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84|回复: 0

虚声:林和彭的当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2 00: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前写《不被理解的毛泽东》系统的文章中,欠缺的角落之一,便是没有梳理林彪和彭德怀之间的关联。

  林彪最后的那一步,看起来有点凌乱。原本还是法定接班人的他,在1970年庐山会议上(九届二中全会)坚决主张设置国家主席,和毛泽东的立场出现了分歧。

  从长远的角度看,设立国家主席没有问题。但当时那个背景,毛泽东不可能认同设国家主席。因为设置了那个位置,就意味着文化革命要终止,意味着林要接班。因为文化变革结束之后,还要继续搞经济。林是军人出身,搞经济他不擅长。而且林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怕光怕水怕声),也没有精力处理复杂的国家事务,陪外宾吃个饭都可能闹肚子。即便林身体好,他的性格喜静不喜动,也不适合。朝鲜战争他不愿意挂帅,一方面确实不太支持,另一方面身体确实也不允许了。

  其实从林彪本身来讲,他也未必想去争那个位置。但是很遗憾,他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的代表人物。即便他不想争,也有很多人推着他去争。由于他身体不好且精力有限,导致很多争夺手段,都是出自身边人之手。

  叶群不是善茬,又认不清自己的能力。

  林立果所作所为更像是一个莽夫,其实是为了争权夺利失去了心智。

  还有那所谓的四大金刚,打仗是一把好手,但也仅仅打仗是一把好手。

  笔杆子陈伯达,很善于吹捧,竟然给叶群题字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日无古贤”。

  那个团体的共同特点:

  野心大,

  没有展示过治国能力。

  他们汇集在一起,推着林彪往前走。

  毛泽东看到这个团体推着林彪走,所以他更不能让他们走上最高舞台。他不仅坚决不设国家主席的位置,还决定打掉那个团体,拿陈伯达开刀,敲山震虎。结果他一有动作(南巡),那团体就慌乱了。尤其是林立果,好像已经疯癫。

  林在9月13日前几天的情况也说明,他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差,对身边之人过度依赖(因此有人怀疑,他是被动登上那架飞机)。同时也说明,他不适合接班。

  得知林去世,身陷囹圄且时日无多的彭德怀对看管人员说:“打电话给周总理,我相信他(林彪)是革命的。这样把林彪杀了我有意见,他死我不同意。叫周恩来总理来亲自参加这个审查。请打电话给周恩来总理、董副主席(董必武),叫他们来亲自审我,我不活了。”

  如果林不走会怎么样?那肯定要承认错误,不停地做检讨。林之所以不愿意认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彭德怀在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遭遇。按照林彪的身体和性格,他自认为难以承受,也不想承受。

  从军事风格上看,彭德怀和林彪是两种风格。

  彭,是军胆,指挥风格是大巧不工,犹如开天盘古斧。他并不是不懂战争技巧,只是以勇力当先,技巧辅助。所以最难的仗,比如留守井冈山,比如发动百团大战,比如抗美援朝,这种战争都是彭挑担子。但千万不要以为彭不懂战术,解放战争期间,他以少量人马为基础,解放了整个大西北,战术可谓炉火纯青。

  林,是军事技巧集大成者,类似于韩信,军事指挥算无遗策。从纯粹军事层面来说,他可以说是为战争而生,天生的名将,无情的战争艺术家。从井冈山反围剿,到平型关大捷,到解放战争中的一系列指挥,可谓是各级战争的典范。无奈天妒英才,他在平型关大捷之后被晋军所伤,从而留下了病根,摧毁了他晚年的健康。

  但从源头上来说,彭德怀和林彪,并非同一个类型的统帅。

  林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和粟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完美的执行者。换句话说,林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层面最好的学生。离开了军事层面,他在政治层面的短板就显露出来。

  彭德怀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执行者,但又不全是。中国自古有一类人,虽不是最高领导人,但始终心怀天下,行事先考虑天下人。彭德怀心中有一个朴素的执念,就是要为天下人发声。乱世时,他选择干革命为天下人发声,所以他有敢为天下先的信念,所以那些别人不敢打的仗,他敢打。仗打完了,他仍然没有成为职业官僚,没有只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不忘初心。当那三年来临时,他认为应该为天下“鼓与呼”,于是不顾军人身份,写下了那封信(万言书)。

  然而彭德怀的这种性格,从宏观层面为天下人喜欢,被历史学家尊重,会被青史铭记;但微观层面并不适合混官场,不会和任何利益群体扯在一起,而且会挡很多人的路,注定得罪很多人。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就因“为民请命”而深陷泥潭,再也没有出来。尤其是七千人大会之后,彭的日子越来越糟。文化变革那些年,他遭遇了很多让人痛心的折磨(堪称是历史上的黑暗一页)。

  彭德怀倒台之后,林彪取代了他在军事系统的位置。林彪得势那会儿,并没有对彭落井下石。从内心深处来说,林彪对彭德怀有惺惺相惜之意。

  从性格来说,彭德怀和林彪不是一类人。林彪惜字如金,如同文弱书生。彭德怀性如烈火,精力充沛。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缺乏朋友。林彪不爱交际,性子沉默,只对打仗感兴趣,天生的孤独者。彭德怀的性格很外向,但脾气火爆,也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只是因为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出色的军事能力而彼此尊重。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在井冈山一起喝过南瓜汤、吃过红米饭。他们一起扛着枪、带领同志们战胜强大的敌人。

  他们一起经历过长征血与火的考验。

  他们共同见证了彼此走向颠覆的过程。

  基于这些经历,他们很尊重彼此。遵义会议之后,林彪对毛泽东“走弓背”的行军路线不满意,想“走弓弦”。会理会议期间,林彪给中央三人小组写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此举既显示了林彪政治层面的不合格,同时也显示了林彪对彭德怀的信任和尊敬。

  客观来说,林彪的举动在当时属于违纪行为,然而毛泽东只是说“你个娃娃懂什么”,并没有责怪林彪;反而给毛泽东和彭德怀之间埋下了裂痕。毛泽东认为,是彭德怀煽动林彪提意见,后来庐山会议上,林彪澄清这事和彭德怀没关系。

  当然彭德怀失势之后,得势的林彪也没有对彭德怀施以援手。因为他明白,他救不了彭德怀。因为那种环境,即便位高权重,也不是无所不能。比方说比林彪能量更大的周恩来,想救贺龙,也救不了;想救其他很多人,也救不了。

  林被卷入旋涡中央时,身体已经日渐衰弱,很多事本就力不从心。比方说林彪也绝对不想孙维世的遭遇如此凄惨,但也没能改变什么,当然他可能根本就不知晓。

  彭德怀最后的遭遇很悲怆,是毛泽东晚年文化变革争议极大的原因之一。大家都知道彭很冤,但都无能为力。彭的事儿并不是孤例,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林彪的结局,还不如彭。彭德怀个人遭遇痛楚,但大义不亏,后世给了他足够的尊重。林彪最后则丢了大义,一世英名丢在了异国他乡。

  也正是林的惨痛结局,让文化变革草草收场。毛泽东本人也遭遇巨大打击,健康状况急转直下。某种意义上来说,毛泽东在林彪身上倾注的心血、给予的感情,以及不寻常的耐心,比对毛岸英有过之而无不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5 22:30 , Processed in 0.0935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