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0|回复: 0

环球科学:人类50岁后衰老加速,血管老得尤其快;NASA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古生物学 ·

  哺乳动物至少12次演化成食蚁兽

  专门以蚂蚁或白蚁为食的食蚁类动物(myrmecophage)会表现出与这一进食策略相关的形态学适应性,例如舌头变长、牙齿减少。7月16日发表在《演化》(Evolution)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非鸟类恐龙灭绝后的6600万年里,哺乳动物至少12次演化成专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的形式。

  研究者收集了近4100种哺乳动物的食性数据,然后将其映射至哺乳动物的演化树。模型显示,自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以来,哺乳动物至少12次演化成食蚁兽,且在有袋动物和卵生单孔目动物中也出现了这一现象。研究者认为,恐龙灭绝后不久,以蚂蚁或白蚁为食的演化吸引力增强,因为蚂蚁和白蚁的数量在这一时期急剧增长,从占昆虫总数1%飙升至45%,白蚁群体的规模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变得庞大起来,这些增长可能是由白垩纪晚期开花植物的扩张所致。该研究表明,蚂蚁和白蚁数量和规模的扩增,对哺乳动物的演化历程产生了巨大影响。(Science News)

  · 健康 ·

  人类50岁后老得更快,血管老得尤其快

  据新华社消息,在一篇近日发表于《细胞》(Cell)的论文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绘制了跨越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人体衰老蛋白质图谱”。他们发现,人类50岁之后的衰老速度似乎会加快,而且血管等组织会比其他部位衰老得更快。

  研究人员收集了76名因意外脑损伤死亡的14~68岁中国人群的组织样本,样本涵盖心脏、血管、肝脏、胰腺、免疫组织等13种关键组织、七大生理系统。利用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人员系统分析了这些样本中的蛋白质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在45~55岁期间出现了一个以蛋白质水平大幅波动为标志的转折点,其中变化最显著的是主动脉。最终,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主动脉产生的蛋白质,将其注入小鼠体内后会加速衰老的迹象。研究人员推测,血管可能作为通道,将促进衰老的分子输送到了全身各处。(新华社,《自然》新闻)

  · 科学事件 ·

  NASA已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员工提交辞职申请

  据Space.com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新闻主管谢里尔·沃纳(Cheryl Warner)在提供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透露,NASA近4000名员工选择接受特朗普政府的“延期辞职计划”(deferred resignation plan)——享受带薪行政假,直到商定的离职日期——这会导致该机构员工人数减少20%以上。

  截至目前,NASA员工有两次申请“延期辞职计划”的机会。第一阶段申请截止日期在2月份,约有870名员工(占员工总数4.8%)提交申请;第二阶段申请截止日期为美国东部时间上周五午夜前,约有3000名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6.4%)提交申请。但沃纳在邮件中表示,未来几周这一数据可能发生变化,有些人可能会撤回申请,另一些人的申请可能会被拒绝。

  自今年1月以来,NASA已经损失了约500名员工。沃纳表示,算上这些损失,到2026年1月9日,NASA的员工人数将缩减至约1.4万人。(Space.com)

  · 环境 ·

  全球大陆淡水正在加速消失,影响超过极地冰盖融化

  受气候变化、对地下水不可持续的使用和极端干旱的影响,全球大陆地区的淡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逝。近日,一篇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论文,通过分析2002-2024年卫星观测数据,发现全球范围内出现了4个洲际规模的超大干旱区域,包括北美西南部和中美洲、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俄罗斯北部及中东北非地带。

  研究发现在过去22年中,有101个国家淡水资源持续萎缩,这些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5%。研究人员首次发现,68%的水流失是地下水超采导致的,并且地下水超采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甚至超过了格陵兰和南极冰盖融化的总和。研究发现,2014年到2015年的超级厄尔尼诺事件是淡水资源流失的一个临界点,从2014年开始,全球干旱地区主要从南半球转换到北半球。(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微生物学 ·

  “砷基生命”论文发表15年后终被《科学》撤稿,作者团队表示抗议

  当地时间7月24日,《科学》(Science)杂志正式撤稿了一篇2010年12月发表的饱受争议的“砷基生命”(arsenic life)论文。该论文称,他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诺湖富含砷的水域中分离出了一种名为GFAJ-1的菌株,它能够使用砷代替磷来合成DNA和蛋白质并维持生长。此论文上线后一直饱受争议,很多重复该实验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于是《科学》杂志最终直到2011年才将该论文与8篇质疑其研究结论并提出替代解释的“技术评论”一同在印刷版上刊发,并于2012年再次发表两篇论文,表示尽管GFAJ-1能耐受砷,但并没有将其整合到DNA中,它的生长仍然需要磷酸盐。

  《科学》杂志在撤稿声明中表示,他们之所以没有在2012年就撤下这篇论文,是因为当时只有两种情况可以撤稿:一是由主编提醒读者注意数据操纵行为,二是作者主动提供发表后的问题说明。当时,《科学》编辑团队判定作者并不存在蓄意欺诈或不当行为,因此未予撤稿。如今,《科学》的论文撤稿标准已经扩大到了实验数据无法支撑其核心结论的论文,因此他们决定按现行撤稿标准将其撤回。然而,该论文的作者团队并不同意撤稿决定,他们表示,尽管其研究在撰写和讨论过程中本可更加审慎,但他们所报道的数据是真实的。他们认为,关于论文结论的争议,包括现有证据对其支持程度的分歧,都是科学进程中的正常过程。(《科学》新闻,“环球科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撰写/撰写:冬鸢、黄雨佳、王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31 18:17 , Processed in 0.3282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