。

  事实上,跳脱的只是毛泽东的思维,而认真,则是他的一贯作风。

  早在他才几岁,在唐家坨外婆七舅家的私塾里跟学的时候,他就已经展示出了非常专注的特质,别的大一点的孩子很多上了半天课,心思都不在课堂上,而按年纪还属于“幼儿园”时期的毛泽东就能跟着念得有模有样了。

  所以,他外婆家的亲戚们都很喜欢他。

  之前我讲过,他曾经惹恼过素食邹春培,邹春培去找毛顺生告状,毛顺生就让毛泽东背当天老师教的内容,他都背得很熟,叫他解释,也能解释得很清楚,毛顺生毫无办法。

  他在桥头湾、钟家湾读私塾的时候,据他的同学回忆:毛泽东读书很认真,不仅能背,还能默写。他学习的时候从来不到别人桌上去看,不东逛西走。

  毛宇居还记得一件事:在南岸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毛泽东和几个小朋友跑去农民的菜园子里摘黄瓜吃。主人发现了,别的小孩一个个跑了。但毛泽东不走,留下来赔不是。

  这一方面说明,毛泽东是非观念非常清晰,他的聪明/调皮/跳脱,都是用在一些他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不是用在那些涉及原则底线的地方。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毛泽东从小很有担当。

  这也就是,我今天要为大家单独开小灶讲的一个理论。

  我自己总结的“长者优势”理论。

  1928年,毛泽东带着队伍上井冈山的时候,他已经35岁,相对于队伍里那些一二十岁的兵,已经具备了“长者优势”,到1935年长征中途,毛泽东已经42岁了,和刘邦起兵的年纪差不多了。

  这时候的他,已经典型具有了“长者优势”。

  在平均年龄才二十多岁的红军队伍里,他无论年龄、资历、经验、认知,都远超一大截。

  这样的人,即使当不上领袖,至少也得是顾问了。

  所以你看,二十多岁的时候,毛泽东还天天怼这个、怼那个,等到了延安,他就开始写信劝慰陈毅: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因为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已经真正进化成了一个政治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9 11:51 , Processed in 0.0937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