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45|回复: 0

燕梳楼:神秘的职业背债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早就听说有这样一个群体,职业背债人。

  这年头借个钱都难,怎么还有主动帮人背债的人?

  直到看了央视焦点访谈曝光背后的产业链,我才发现真相竟如此触目惊心!

  53岁的无业游民黄某礼,平时靠打零工生活。突然有一天接到一个中介电话,称能帮他从银行贷款80万,代价是成为“老赖”。

  虽然他也明知这是违法行为,但想到那一纸征信有个屁用,还不如换点钱来花花,于是就同意了。随后,他在贷款中介的包装下,有了工作单位、收入证明和工资流水。

  而后又在银行“内鬼”的里应外合下,顺利通过贷款审核贷出了34万房贷。接着中介又通过同样手段,帮他贷出装修贷、农户贷48万元,这些钱最后被中介和银行内鬼共同瓜分。

  而黄某礼却凭空多出了一套房子,还有20多万的现金。面对银行雪片般的催款单,他一点也不慌,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要还过。

  1

  “本人承诺,以上信息真实有效,如有虚假,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在杭州某中介会议室,被游说来的十几个目标用户坐成一排,每人面前摊着一摞厚厚的资料:信用卡申请表、经营贷合同、过桥资金协议。然后统一签下上面那行承诺。

  这些精准筛选来的“征信白户”,以农民工、刚毕业大学生、老人居多,他们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低收入、低学历、无固定职业,因其征信记录空白所以很适合“包装贷”。

  他们明知道自己还不起钱,但在中介“无需还款”、“轻松获利数十万”等话术的诱骗下,仍然配合中介进行虚假包装,在中介和银行内鬼抽走50%甚至更多资金后,成为职业背债人。

  征信,这个原本用于区分风险与信用的刻度,正在黑市里被重新估值:一条干净的征信记录,市值30万;一条“纯白户”(无贷款无查询)再加20万;若是“有房有车有社保”的顶配,打包价能到80万。

  房贷、装修贷还不是最可怕的,毕竟金额不大。最可怕的是帮企业做背债人,那都是动辄数百数千万的资金黑洞,而真正的欠债人却披上合法的外衣,隐匿幕后。

  这不是段子,这是2024年江浙沪地下贷款的最新行情。

  2

  那么,这样一条地下产业链是如何形成的?央视通过卧底调查,揭露了这背后的套路:

  第1,选猪。中介在BOSS直聘、58同城、抖音直播间贴出无责贷款,日结2万的“高薪兼职”,面试地点则选择在一些产业园的共享会议室,进门先收手机,再签保密协议。

  第2,养肥。用两个月时间给“猪”交社保、公积金、做流水。如果是帮企业过桥背债,则还有做法人、股东或者监事,反正都是傀儡。银行经理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经营贷嘛,总有风险。

  第3,屠宰:时间差不多了,就进入集中屠宰期。中介带着“猪”连跑多家银行,信用卡、经营贷、消费贷全线拉满。钱一到账,立刻分流:15-25%给背债人,25%给渠道也就是中介和银行内鬼,60%归资金方。

  第4,放生。背债人拿着到手的几十万回老家盖房、买车、给彩礼,剩下的债务留给一个叫“XX贸易有限公司”的空壳。三年后,公司注销,债务烂在银行的报表里,成为“不良资产包”里最不起眼的一格。

  “没有搞不定的银行,只有不配合的客户”。这些金融掮客构建起严密的产业链条,上游豢养着篡改征信数据的内鬼,中游控制着批量制造虚假材料的作坊,下游还有专门应对银行面签的“台词教练”。

  江苏警方破获的案件中,某团伙两年间炮制132名背债人,吞噬信贷资金超20亿。当民警冲进窝点时,墙上还贴着“银行是我家,发财靠大家”的标语。

  整个链条里,各取所需都是赢家。输家只有一个,那就是银行。

  3

  2023年,全国经营贷余额22万亿,同比增长18.6%。其中有多少变成了“职业背债”的燃料?央行没有数据,银保监会的通报里只有一句模糊的“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

  但法院的执行公开网不会说谎:2024年一季度,全国失信被执行人新增74.8万,其中30岁以下占比首次突破21%;长三角某基层法院一天接到300起“信用卡纠纷”,被告多为“外卖员、保安、无业”,却曾一次性透支80万。

  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二条虽规定可撤销偏颇清偿,但狡猾的操盘手将债务转移与破产程序切割为独立环节。北京某法院曾受理离奇案件:7名背债人联名起诉企业主欺诈,却因无法证明“非自愿负债”而败诉。

  更荒诞的是债务执行困境。当法院查封背债人名下财产时,常发现其账户余额不足百元,而真正的受益人早已金蝉脱壳。对于执行法官来说,明知道这是债务陷阱,却只能依法将背债人列入失信名单。

  这样一来,法律反而沦为资本游戏的帮凶。某商业银行2023年发放的2000万以下经营贷,发现43%客户的贷款用途为“虚构”。当系统性的漏洞成为公开的秘密,惩罚就不再是风险,而是成本。

  真正该引起关注的,并不是那些背债的人,而是背后那条靠规则牟利的利益链。当制度被消耗、信任被稀释,最后承担后果的,往往是那些按规矩还款的普通人。

  4

  职业背债人非天生赖骨,实为资本规则精心设计的活体容器。其交易本质,就是利用底层人的贪婪心理,榨取他们最后一丝生存肉渣。

  在河北某钢材市场,破产老板赵明辉的账簿揭示出完整操作链:先以3万定金雇佣农民工张大全,通过虚构劳动合同制造工资流水,再以关联公司担保向银行贷款800万。债务生成当日,资金就被悉数转走。

  而22岁的李阿豪,中专毕业后在昆山电子厂拧螺丝,月薪4500,除掉房租根本不剩钱。中介找到他说“签个字就能拿50万”,他第一反应是“骗子”,直到看到同乡真的提了辆二手帕拉梅拉。

  签字那天,他穿上笔挺的西装,拍照时紧张得嘴唇发白。3天后,到账47万(中介扣了3万“加急费”)。他给父母转了20万,给女朋友买了钻戒,剩下20万存余额宝,“每天利息够吃3顿外卖”。

  46岁的刘红梅手机里存着五家银行的催收短信。3年前为给尿毒症丈夫换肾,她签下500万贷款协议。当中介抽走480万“服务费”时,还笑着安慰她:“反正你还不起,数目大小有啥区别?”

  而上海的林姐则是我朋友的朋友。多年前她离婚了,前夫欠赌债跑路。她独自带着两个孩子打工,生活过得很清苦。有中介找到她说,“用你的房票背个债,200万到手,反正房子在你名下”。

  200万到账后,她还了前夫欠下的高利贷,给两个孩子报了国际学校,剩下的钱投了“朋友”的NFT项目。半年后,NFT归零,银行开始催收。她跑到中介公司堵门,发现早已人去楼空。

  征信,这个原本用于量化“信任”的工具,正在异化为“人肉杠杆”。年轻人用征信换首付,中年人用征信换孩子的学区房,老年人用征信换棺材本。而系统则默许了这种交换。

  无论是主动背债还是被套路被动背债,这种现象都在严重撕裂社会信任的经纬,引发道德底线的坍塌。部分银行甚至不得不把35岁以上的低学历群体列为高危对象。

  当防范机制演变为系统性歧视,整个社会的信用价值正在急速贬值。

  5

  完全可以说,每个职业背债人按下手印的瞬间,都是在现代文明契约上烙下的耻辱印记。

  在这条黑产背后,那些贪图小利的职业背债人固然可恨,但最可恨的还是那些吃了大头的上游食物链。

  如果没有银行内鬼,整个环节根本不可能打通。某城商行一位副行长跟我私下说,总行要规模、要利润,下面只能“灵活处理”。只要抵押物足值,用途谁真查?真出事了,打包卖给AMC(资产管理公司)就行。”

  中介更牛逼,不仅专业化了,还区块链化了。杭州某中介公司就开发了“背债人管理系统”,用区块链存证“养流水”的每一步,号称“不可篡改”。员工底薪8000,提成另算,五险一金齐全,年会抽特斯拉。

  而躲在阴影里的“金主爸爸”,大多都是早年靠P2P、现金贷发家的“资本玩家”,如今转型“不良资产投资人”。800万坏账,银行3折出表,他们花240万买下,再雇催收公司“定点爆破”。

  2024年4月,深圳中院判决首例“职业背债人”诈骗案:主犯获刑12年,但判决书显示,其控制的22家空壳公司共套取银行贷款2.3亿,至今追回不足800万。

  庭上,主犯说了一句让法官沉默的话:“我只是把银行想做的事,提前帮他们做完了。”

  最后说说今天为什么花那么长的篇幅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前两天一名发小想把房子抵押出去,然后让我给他介绍一下靠谱的中介,我一直没有回复。

  我不想他成为文中的老张、小李和林姐那样的人。更害怕他被中介忽悠,成为新型的“人口贩卖”的牺牲品。

  当债务成为唯一的生产力,当征信成为最后的硬通货,我们都将迎来这场狂欢的回旋镖。

  区别只在于:有人背的是房贷,有人背的是经营贷,而有人,背的是命。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我的发小能看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2 13:31 , Processed in 0.1835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