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0

刘晓博:10年一次的重要会议,研究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今天中午,会议的新闻通稿发布。

  而这,大概就是上周四房地产股大涨的时候,坊间传说的那个“重要会议”。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虽然不经常开,但非常重要。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1949年以来只开过5次,分别在1962年、1963年、1978年、2015年和2025年。

  上次会议至今正好是10年。

  10年前那次会议(2015年12月)召开时,也正值房地产深度调整,中央提出了“去库存”的目标。随后发生的事情大家应该记得:房地产很快进入了一轮新牛市。

  2015年的会议还产生了以下几个重要影响:

  1、会议提出了“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关注了大城市病。两年后,雄安新区诞生,北京通州副中心启动,北京和上海同时进入减量优化发展阶段。

  2、重点关注了城市群的概念,提出“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随后,一批中西部城市群规划出台。成都、重庆、西安的定位显著上升。

  3、重点关注了城市的绿色发展、文脉延续性等问题,由此影响了最近10年的城市规划理念。

  4、提出“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货币棚改全面发力,对2016年到2017年的楼市回暖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回顾2015年的会议,可以看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影响之大。

  今年的这次会议,又传递了哪些重要政策信号?

  第一,城镇化“转段”了,城市工作思路要变了。

  会议通稿提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对策是: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这看起来比较笼统,但其核心思想非常明确: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的时代结束了,房地产要去产能,各种基础设施要量力而行,不能再出现类似高铁新城建得很远的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了。

  各级官员也要“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不能再搞低效的大基建和隐性债了。

  第二,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

  2015年会议召开的时候,尚未把都市圈的概念摆上台面,只强调了城市群的重要性。其实都市圈更能产生化学反应,出现1+1>2的效果。

  “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意味着人口、产能、资金会进一步向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集中,地域性差距会拉大。

  与此同时,会议通稿还提出要“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这其实不矛盾。就好比家长既要鼓励天赋好的孩子向前冲,也要给天赋差的孩子兜底和鼓励。但趋势肯定是前者,是大城市及其都市圈吸附能力越来越强。

  第三,城市更新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新闻通稿说: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城市更新(旧改)越来越重要。城市人口增长放慢了,很多新区发展不起来了。在城市边缘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效率不高,可能没人买单了。配套完善、有人气的老城区,城市更新还是有价值的,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未来会有更多产业用地置换到郊区,在市中心腾出更多住宅、公共配套、总部经济用地。

  第四,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通稿里“房地产”这个词只出现了一次,就是上面这句话。好像跟之前说的没有什么区别,看不出房地产有什么新利好。

  但别掉以轻心。

  2015年的会议通稿里,也没有对房地产说什么,但后面大招就来了。目前遇到的情况比2015年严峻,所以一定有大招在酝酿中,具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再过一两周,将召开今年第二次研究经济工作的政治会议,相信会有新一轮政策。

  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房地产数据也都有所下行,显示出去年9月和今年5月的两轮新政,“药效”正在减退。

  最近不少经济学家建议,国家发行2到5万亿的特别国债,搞房地产稳定基金,用来保交付、回购存量房、存量土地等。未来会不会出台类似的大招,不妨拭目以待。

  第五,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

  改革开放40多年,尤其是1998年全面城镇化以来,中国建设了全球最多的超高建筑。200米以上超高建筑的栋数,中国已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了。

  超高建筑隐含着很多风险,维护成本也比较高。2022年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明确: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的建筑。

  现在,“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被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再次确认。所以,未来不论是小区还是整个城市,降低容积率将是基本方向。

  今年以来,中国高楼最多、居民小区容积率最高的深圳,也全面降低了新增供地的容积率和高度。比如昨天深圳前海新拍出的一块住宅用地,容积率降低到了3.1,限高80米。12家开发商疯抢这块土地,楼面地价创出了4年来新高。

  第六,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烟火气”将越来越受重视。

  会议提出,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过去这些年,很多城市盲目追求高、大、新,城市规模膨胀得很快。在城市新建核心区搞了很多大而无当的“礼制建筑”,老百姓10分钟步行可达区域的资源越来越少,生活非常不方便。

  超大城市有一些“礼制街区”可以理解,普通三四线城市都这样干,就把城市烟火气弄丢了。一些新区还盲目提出不建住宅、把宝贵土地留给企业,造成了职住分离,城市交通压力巨大。

  上述这些问题,会在未来10年纠偏。

  产业、人气、烟火气,才是能撑住城市价值的核心因素。

  第七,继续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中国城镇化率已在相对高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了67%。以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看,距离饱和不太远了。

  城镇化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所以,政策导向是“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居民收入不高,很难匹配大城市房价,所以官方一直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未来的城镇化,是增量和存量并存的时代。大城市吸引中小城市的居民,县城吸引农民。有人口增量的城市越来越少。未来人口增长的重点,主要在二线城市。

  最后总结一下:

  城市工作会议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房地产行业,还关系到每个人的家园是否宜居、安全,关系到一系列产业的盛衰。此次会议通稿比较短,很多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估计在房地产方面会有新政策接近于发布,力度有多大尚不清楚。

  以目前的人口趋势、经济态势,让楼市一夜反转并不现实。

  让我们先看看,北上深三大核心城市会不会放松限购把,我认为今年年内会有动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7 14:50 , Processed in 0.4699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