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环球科学:全球数十亿海星正被溶解成糊状,只是因为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科学事件 ·

  学术造假规模大且增长迅速

  学术造假是指通过伪造数据、剽窃等不端行为,来达到发表论文等目的。过去对学术造假的打击往往仅关注造假者的个人行为,但事实上,学术造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近日,一项《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显示,学术造假的产业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中。

  该研究作者整理了Web of Science、PubMed等文献库中,论文撤回、编辑记录和图像重复的实例,以及由于质量低下等原因而被取消索引的期刊列表。对数据的分析显示,论文工厂、中介和“野鸡”期刊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其中,论文工厂会大量产出包含虚假或剽窃内容的论文并出售,其增长甚至超过了真实论文。它们还提供增加引用、论文挂名或在同行评审中造假等收费服务。在中介的牵线下,造假论文得以在“野鸡”期刊上大量发表,这些期刊通过冒充合法期刊等方式来绕开监管,部分学科领域受害尤深。对此,该研究作者强调应及时通过加强审查、改进检测工具等手段来及时防止文献库被污染,尤其是在AI使造假更便利的今天。(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健康 ·

  赤藓糖醇可能对大脑细胞构成威胁

  赤藓糖醇颗粒。图片来源:Thomas Kniess

  赤藓糖醇是常见于无糖和低碳水化合物产品中的甜味剂,甜度几乎与糖相同,但不含卡路里,对血糖的影响微乎其微,长期以来一直是控制糖摄入量的人们的首选。但此前一些研究表明,赤藓糖醇的摄入可能存在健康风险。6月16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新研究则表明,赤藓糖醇可能会损害大脑血管内壁的细胞。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培养了位于脑血管内壁的人脑内皮细胞,并将其暴露于赤藓糖醇中三个小时。三个小时后,相比于未接触赤藓糖醇的细胞,接触了赤藓糖醇的内皮细胞产生了更多的自由基,这是一种会损伤和老化细胞的活性分子。研究者还注意到,接触赤藓糖醇的细胞中,有助于血管扩张的一氧化氮含量下降,而使血管变窄的内皮素-1含量上升。此外,研究者还测试了这些细胞对凝血酶的反应,结果发现,暴露于赤藓糖醇的细胞释放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更少,这种蛋白质可以分解血凝块。如果在体内,t-PA也显著减少,就可能干扰血流,增加中风风险。但研究者也表示,项研究仅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了赤藓糖醇的单一剂量,即细胞长时间直接暴露于该物质,这可能无法反映该甜味剂在现实世界中的使用情况。(livescience)

  · 健康 ·

  食用超加工食物减重效果更差

  全球超加工食物消耗量在近几十年里快速增加,而肥胖症以及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这类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在同期上升。《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超加工饮食对减重和降低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的效果或不如最少加工饮食,即使这两种饮食都遵循相同的国家饮食指南。

  研究者开展了一项随机交叉试验,比较了以超加工食品为主和以最少加工食品为主的饮食,两种饮食结构都遵循了英国《健康饮食指南》(Eatwell Guide)——一组促进健康均衡营养的国家饮食建议。试验中的55名成人或接受预制的超加工食品,或接受预制的最少加工食品,这些食品在8周内分别配送到家。休息4周后,受试者换成另一种饮食再继续8周。结果发现,遵循英国《健康饮食指南》的两种饮食都能在8周内显著减重。不过,最少加工饮食的平均减重量为2%,而超加工饮食只有1%。除了减重,最少加工饮食能更有效地改善与心血管代谢健康指标相关的身体成分。整体上,最少加工饮食下的自述食物渴望控制力显著高于超加工饮食,这或支持了在最少加工饮食中看到的更低热量摄入能促进更大的减重效果。该结果表明,即使都遵循健康的饮食指南,食品加工程度也能影响体重管理和心血管代谢健康。

  · 天文学 ·

  发现双黑洞附近第三致密天体存在迹象

  双黑洞在超大质量黑洞附近并合。图片来源:上海天文台

  2015年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以来,LIGO-Virgo-KAGRA合作组织已探测到超过100次引力波事件,其中多数来自双黑洞并合。201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韩文标等人曾提出了b-EMRI引力波模型。b-EMRI是由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抓住一对双黑洞,形成一个“三人组”。双黑洞在超大质量黑洞附近“跳舞”,进而辐射多频段的引力波。从那时起,该团队开始在LIGO-Virgo引力波数据中寻找双黑洞在超大质量黑洞附近并合的证据。

  经过分析,研究团队聚焦于引力波事件GW190814。GW190814中的两个黑洞的质量相差近10倍。这么悬殊的组合或因它们和一个超大质是黑洞组成“三人组”,在彼此的引力拉扯下越靠越近。也有研究认为,它们诞生在活动星系核的吸积盘里,被周围其他致密天体的引力推搡着慢慢靠近并最终并合。科研团队还发现,若双黑洞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并合,其绕第三个天体的轨道运动会产生视向加速度。这种加速度通过多普勒效应改变引力波的频率。该团队通过贝叶斯推断方法分析引力波信号,发现对于GW190814事件,包含视向加速度的模型优于传统的“孤立双黑洞”模型。这是首次在双黑洞并合事件中发现第三致密天体存在的明确迹象。同时,这一发现意味着GW190814的双黑洞可能并非孤立形成,而是处于一个更复杂的引力系统中。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上海天文台)

  · 生态学 ·

  发现导致海星病的细菌

  2015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卡尔弗特岛上的一只向日葵海星被溶解成糊状。自2013年以来,海星消融病已导致数十亿只海星死亡,涉及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20多个不同物种。照片来自Hakai研究所的Grant Callegari

  自2013年以来,海星消融病已导致数十亿只海星死亡,涉及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20多个不同物种。照片来自Ha海星消融病会导致海星解体,影响20多个物种,包括向日葵海星。自2013年出现以来,海星消融病已成为非商业物种中记录的最大规模的海洋流行病。对该疾病病因的十余年调查一直存在阻碍,因为受感染海星体内缺乏可见病原体以及缺少来自野生种群的完全未暴露和健康个体。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的新研究中,一种细菌被鉴定为海星消融病的一个病因。

  研究团队利用野生和圈养的经检疫的向日葵海星开展了7项对照暴露实验,提示一个活的非病毒病原体参与其中。团队随后用基因测序分析了来自这些海星的染病和健康组织的微生物群,从而鉴定出病原体Vibrio pectenicida是该疾病的一个病因,将海星暴露在该细菌纯样品中的实验室实验证实了这一结果。研究结果或能实现该疾病的跨环境和物种检测,这将帮助我们理解该疾病的传播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以应对野生种群中的暴发。

  撰写:王昱、冬鸢、马一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5 19:34 , Processed in 0.2500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