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0

卢克文:聊聊那个曾经坑惨一代人的中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在中文互联网上被嘲讽最多的知名中专生,我想我是很有资格讨论这个话题的。

  因为我本人就是中专转型期的受害代表。

  中专是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是我们从苏联那学来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1950年代我们就开始推出中专教育,最早只招收师范学生,后来觉得可以多覆盖些专业,才慢慢扩展到卫生、农业、工业各细分领域。

  那有人说,毛泽东不是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吗?这不说明民国时就有中专吗?

  首先,民国压根没有中专这个概念,因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建国后长期评为中专学校,2000年才升为大专,2008年才升为本科,由于一师在中专这个区间逗留过太长时间,导致大家误认为毛泽东读的是中专。

  民国时的湖南第一师范,是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用的,学制五年,确实属于中等教育体系,但教学质量比民国普通中学又强大许多,大概处于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水平。

  民国也有实业中学,分农、工、商科,但教育质量糙、社会地位低、分类不细,也不能对应建国后的中专。

  新中国建立后普及中专,简单说就是缺读书人。

  刚建国时全国15岁以上文盲率高达80%,农村文盲率95%,全国4.3亿人口至少有3亿文盲,所以等不急读书人慢腾腾大学毕业。学校能早毕业一个就能救一批人,严重缺第一波受教育的种子,教育系统饿得嗷嗷叫,急吼吼先培养出一批人先用着再说。

  当年缺人缺到什么程度呢?1950年代中国有种初级师范学校,大家现在听都没听过,只要小学毕业就可以进去读书,培养2-3年就能到小学任教。

  现在教小学至少本科起步,好小学都是硕士起步,可见当年我们缺人缺到什么田地。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专曾经是中国农村学生的第一选择,比大学还受欢迎。

  因为做农民太苦太穷,每天地里顶着烈日苦雨有忙不完的活,收入又极低极低,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最底层。

  我1992年去邵阳城里读书时,才知道城里同学,把“傻农民”当成骂人的词汇。

  中国农民在新中国文艺世界的作品里,也几乎没啥存在感,一般中国文艺作品,都是讲述城里家庭的故事,农民们就像是消失了不存在一样。

  在我印象中,童年时我们家挤在十平方小屋里,我爸每天凌晨五六点,就要骑车出门去城里做砌匠师傅,我妈也从这个点开始生火做猪食、给娃做饭、挑水、打扫屋子、喂猪、然后下地干活,一直干到中午两点,才能带着一身热气回家吃一碗开水泡白饭,偶尔配一点剁辣椒和坛子菜,躲过下午最毒的太阳,又要收拾地里一些零碎活,再喂一次猪,这时候我也差不多放学回家,一边趴在矮椅上写作业,一边看我妈在那做晚饭。

  家里每天都在重复繁重而艰辛的劳作,尤其农忙时人都累得直不起腰,只要在烈日下割几分钟稻子,汗水就滚珠子一样从脸上滴下,在田里忙活时,蚂蟥、菜花蛇还不断跑出来骚扰。

  1990年代,加上进城打工的收入,我家一个月也才挣100多块钱,当时一台17寸韶峰牌黑白电视都要700多块。1991年我爸踩着单车从城里拉来这台电视时,正在地上跟其他小孩玩石子的我,兴奋得原地蹦了起来。

  在那时农村生活,不仅收入低、劳动辛苦,还常常停电、打水困难、衣着破烂、房屋都是土砖建造、旱厕又脏又臭、出远门只有单车,生活过得毫无尊严,要抢地基、抢沟渠水源、交公粮、动不动跟邻居亲友吵架打架,因为活得太艰难,道德底线也拉得很低。

  我青少年时期,常见得母亲双目呆滞,奄奄一息坐在矮凳上靠墙出神,那是被农村生活折磨得难以言语的麻木模样。

  说这么多农村的苦难,是想告诉大家,考上中专对农村娃的重要性。

  当年只要考上中专,毕业包分配,享受干部待遇,从此家里有个人吃国家粮,以后有了大好前程,再也不用留在农村过这种痛苦的生活。

  相当于在古代考上了秀才或举人(近似,勿强行对比谢谢),完成了鲤鱼跃龙门,对整个家庭都意义重大,是要摆酒席请客吃饭的大喜事。

  那为啥农村娃更热衷于考中专,而不是大学呢?

  因为可以早点出来工作啊,一个15岁以上的农村青年,不能劳动领工资,反而要读书考试,学费和损失的工钱,能拖垮贫寒农村家庭脆弱的财政平衡。

  当年考上中专免收学费和食宿费(有些会收象征性收一点点),部分专业还可以获得生活补贴,虽然没有大学前程远大,但能迅速解决眼前急迫的经济痛苦。

  所以对农村娃来说,通常考中专是第一选择,考大学是第二选择。

  在中专鼎盛时期,它是农村娃和城市贫寒家庭的第一目标,导致大量年级前几的优秀学生都去考中专,成绩稍次一点的才选择读重点高中考大学,中专录取分数属于第一梯队,高于重点高中录取分数。

  这就造成了第一个大坑,许多当年极优秀的贫寒学生,为了一个免学费包分配上了中专,二十年后其学历完全没法看,比当年成绩差不少的同学都远远不如,吃饭时都抬不起头来的那种。

  二十年后,中专已经变成收留垃圾学生的代名词,现在拿出个中专毕业证,简直有种拿出文盲证的感觉,以前全年级最优秀的尖子生,常常被别人误以为当年是读书垃圾,任谁都可以嘲讽一下,窦娥也只能这么冤。

  中专的第二个大坑,发生在1996-1997年左右的改革,取消了包分配,开始收学费和食宿费。

  对对对,我就是当年考中专的最后一批大冤种。

  中专这种啥都免费还包分配工作的教育体系,太消耗国家财政,也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范畴,国家早就想取消了。因此1993年推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提出“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

  逐步了三年,到1996年5月颁布《职业教育法》,第25条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从法律上正式终结了工作分配,只有极少数专业和地区还在包工作分配。

  不包分配是1996年制订的,而我这个超级大冤种,是1997年读的中专。

  当年中专还是有个过渡期的,并不是说1996年法律一颁布,所有学校一哄而散不再管毕业生。

  我当时就读的是长沙泉塘的湖南省水利水电工程学校,1997年我读一年级时认识的学长,1998年毕业,还是分配到了宜昌三峡工地,后来学长回学校来办手续,我们问他工资咋样,他说有1000块一个月,算是相当不错了。

  我们都很羡慕他,也希望能进国企有份稳定工作,但最终我们绝大多数都提着行李去了广东。

  1997年我去读中专时,就感觉到同学水平参差不齐,氛围有些古怪,有的中考成绩分数挺高,有的分数比较低,而且还带有各种明显的社会恶习,抽烟酗酒的都有,情况挺不正常的,好像把一批不属于同等水平的学生放到了一起。

  1997年10月,我在学校旁边一家街机店打游戏时,突然有人拍了我一下肩膀,我回头一看,居然是邵阳昭陵中学一个同班同学,这个同学很不受欢迎,属于人渣学生,打架斗殴无恶不作,学习成绩也是班上倒数第一,我也很是厌恶他,皱着眉头问他你咋在这?他得意洋洋地说,他在旁边的湖南电力学校读书,他也读中专了。

  我脑子里轰地一响,感觉晴天霹雳在身边炸开,我问他中考多少分?他说300多分吧,那一瞬间我就感到天都塌了,因为我中考是628分。

  我们中考7门满分是700分,我一个平均每门89.7分的学生,跟一个平均每门不到50分、连及格线都不到的垃圾学生,居然读同一种学校!

  这时候我就心想完了完了,中专完了,我这辈子完了。

  1997年因为是过渡年,大家都没搞清楚情况,学生还有好有坏,到1998年时,我们学校就招来好多垃圾学生,居然刚开学不到一个月,就有学生在宿舍里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培养尖子生的中专学校,瞬间变成了收留社会渣滓的垃圾场。

  而且因为招不到生,学校不敢开除这些渣滓,还专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说要给这些渣滓一次人生机会。

  以前在昭陵中学读书时,学校对面是邵阳一技校,我们老师常常指着一技校的校门说,只有最垃圾的学生才来读这种学校,里面的学生,天天就是打架斗殴。

  实在没想到,努力读书的我,最后也误入这种学校。

  大家一定很好奇,不是法律都颁布不包分配了吗?这不很明显中专要烂掉了吗?为啥我们1997年这届,有的分数考得不错的,还跑去读中专?

  因为我们不知道。

  对,法律是颁布了,消息也发出去了,但我们不知道。

  准确的说,是当年我们家长不知道,他们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根本不知道教育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而我们这种天天背书考试的学生,才十四五岁年纪,哪里懂这些东西?又没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人生大事属于两眼一抹黑,只能由成年人决定。

  穷人家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多遭遇各种莫名其妙的磨难,我们身上仿佛有一种奇怪的BUFF,会多吸收更多糟心事。

  中专以后不包分配这么大的消息,我们父母竟一无所知,农民出身的父母压根没有信息敏感度,一则信息下沉到农村或城市底层人群,都需要一个缓冲期。

  不信大家到偏远村镇去看,那里流行的音乐、影视剧,都是大城市早十年前就流行过的。

  家长不知道,那老师也不知道吗?

  我感觉老师隐约是知道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从没有在班级会议说起这个话题。

  你们以为就我一个受害者吗?不不不,1997年,还有一大堆受害者。

  我在新邵柳山小学的同班同学,就是在班上我平时考第一他考第二,我是班长他是副班长这种关系,我到邵阳市区读书后五年没跟他联系了,居然同时考进了同一所中专学校!

  当然啦,我现在知道我那不叫“考进”,那叫“被骗进”。

  我在学校第一次碰到他的时候还愣了一下,我问他咋考了中专?他说中专不是包分配吗?他爸听他考了中专,还在村里摆了三桌酒呢。

  又是一个信息滞后的农村家庭悲剧。

  中专在1996年时,还是有点含金量,从1997年开始就烂掉了,1998年招进来的学生,就彻底垮掉了。

  10年后,我在东莞打工时认识一哥们,他问起我的学历,说你怎么选择读中专呢?要知道从1997年开始,他们那边的中专学校,老师放暑假就得拿个招生简章一家家招生,问你们这谁家娃没考上的?没考上来我们这读书啊。

  哥们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说:中专当年害了不少人啊。

  确实,后来在我的人生轨迹里,中专学历成了被人特意无数次拿出来攻击嘲讽的目标。

  我们自己出社会后,中专基本也只能干社会最底层的工作,这张文凭跟初中毕业没啥区别了,招聘部门连正眼都不看你一眼。

  中专从荣耀变成了一种耻辱,甚至连湖南第一师范的百度百科介绍页,他们都把中专经历直接略过,只字不提,直接从2000年转为专科开始介绍,建国后到2000年的中专经历,连湖南第一师范都认为是耻辱。

  中专坑惨了上一代优秀学生,转型时也坑惨了我们这批啥都不知道的农村娃娃。

  父母对小孩的成长影响太大太深,父母如果蒙昧,小孩往往在成长时受尽拖累。

  但是,反过来说,这也已经是各个父母,能给予自家小孩最好的条件了。

  一个人怨恨自己的父母、怨恨自己的出身是没有用的。

  事已至此,不如背起担子,大步出发吧。

  我们出身贫寒,不代表就要自暴自弃。

  我们出身低微,不代表就要破罐破摔。

  别人看不起你,但你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我从破中专出来混社会后,先在东莞塘厦流水线开始干了四年,攒了点钱买了电脑,然后自学软件,混进了工厂办公室,再后来,又慢慢成长为企划部经理、电商部总监,再创业几次,坎坷20年,变成了大家现在认识的我。

  中专改革这一次社会大潮,确实狠狠砸在我脑袋上,但不代表我就要放弃自己的人生吧?

  别人拿着我的学历嘲笑侮辱,不代表我就要自怜自伤吧?

  出发的起点再低,那也只是起点,那不是我的终点。

  人生七八十年这么漫长,凭什么我就要待在原地,凭什么我就要自暴自弃?

  我在读中专时,有一次有一个老师讲课,讲我们将来进入社会后,怎么好好做一名普通的工人啥啥啥的。

  讲着讲着,另一个同样有着远大抱负的同学愤愤不平地说:这个老师凭什么就觉得,我将来只会成为普通人?我为什么不可以成为人中龙凤?

  我看了他一眼说:是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我们一样可以啊。

  回顾我自己四十多年的经历,掏心掏肺跟大家说一句,人一生只有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就是你,困住你的人是你,不是社会环境,不是你的原生家庭,只要你有一颗坚韧的心,再恶劣的起点,你也能砸开铁镣,向更高远处逆风腾飞。

  我今天写这篇文章,是对中专有一些吐槽,但我深深明白,只有我才是自己这一生永恒的敌人,中专困不住我、流水线也困不住我,只有那个懒惰、愚蠢、短视、充满怨憎之气的我,才会永远困住我。

  只有战胜自己,人生,才会看到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7 06:47 , Processed in 0.0938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