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环球科学:GPT-5免费开放,据称已达“博士生水平”,发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考古学 ·

  西班牙洞穴中发现新石器时代食人证据

  伊比利亚半岛存在多种葬礼习俗的记录,包括集体埋葬和死后重分配遗骸。该半岛上的食人行为可追溯到100万年前,但由于文化习俗的不确定性和埋葬条件不明,处理人类尸体的直接证据很少且难以解读。最近,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指出,一组估计距今约5600年的人类遗骸可能为西班牙古代食人行为提供了进一步证据。这项研究分析了西班牙阿塔普埃尔卡山El Mirador洞穴的遗骸,估计来自11名个体,发现其中有数十块骨骼显示出火烧、人类齿痕或宰割痕迹,表明这些遗骸死后经过处理。

  研究团队分析了El Mirador洞穴两个不同区域的650个个体人类遗骸碎片,这些碎片显示出死后改造的迹象,年代可追溯至5709~5573年之前。这些遗骸被认为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同位素分析表明他们是当地人群。样本中有239块显示出处理迹象,它们与较晚期集体埋葬的材料混杂在一起。有222片遗骸显示出火烧相关的颜色改变,其中有69块骨骼还呈现出宰割痕迹,可能是在死后进行的。此外,有132块遗骸也显示出包括切片、刮擦和砍的切割痕迹,或与剥皮和去肉有关。作者还认为,有些遗骸显示出了可能是人类齿印的痕迹。这些创伤都不像是死前形成的。作者认为,这些改造的模式与屠宰行为最为一致,而非冲突中受伤或为获取战利品而移除肢体。他们认为,这些发现可能反映了冲突相关的单一食人事件,揭示出了新石器时代社区的深层社会紧张关系和冲突动态的特征。(Nature)

  · 人工智能 ·

  GPT-5全新发布,号称具有“博士生水平”

  当地时间8月7日,OpenAI发布备受期待的GPT-5,该大语言模型内置思考能力,是OpenAI迄今为止最智能、最快捷、最实用的模型。GPT?5整合并超越了OpenAI在前沿智能领域的先前突破,包括编程、数学、写作、健康、视觉感知等多个领域。重要的是,GPT-5还变得更加可靠与准确,在减少幻觉、提升指令遵循能力以及减少谄媚行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写作、编程和健康这三个ChatGPT最常见的用途上表现突出。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在新闻发布会上称GPT-5已达博士水平。目前,GPT-5已面向所有人开放,区别在于使用量上。其中,Pro订阅用户可以无限制访问GPT-5和GPT-5 Pro;Plus用户可将其作为日常问题的默认模型,使用量显著高于免费用户;免费用户在配额使用完后将被分配到GPT-5 mini模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GPT-5发布会的第一组演示中,社交媒体X上就有用户发现OpenAI展示的模型性能对比图为了突出GPT-5的强大,而扭曲了 Y 轴的比例尺,导致Y轴的数值表示不再是线性。对此,Sam Altman在X上回复道,他们确实犯了一个巨大的图表错误,不过官方博客上的版本是正确的。(OpenAI,“APPSO”公众号)

  · 天文学 ·

  用“回形针飞船”飞跃黑洞

  近日,在一项发表于《交叉科学》(iScience)的文章上,中国复旦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Cosimo Bambi发布了对黑洞探测飞船的构想。研究者提出可以建造一艘重量比回形针还要低的飞船,这艘飞船由微型芯片和光帆组成,由地球上的激光阵列向光帆发射光子,将其加速到光速的三分之一。预计以这样的速度,探测器可在约70年内抵达20~25光年外的黑洞,它收集的数据再过约20年才能传回地球,因此整个任务将持续约80至100年。

  一旦探测器靠近黑洞,研究人员即可开展实验,回答物理学中一些最紧迫的问题:黑洞是否真有一个被称为事件视界的边界——即连光都无法逃脱的边界?黑洞附近的物理规律是否会发生变化?在最极端的宇宙条件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否依然成立?Bambi指出,仅激光阵列一项,按今天的价格估算就将耗资约一万亿欧元;而能制造这种纳米飞行器的技术也尚未问世。但他认为,30年后,成本可能会下降,技术也会追赶上这些大胆设想。(Cell Press)

  · 材料学 ·

  石鳖如何长出高碳钢还要坚硬的牙齿

  石鳖是一类非常古老的海洋生物,栖息于潮间带礁石区的岩缝中,以礁石上附着的藻类为食。在过去的长达4亿年间,石鳖演化出了坚硬、耐磨且带有磁性的牙齿,硬度甚至超过人类牙釉质、高碳钢、不锈钢以及高温烧结的先进陶瓷,能够高效地刮食藻类。最近,在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中,研究团队结合了先进的材料学技术和生物学方法,揭示了石鳖牙齿形成的完整分子过程。

  研究人员发现,石鳖体内的一种名为RTMP1的铁结合蛋白,会经由微绒毛纳米管道进入未成熟的牙齿,并与几丁质纳米纤维结合形成框架。同时,铁蛋白(ferritin)中的铁被释放进牙齿中,与RTMP1结合,在框架中精确沉积,形成高度对齐的四氧化三铁纳米棒,从而构建出超硬且耐磨的牙齿结构。这一形成过程不仅精确控制了纳米尺度的铁氧化物沉积,还展示了生物体在常温下制造高性能材料的能力。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细胞内铁代谢的理解,还为下一代先进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生物制造方法可以应用于电池、燃料电池催化剂和半导体等领域,甚至可能推动更环保、可持续的3D打印技术的发展。(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 神经科学 ·

  大脑区域“断连”让有些人对音乐“无感”

  十年前,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小群听觉正常、能从其他刺激中获得快感的人,却完全无法从音乐中感受到任何乐趣。这种被称为特异性音乐快感缺乏症的状况,源于大脑听觉网络与奖赏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最近,在一项发表于《认知科学趋势》(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的论文中,最初发现该现象的研究团队详细阐述了其背后的脑机制,并指出理解这种“断连”有助于揭示人们在体验愉悦与快乐时的个体差异。

  为了识别特异性音乐快感缺乏症,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评估工具——巴塞罗那音乐奖赏问卷(BMRQ)。该问卷通过5个维度衡量一个人从音乐中获得奖赏感的程度:情绪唤起;情绪调节;培养社会关系;伴随音乐的舞蹈或动作参与;对音乐的主动寻找、收集或体验。患有音乐快感缺失的人在这5个维度上通常得分都显著偏低。行为和脑成像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研究显示,尽管这些人能够正常感知和分辨旋律,说明他们的听觉皮层功能完整。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他们在听音乐时,大脑奖赏系统的活动显著降低。而在面对其他奖赏刺激(如金钱奖励)时,他们的奖赏系统活动却与常人无异,说明奖赏回路本身并未受损,只是对音乐无感。

  目前人们对于为何会出现这种障碍仍不清楚,但此前的研究表明,遗传与环境因素都可能参与其中。目前,研究团队正与遗传学家合作,试图找出与特定音乐快感缺失相关的具体基因。他们还计划探究这种障碍究竟是终身稳定的人格特质,还是会随生命阶段而改变;以及音乐快感缺失或其他类似状况是否可以被逆转。(Cell Press)

  撰文:马良骥、王怡博、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1 15:06 , Processed in 0.0781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