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55|回复: 0

毛豆:拨乱反正,终于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照相馆》这几天很火,是春节后,第一部实现单日过亿票房的片子,我去看了后,觉得相当好,不仅电影质量好,更是电影叙事方式的一次拨乱反正。

  过去几十年,我们受错误的白左价值观影响太深,以致于战争题材电影总是习惯性的”探讨人性“。现在,终于有人站出来,勇敢地对错误说”不“了。

  关于剧情,我就不剧透太多了,就说一条主线,片子以日军的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为切入,进而展开,通过伊藤秀夫的视角,带出”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性事件。

  当上级要求他杀掉一名中国人(苏柳昌),成为真正的”军国主义战士“的时候,伊藤有点不敢,他家境优渥,父亲是贵族,来当随军摄影师就是镀金的,都没怎么开过枪,他以”苏柳昌能帮他冲洗底片“为由,暂时救下了苏柳昌。

  冲洗底片是个辛苦活儿,贵族出身的伊藤只想按下快门,不想冲洗底片,确实得找个人帮他。

  看起来,伊藤挺有人性的,对不?

  但随后的剧情完全出乎观众意料,他对于日军杀人的场面,完全一副熟视无睹的样子,和救下苏柳昌形成鲜明对比。

  他在拍摄日军杀人比赛时,有个要紧的杀人镜头没拍到,便告诉正在杀人的日军军官,为了让伊藤重新拍一遍,军官们多杀了几个,而伊藤对于死者并未表现出怜悯。

  满地都是死难者的尸首,全城都是残垣断壁,但伊藤没有一丝一毫的悲伤,也懒得看见,反而看见了一条流浪狗,很有”爱心“地给它食物(是不是很有白左那味?)。

  哪怕是被救下的苏柳昌,伊藤也不并非真的想让他活,只因为真的缺一个人帮他冲洗底片。所以,他在给苏柳昌写”安全证明“时,只给了区区两天期限。

  冲洗底片刚好是两天,意思就是,干完活就杀掉。他想干掉苏柳昌,又不敢开枪,当苏柳昌专心工作时,伊藤持枪站在苏柳昌的后面,想干掉苏柳昌,但苏柳昌一回头,伊藤马上收起枪。

  前脚,他给苏柳昌开了通行证,后脚,又把通行证的号码,告诉了其他日军,让他们看到拿着这个号码的人,就直接杀死。

  以上,就是大致剧情。

  过往也拍过不少类似的电影,比如《南京!南京!》,但在叙事方式上总是遵循西方的结构,剧情永远是,日军里有坏人,但大部分日军依然有良知,他们看到屠杀场景后,就受不了了,觉醒了,决心不再与军国主义为伍。

  再得出结论,当年的日本人,也不喜欢军国主义,只是少部分人被蒙骗了而已。

  相比之下《南京照相馆》还原了真实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搞人性探讨那一套,侵略者是纯粹的侵略者,纯粹的坏人,不会对中国人有半点怜悯。

  哪怕是表面上不敢杀人,声称热爱中国文化的伊藤秀夫,骨子里也依然是个纯粹的军国主义者。正是他们的残暴,极致的残暴,才会有”南京大屠杀“。

  这是诬蔑日本么?

  当然不是,大部分日本人是支持扩张的。不支持扩张的有,但只是极少数,大部分被天诛了,即使主张”暂缓扩张“,也会被天诛,说白了,日本的资源太少,地域太狭小。

  举国上下,都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一点,决定了日本人骨子里的扩张冲动。

  所以,那个年代的日本,侵略根本停不下来,有人说,根源在于”下克上“,日本政府无能为力。问题在于,政府无能为力这件事,就是社会民意的体现。

  大部分人支持扩张,才会让中下层军官敢于”下克上“,因为民意是支持的,所以就算”下克上“也没什么后果,你敢惩罚那些”下克上“的人?分分钟把你也天诛了,信不信?

  30年代,日本社会形成了两个派别--皇道派和统制派。

  两派在对外策略上,并无根本性分歧,都支持扩张,通过侵略战争的方式扩张,区别仅仅在于,皇道派更激进,希望吃了整个中国,外加东南亚和南亚,总之,能吃多少吃多少。而统制派认为,不应该那么激进,应该先吃下满蒙,再徐图华北和东南亚,一步步来。

  在激烈的斗争中,在一次次的天诛中,统制派被吓坏了,特别是226兵变,虽然皇道派输了,但统制派也吓了个半死,为了保命,在理念上向皇道派靠拢,两者不再有区别。

  但我们的某些导演,特别喜欢强调日军的人性,进而幻想日本社会有许多人反对扩张,真是天大的笑话,久而久之,”南京大屠杀“的话语权就被日本人夺走了。

  每次拍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有关日军侵华的电影,总是要刻画一下日军的人性光辉,美其名曰”人性复杂“,其实都是借口,赤裸裸的洗白罢了。

  但要跳出这一套叙事方式,可不容易。因为你得找到一套新的叙事才能抗衡,所幸,《南京照相馆》找到了,它不再强调在战争中探讨人性,而是直白地历史。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凶手就是凶手,侵略就是侵略,没那么多弯弯绕绕。换了某些导演,伊藤在救下苏柳昌后,剧情很可能就朝着”人性觉醒、中日友情“的方向发展了。

  八年前,《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其最大意义,就是让荧屏上有了一套中国叙事方法,和《流浪地球》类似,《南京照相馆》也找到了符合中国叙事的方法。这就是创新,中国电影的创新越来越多,越来越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不再盲目模仿西方。

  我以为,这是一次拨乱反正,叙事方式上的拨乱反正,以及历史问题的拨乱反正。

  同时,这部片子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从2024年以来,”电影业寒冬“的说法甚嚣尘上,原因普遍被归因为经济下滑,居民消费能力差。但我对此一直是反对的,居民消费能力再差,也不至于买不起电影票。

  大家反感的,是割韭菜,明明你那电影剧情稀烂,却还要受我50甚至60元,春节等档期,还有过百的,不是我不想看,实在是你的剧情不值这个票价。

  《哪吒2》的票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哪吒2》上映后,长达几个月都没有新的爆款影片,能撑起票房。于是”电影业寒冬“的说法又回来了。

  《南京照相馆》的爆火,和出色的质量,无异于又给了某些人一记耳光,大家不是不想看电影了,是不想看烂片,或者夹带私货太多的意识形态片。

  对观众的傲慢态度,是中国文化行业从业者的通病。

  他们总以为,自己的作品必须得到支持,否则就是大环境不好,从不反思,自己拍的那一堆烂片,还不如Ai生成的。我哪怕看个短剧都能获得情绪价值,请问你的烂片,能给老子提供什么价值?

  花费一百几十块钱,还要浪费两个小时在电影院,就为了被你恶心一顿?观众没那么贱。

  净拍烂片,还喜欢在意识形态上恶心人,你不寒冬谁寒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 00:48 , Processed in 0.0937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