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5|回复: 0

栩然:一介书生,封神百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3 02: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大家都知道,关于这个教员传系列,我们是从1906年开始的。

  原因,我在第一篇里就已经讲过了。

  到1906年,已经13岁的毛泽东,人生其实还没有找到一条主线。

  三分之一上学,三分之一干活,剩下的时间,看书。

  读书,这是贯穿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前面也提到了,毛泽东在2岁的时候,就到了唐家坨的外婆家。

  在那里,按照有些书上的说法,他逮蛐蛐,玩游戏,过得非常自由惬意。

  像极了历史那些少时好“飞鹰斗犬”的著名人物。

  事实证明,小时候贪玩,大了未必不佳。

  当然,毛泽东在外婆家的这几年,也并非就完全是贪玩好耍,啥都没学。

  毕竟,他外婆家曾经是“阔过”的,甚至还搞出了“三芝堂”这种,有钱有文化才能搞得东西。

  旧时代的中国农村,是比较信奉“耕读传家长”的,但凡家里有点条件了,一般会让后代子女尽可能读点书。

  所以,虽然同是务农,但毛泽东外婆家的读书氛围是比较浓厚的。后来,在读书上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的表兄文运昌,就是他八舅的儿子。

  文运昌,这是在本系列文中,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

  在之后的时间里,他的名字还将多次出现,甚至一直延续到建国后。

  而从他和毛泽东的交往和经历中,我们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伟人为什么会成为伟人。

  而你我,为什么大多都只是普通人。

  所以,我后面还会更详细地介绍文运昌,这里就让他露个脸,然后继续回到后台。

  文运昌的父亲,也就是毛泽东的八舅文正莹(其实是文素勤的二哥,但在同族中排行老八)在家里开了一个蒙馆。

  也就是搞幼儿启蒙教育。

  毛泽东在外婆家的时候,经常就跑去听上课,相当于上了几年的幼儿园。

  因为是亲戚,再加上毛泽东打小就很聪慧(关于毛泽东的天赋问题,我们后面还会谈到),所以他八舅常常有意无意地教他认字,背诗,背《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启蒙文。

  到毛泽东离开外婆家的时候,他不仅已经认字,而且背诵也从这种启蒙文升级成了《千字文》《神童诗》和《康熙字典》了。

  毛泽东离开唐家坨的时候,他八舅送他的书就是《康熙字典》。

  而关于那本《神童诗》,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

  据说,最早出自北宋一个叫汪洙的人,诗里还有两句在现代看来非常有争议的名言: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后来的人以他的诗为基础,加了很多其他人的诗,凑出了一堆押韵的五言诗,有点像“集句”,很便于小孩背诵,所以也成了高阶版本的启蒙读物。

  在那个除了“有机农产品”啥都缺的时代,毛泽东能够在上幼儿园的年纪,就得到了这么用心和扎实的启蒙教育。

  我只能说,天赋之外,儿童教育也很重要啊!

  多说几句,毛泽东的八舅父虽然身在农村,却极有风骨。

  毛泽东参加革命,特别是成了红军创始人后,他的亲戚受了很多牵连。

  1929年的时候,八舅父被军阀抓起来了,据说还逼他公开声明同毛泽东脱离亲戚关系(抓住杨开慧的时候,也是逼她声明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还让他招供杨开慧的下落,但都拒绝了。

  虽然,后来经多方努力,八舅父被保释了出来,但因为在牢里受了不少折磨,当年就去世了。

  1937年,已经顺利抵达延安,并日渐成为党的领袖的毛泽东从表兄的信里得知了八舅父去世的消息,在回信里写道:

  “八舅父仙逝,至深痛惜。”

  02

  如果实打实的算起来,毛泽东在唐家坨的外婆家待了有八年多的时间,是一段非常长的岁月,对他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多年以后,毛泽东提到他文家的亲戚,仍然感到非常的亲切。

  但这段时间,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却并没有什么特别可以讲的。

  哪怕你让司马迁活过来,写这段历史,也可能就是几句话。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那时候的毛泽东年龄还太小,过得也非常的平静和清闲。

  而喜欢读历史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平静、清闲和历史是天然的敌人,因为这样的日子在历史上唯一能留下的记录,大概就是四个字:X岁无事。

  精彩的历史往往来源于动荡和混乱,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毛泽东人生如此精彩的原因——他选择了人类历史上堪称最为凶险和动荡的一条路。

  用现代流行的话说:这样的日子,意外和明天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毛泽东在外婆家过的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他9岁的时候。

  1902年,他被接回了韶山,正式进入了从懵懂到成长的阶段。

  也就是我在上一篇结束时开玩笑说的“打野发育”阶段。

  从1902年到1907年短暂停学,毛泽东这4年时间都是在韶山的私塾里渡过的。

  再算上复学后又读了一两年的私塾,毛泽东在建国后,把这段四处读书的生活概括成了“六年孔夫子”。

  之所以用孔夫子做对比,主要是在几乎整个封建时代,主流教科书学的主要都是孔子学说以及对其学说的官方解释。

  虽然,建国后的某段时间里,毛泽东对孔子进行了大力批判,孔子的一些言论、观点和行为,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看,也觉得很反感,比如他吃东西吃得精细,看不起做苦力劳动的人,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等等。

  但我突然有一天意识到,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影响千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个很关键的点,我们都忽视了。

  那就是,孔子是贵族。

  在封建时代,知识是比黄金还要稀缺的东西,是被上层阶级垄断的。

  但孔子却倡导“有教无类”,广泛收徒,而且学费不高,传说中的弟子三千,很多都是社会的底层。

  这有点像,今天的某个福布斯排行榜的富豪或者部级以上高官,自己兴资办学,而且这种学校不是他顶着一个“名誉校长”之类挂羊头卖狗肉的“xx书院”类的东西,而是自己当老师,把自己一生所学、所思、所悟,都无偿教给每一名普通人。

  你只要想想,现代的我们还是每个人都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而在两千年前,贵族和平民的差距,可能比人和狗的差距还要大,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能“有教无类”,只是这样的行为就足够伟大了。

  当然了,当时批判孔夫子,是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目的的。

  说回来,毛泽东进入私塾读书,但早晚和假期仍要干农活。

  因为在他的父亲毛顺生看来,读书只要能认字,不吃亏就行了,学那么多干什么,用某部黑色喜剧电影的经典台词来说:满嘴之乎者也,想考研啊?

  这也是毛泽东和他父亲产生矛盾的一个原因之一。

  毛泽东认为,读书可能暂时没什么用,但很重要,甚至于他也更喜欢看那些无用的闲书;而毛顺生则认为,读书有用,但不重要。

  03

  毛顺生是个很实在的人,信奉实用主义。他之所以产生读书有用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自己就曾经在这方面吃过大亏。

  这些都更坚定了毛顺生关于读书有用的念头,但请注意,这个有用,有且仅限于在农村地区识字、认字、打打嘴仗的用了。

  这体现在,毛泽东虽然经过个人的努力和抗争,后来一直读书,而他的弟弟毛泽民,则只读了两三年私塾,就被毛顺生领回家开始干农活、记账、做生意。

  可以说,作为长子,毛泽东没有完成的任务,都由他的弟弟承担了。

  而这也是他的弟弟后来极其擅长治家理财的原因,毕竟,做生意、搞理财这种事情,实践出真知啊。

  关于毛泽东读书这一块的内容,我查看了大量的史料,准备了大量的素材,可能会多花一些篇幅,把他讲得更清楚,因为在我看来,愈加了解毛泽东早期的一些求学、做事的经历,对于我们理解他更为有用。

  因为,按照顾颉刚的史料辨析原则,越往后的记述可能与真实的情况偏差越大。

  更重要的是,越往后,毛泽东越来越超越一般人的理解,越来越接近官方历史和我们心中的“伟人”形象。

  而这时候的毛泽东,如果我不点他的名字,仅看他的一些经历和行为,和你小学班上有点叛逆、调皮又有点聪明的张三李四,没什么本质区别。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他最初期的时候,更多地去了解和学习他的经历,把学习教员的基础打得更扎实,这样,越往后走,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他的那些深邃的思想,他的那些天马行空的战略,他的骨气、傲气、才气、大气,究竟来源于哪里。

  现在都很讲究“元认知”,强调“第一性”,我们学习教员,就要去学习他最底层的一些东西,搞清楚来龙去脉。

  还是那句话,我们的社群将会长久地存在下去,所以不要着急,一点一滴地把基础打牢,把每一个问题都掰开揉碎搞清楚。

  用教员的话说:不要急,慢慢来,会很快。

  (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下一期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4 13:54 , Processed in 0.0781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