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岛上有个小朋友原来是文广传媒的,他在业内人脉广泛,有朋友运营微短剧,在越南雇佣外国人演员与拍摄。
而我自己今年要组一家MCN公司,话题上有重叠,喝酒时就聊起来微短剧市场。
制作方面,中国的产业链和摄影成本有优势,后期制作泰国有成本优势。
不过我更关心产业的宏观纬度,比如营收、成本、利润等等。
中国本土市场的营收已经过五百亿人民币,也超越了院线电影收入。
海外市场内购也有几十亿人民币。
但是不能细看成本利润结构,投流成本占比80%,平台抽二三成,ROI1.2,加上平台的巨大投入,基本上全行业亏损,赚钱的凤毛麟角。
实际上要看是不是符合互联网逻辑,也就是当年的互联网兴起时,完全亏损,市占率满足后,才找到盈利模式,大规模的超高盈利。
这指的是平台盈利。
如果你看现在的电商和内容创作模式,大多数电商从业和内容作者都是亏钱的,或者是以爱发电。
那么,未来是不是形成微短剧的平台盈利,内容制作商亏损的业态?
尚不得而知。
目前远走海外的平台,会员费收入很可怜。
也就是说,形成爱奇艺、奈飞等等的付费模式,尚没有实际效果。
影视制作业不同的是,电影制作方与院线分成,有着良性的合作共赢机制。
比如陈佩斯老哥的《戏台》,制作成本多少,宣发成本多少,总票房多少,分成多少。过三亿五能保本,上五亿就小赚。
虽然市场胆战心惊,但基本上业内都算得出。
但是微短剧大头还不在制作,而在投流,也就是类似电影业的宣发,最终是不是市场买账?
这又跟电影业不一样,有冲着作品IP本身去的,有冲着演员去的,有冲着导演去的。
微短剧属于十三不靠,没有作品IP,没有导演盛名,更请不起名演员,全靠故事本身。
而故事本身是否能被人关注,需要大量流量投放。
投流后,是否故事能留住人,吸引人付钱,又是高难度,所以各种总裁爱上扫地阿姨的狗血剧情就大量出现了。
这玩意是为了割无聊的中年苦逼大妈。
这种赛道极其容易饱和,非常容易劣质化。
奈飞也上了些短剧,非常成功的是《爱死机》,但这种短剧的制作水准是非常高的,与微短剧的烂大街剧情是不一样的。
奈飞这些平台也不敢大量推微短剧。
坊间稍微一看,就会明白,微短剧极其考验编剧水平,也极其考验个人IP,也就是能否形成个人品牌。
简单来说,就是类似视频赛道里,能否出现YouTube这种平台,能否出现李子柒这样的个人IP,从而衍生出品牌溢价。
否则单靠一个个单薄的微剧故事,是没戏的。
微短剧行业的五百亿营收,与院线的五百亿营收,价值差了百倍之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