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84|回复: 0

虚声:彭德怀一辈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3 02: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声明一下,因为彭晚年遭遇不幸,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文化大变革;很多人会认为,提彭的遭遇就是对毛泽东不满。从我个人视角来说,即便是最后时刻,彭德怀和毛泽东也不是对立的。历史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黑与白。其实毛泽东晚年在精神层面的痛楚与孤独,并不比任何人少(这些已经在《不被理解的毛泽东》系列中,有着系统的描述)。

  我这几年一直用立体史观的思想重新解构全球史,看了很多民族和国家的兴衰,感叹颇多。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很多意难平。

  比方说宋之岳飞与明之于谦,都很冤。

  比方说法国大革命,砍了化学之父拉瓦锡的脑袋。

  比方说美国内战,有人爆了林肯的头。

  比方说计算机之父图灵,被英国自己人活活逼死。

  所有这一切,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彭德怀这个人,如果离得近,可能喜欢不起来,但离得越远越喜欢。他脾气不好,心中又有为天下苍生办点事的执念,简单来说就是私心弱而公心重。

  寻常意义上来说,私心弱的人,都不会是很好的朋友。这种人在官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和其他人结为利益共同体。公心重之人,对多数人来说,更适合远观。

  彭德怀最引入注目之处在于,他的一辈子充满了困难,却又不停地冲破困难,很像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彭德怀的出身很糟糕(1898年,同年出生的还有周恩来、刘少奇等)。

  从大的环境来说,王朝末年,朝廷腐朽,列强入侵,社会动荡,牛鬼蛇神横行,普通老百姓生活很难。

  从小的方面来说,彭德怀家境很差。他的父亲生病,不能劳作。好在他母亲周氏(没能留下姓名)非常了不起,操持着贫寒的家,还把他送入私塾读书认字。但她很快被生活压垮,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八岁的彭德怀肩头。他每天饿着肚子上山砍柴换米,下面还有三个弟弟,最小的弟弟才半岁,一个多月之后饿死。

  他十岁那年,家中一无所有。春节来临,家中无米下锅,他带着弟弟出去讨饭,几乎俄昏在路上。任谁也想不到,若干年之后,那个倔强的小男孩将名动天下,将带领一群同样贫苦出身的年轻人洗脱这个延续千年的民族积累百年的耻辱!

  少年时代,彭德怀除了讨过饭,还给地主富农放过牛,每天早起晚睡,割草、担水、推米、舂谷……他很能干,却依然无法维持温饱。

  为了吃饭,他去煤矿当过工人。矿洞潮湿、阴暗,充满臭污气。十三岁的少年在低矮而黑暗的坑道里运煤,用弯木作扁担,前短后长,拖煤爬行。一天下来累半死,工钱才三十;稍有不慎,还要挨工头的打。如此一年下来,也勉强果腹。

  他没有童年,没有少年,只因他在童年和少年时就要承受成年人方能承受的重担。但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他日渐健壮的脊梁,反而让他理解了人间疾苦,滋生出要为天下人讨公平的念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913年湘潭大旱,老百姓吃完草根、树皮、观音土之后依然是饥民,开始成群结队去吃大户。15岁的彭德怀也是其中一员,遭到官府通缉。

  一番辗转之后,他加入了湘军。他的身体也日渐强壮,傲气的脊梁日渐坚挺。

  当然乱世之中,老百姓苦,大兵也苦。因为军饷本来就不充足,军官为了捞钱,就要扣军饷、喝兵血。有时候连武器都没有,赤手空拳上战场。但是当兵有一点好处,就是如果爬过尸山血海而不死,就有机会成为军官。彭德怀很幸运,他用了三年时间,成为了一个小连长。换成一般人,肯定会想着自己飞黄腾达。然而彭德怀心系百姓,加入了“救贫会”,又因严惩了一位该死的恶霸而被迫离开湘军。

  这次他没有再次漂泊,而是去了湖南讲武学堂进修,毕业后再次回到湘军,成为一名出色的基层军官。但湘军本质上是军阀性质,并不为底层人讨公道,和彭德怀的信念不符。

  1926年,彭德怀遇到一个改变他一辈子的人,共产党人段德昌。在段的影响下,彭德怀成为一个共产党人。可以说段对彭德怀有知遇之恩。可惜天妒英才,段德昌后来在红二方面军冤死于肃反(罪魁祸首是夏曦),这让彭德怀和贺龙之间产生了芥蒂。段德昌之死,让铁骨铮铮的彭德怀泪水横流。

  段德昌让彭德怀接触到一种崭新的思想。毛泽东让彭德怀看到,那种崭新的思想落地的可能。所以平江起义之后,彭德怀就带队伍上了井冈山,找到毛泽东和朱德。他的精神也从此有了归属,决心跟随朱毛替天下百姓讨公平。

  理想虽然很丰满,但现实很残酷。井冈山的日子并不好过,压力很大;经常缺乏粮草,还要面对敌人围剿。那时的围剿非常残忍,井冈山周边的几个县,现在的人口还没有百年前多。那些人都为了革命牺牲了,成为无名烈士。

  在队伍必须离开井冈山之际,彭德怀接过了守山重担。绝境之下,彭德怀很好地带领同志们完成了任务。这原本是大功一件,奈何因为失误,错杀了袁文才和王佐,埋下了他和毛泽东之间的第一个芥蒂。如果袁文才和王佐还活着,他和毛泽东的关系会融洽很多。

  长征途中,彭德怀和林彪是开路先锋,但彭德怀的思想远比林彪坚定。林彪在湘江战役之后比较消沉,一度羡慕张国焘兵强马壮,彭德怀则坚定站在毛泽东身边。尤其是张国焘对中央起不轨之心时,彭德怀保护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走出险境。长征途中,算是彭德怀和毛泽东关系较为融洽的时刻。奈何林彪在会理会议时,提议彭德怀出任前线指挥,又在毛泽东心中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这事原本和彭德怀无关,但毛泽东偏爱林彪,认为是彭德怀煽动林彪提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

  抗日战争时,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虽然打击了鬼子和伪军的气焰,但自身伤亡也重。为了这事,后来延安整风时,彭德怀成了笔杆子们批判的对象之一。

  抗美援朝开始,很多人不主张出兵。原本毛泽东打算让粟裕或林彪去,他们二人均因身体原因而没去成。关键时刻,又是彭德怀挺身而出,帮毛泽东解了围。抗美援朝堪称立国之战,让毛泽东和彭德怀两人的历史地位都大幅提升。奈何天意弄人,年轻的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了,这个事又成了埋在彭德怀与毛泽东之间的另一根刺。

  纵观彭德怀一辈子,似乎从没有过舒心的日子。早年被生活磋磨,没有童年、少年和青年。壮年在战火中成长为一代大元帅,但和领袖的关系始终搞不顺。就连他的爱情,都非常地晦暗。几段感情都是磕磕绊绊,无法善终。

  仗打完了,功成名就,原本应该休息了。他无儿无女,原本可以凭借自己的功勋过着潇洒的日子,然而他就是看不得百姓受苦。难道打完天下就没事了么?在很多人心中,是的,到了加官进爵、争权夺利的时候了;但在彭德怀心中,显然不是的。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如果天下人活得不好,表示这个天下出了问题。那三年情况出现时,彭德怀又忍不住了,提笔给毛泽东写下那封絮絮叨叨的信。

  按道理,他不适合写那封信,有军人干政的嫌疑。

  他当时的身份是国防部长,在军方威望很高;最忌“干政”。

  但他管不了那么多了。那封信让毛泽东很为难。一方面,问题确实存在;另一方面,他正计划把行政大权交给当时的接班人刘少奇。

  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毛泽东选择批判彭德怀。毛泽东说二人的关系是“既合作又不合作,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

  从那以后,彭德怀便被卷入旋涡。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被卷入旋涡,但卷进去还有机会出来。唯独彭德怀,卷进去就出不来。刘少奇高位时,彭德怀没机会出来。林彪得势时,彭德怀仍然没机会出来。林彪去世之后,彭德怀仍然没机会出来。

  也许只有毛泽东能把他拉出旋涡。但毛泽东为啥没有拉他呢?因为不好拉。造成彭德怀晚年的悲剧,是他的自身性格与那个时代的合力。彭德怀的性格中有一种执念,就是他认为老百姓过得不好时,他就会拼了命挺身而出。但毛泽东晚年做的一切,出发点也是为了避免老百姓吃二茬苦、受二茬罪。

  彭德怀的选择和毛泽东的选择,出发点类似,但方式天差地别。

  彭德怀凭借一腔孤勇往前冲,凭借经验、见闻和勇气行事,就如同的行军打仗那样,勇力为主,谋略为辅。

  毛泽东设计了一个巨大的行动方案(文化大变革),孤勇的彭德怀被时代的漩涡吞没,毛泽东如果拉他,就要否定自己的行动方案。他不想面对彭德怀。所以从1965年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彭,仿佛是要刻意地忘了他。

  彭德怀的晚年很痛苦,满身伤病,蒙受冤屈,含恨而终。虽然他的身体被困在漩涡中,但他的勇气和信念没有被困住。很快他的一切就被平反,他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获得了肯定。所以我说,彭德怀的人生,和中华民族真的很像,总是遭遇各种波折和坎坷,但总是能冲过去。华夏文明能够形成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就在于总是有彭德怀这样的人出现。

  其实毛泽东晚年也很痛苦且孤独。他是历史巨人,也是历史设计师,对历史的影响比彭德怀大得多。他发动文化大变革时,也没想到是那样一个结果。彭德怀的遭遇,成了文化大变革备受争议的重要原因。因为一种成功的变革,不该困住彭德怀那样的孤勇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5 22:31 , Processed in 0.0937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