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96|回复: 0

孙立平:揭露一个对普通人异常残忍的现实;中国的垃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2 0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露一个对普通人异常残忍的现实

  硅谷最近的几起并购案传递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信号,资本只想要核心团队,其他的都可以舍弃。

  谷歌24亿美元拿下Windsurf,它并没有买下整个公司,而是通过技术授权配合核心人员雇佣的方式,只带走CEO Varun Mohan、联合创始人Douglas Chen和几个核心研发。其他员工和公司壳子原地保留,自力更生。

  Meta收购PlayAI也是同样操作,只要技术负责人和语音团队核心成员。OpenAI收io Products,也只是吸纳核心团队的50名工程师,Jony Ive和LoveFrom团队仍保持独立。英伟达买CentML,只吸收不到20人的核心工程团队。

  这些收购没有一个看重公司这个主体,它们只看重一个点,核心团队。其他产品、客户、运营、人力、行政,在AI这波争夺里都变得可替代。被看中的那部分人,才是估值的全部。 AI创业公司对外讲的是愿景,对内撑起估值的是那几个人。

  这是现实。甚至公司本身只是他们在资本面前的传声筒,一旦不需要,传声筒也可以被放弃。 这种趋势背后,是对人的重新定价。在AI行业,真正能创造势能的从来不是公司,是公司里那小部分能跑在技术前线的人。他们的价值正在被资本用最快的方式兑现,其余的一切,加速贬值。

  基于此,我认为核心团队比公司本身更重要,这句话以前只是趋势,现在已经成了结论。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平庸所受的惩罚从未如此严厉,而卓越所获的回报也从未如此丰厚(小红书《揭露了一个对普通人异常残忍的现实》)。

  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

  十年前,“垃圾围城”的新闻还屡见不鲜。现在,中国的垃圾不够烧已经是行业内的共识。不只是刚扔掉的垃圾有人抢,连已经埋到地下的垃圾都被盯上了。去年,一些地方甚至重新开挖已经被填埋的垃圾。

  垃圾变得像矿产资源一样令人垂涎,全是为了填饱那些吃不饱的垃圾焚烧厂。目前我国垃圾焚烧厂平均负荷率约为60%,4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垃圾焚烧炉吃不饱,垃圾厂工人的工资也跟着节能减碳,有人在网上感叹,自己一个央企员工,因为没有垃圾,工资都发不下来了。

  垃圾不够烧,本质上是因为我国的垃圾焚烧厂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截至目前,全世界的垃圾焚烧厂加起来超过2100座,而我国就有1010家焚烧企业,占了将近一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我国的垃圾焚烧规模和实力。

  那么多垃圾焚烧厂是怎么起来的?2003年是我国垃圾焚烧产业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国家对垃圾焚烧处理从原本的政府负责转为开放特许经营政策。并大力推广垃圾焚烧发电BOT模式。2006年国家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补贴,垃圾焚烧发电因此更加利润可期;2010年多项污染控制标准出台,倒逼地方加大对垃圾焚烧处理的投入;2014年,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发布,有效化解多地群众集体反对垃圾焚烧的“邻避”现象,为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发展进一步铺开道路。

  这些因素综合之下,垃圾焚烧厂走进自己的黄金发展期。

  随着国内的垃圾产量已经不足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焚烧能力,国内的垃圾焚烧企业开始陆续主动出海挖掘更多的商机。哪里有高速发展中的城市,哪里就有密集的人口和垃圾,哪里就是中国垃圾焚烧企业的蓝海。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最前沿的处理经验和完整的产业链(华商韬略《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

  "垃圾不够烧"黑色喜剧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这场"垃圾不够烧"的黑色喜剧,已然演变为检验产业政策合理性的试金石。

  焚烧厂建设狂潮始于2012年"十二五"规划,政策文件将垃圾焚烧处理率目标从20%提升至35%。财政部数据显示,2015-2023年间累计发放焚烧发电补贴超2800亿元,每吨垃圾补贴高达280千瓦时发电量。这种"政策催生+财政喂养"的模式,造就了全球最庞大的焚烧产能——1010座焚烧厂日均处理量达82万吨,远超65万吨的实际垃圾清运量。

  焚烧厂建设者享受着多重制度性红利:25-30年特许经营权构筑垄断壁垒,工业用地划拨节省土地成本,0.65元/度的固定电价补贴相当于每吨垃圾补贴180元。这种"政策套利"机制催生出扭曲的市场行为:

  产能竞赛:光大国际2018-2022年间焚烧厂数量增长240%,但单厂日均处理量从800吨降至520吨;原料争夺:某省会城市出现"垃圾跨市抢购",焚烧厂向周边县区支付每吨80元运费争夺原料;数据造假:西南某焚烧厂通过掺烧煤炭将热值虚报23%,骗取发电补贴。

  垃圾分类政策在此背景下沦为笑谈。北京某社区调研显示,82%的居民认为分类后的垃圾"最终还是混合焚烧"。环卫工人透露,所谓"四分类"垃圾车实际只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仓,其他垃圾仍混合运输——分类投入的3.2亿元设备沦为摆设。

  对比日本北九州生态城的经验颇具启示:在完全市场化运营下,焚烧厂通过垃圾处理费竞标获得运营权,电价执行浮动机制。当2011年垃圾量下降12%时,7座焚烧厂自动关闭3座,剩余设施通过提升热电联产效率维持盈利。这种"需求导向"的资源配置,使日本垃圾焚烧产能利用率长期保持在85%以上。

  中国市场的扭曲在于价格信号的失真。当焚烧厂无需为过剩产能担责,反而能通过补贴维持生存,市场出清机制就完全失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模型测算显示,若取消电价补贴,全国焚烧产能将自动收缩至400座以下,处理费将上涨至120元/吨,倒逼源头减量。

  焚烧产业链已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设计院获取每项目200-500万元咨询费,设备商享受30%毛利率,地方政府获得每吨50-140元处理费分成。这种"政策-资本-权力"的三角关系,使得产业调整举步维艰。

  某环保企业年报显示,其焚烧项目平均IRR(内部收益率)达15.7%,远超制造业6.2%的平均水平。这种超额收益吸引资本持续涌入,2023年垃圾焚烧领域PE倍数仍维持在18倍高位,与制造业8倍估值形成鲜明对比。当产业沦为资本游戏,技术升级必然让位于规模扩张——主流焚烧炉热效率仍停留在28%,而德国马丁炉排技术已实现35%热效率(柏文喜|《垃圾不够or 智商不够?垃圾焚烧困局:一场政策干预下的资源错配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3 07:31 , Processed in 0.1406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