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8|回复: 0

格兰:消息,引爆地产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A股市场走势几乎完全由消息面主导。

  下午爆出两个重磅消息,直接带动地产板块走出异动行情,猛然拉高,创下近九个月来的最大涨幅。下午两则重磅消息引爆地产板块异动,指数瞬间拉升,地产股集体飙涨,一度创下近九个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港股内房股指数也飙升约3.9%,为数月来最好表现。

  一个正经消息来自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

  提出以加大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投入。其中包括加大“两重”建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潜力地区城镇化、都市圈培育、城市更新和城市安全韧性提升等重大项目)以及相关资金支持措施,这个消息被解读成了城市更新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另一个是小作文,传出下周要开一个规格很高的会议,主要内容是城市更新,重新启动棚户改造。

  老外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报道这件事。

  这也是最大的催化,正是因市场憧憬高层下周召开会议,可能出台新一轮棚改计划。

  历史上最高级别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仅召开过四次:1962年、1963年、1978年和2015年,前三次年代久远,而2015年那次正值中国城镇化进程遭遇“城市病”困扰,会议着眼解决突出的城市发展问题。

  由此可见,此类会议一旦召开,往往预示着重大政策信号。因此,当传闻称本次会议规格空前、堪比2015年规格,自然令市场无限憧憬。

  央媒与“小作文”遥相呼应,给市场想象再添一把火。

  不过,说句实话,棚改全面重启可能是市场过度联想。

  即便有新棚改计划出台,我觉得规模预计也不会如上一轮那般大水漫灌,更可能是温和推进的城市更新项目。

  那圈内人最期待的政策是什么呢?

  是中央级别的收储。

  毕竟,现在地产行业7.3亿平方的库存是最大的问题,如果这个库存问题解决了,那地产自然就能起来。地方确实是兜里钱不够,如果是中央出面来收储,那效果会相当的大。

  哪怕中央就是在一二线城市搞搞收储试点,对经济的促进效果都可能远超过当前中央对买家电、买车的补贴。

  毕竟,中国老百姓的财富都在房子上,地产对经济的牵引作用也远非家电和汽车能比拟。

  A股历来很卷,虽然现在政策还处在“朦胧期”,但是在预期驱动下抢先手,本就是惯常操作。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地产股在消息发酵的当日盘中就急不可待地拉升,显示场内资金敏感度极高。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地产行业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呢?

  今天我给大家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之前大家都习惯性的从宏观角度去看待地产问题,跟着政策走,最典型的就是2014到2017年和2018年到2021年的两次周期,政策只要放宽松,销量往往就会快速反弹。

  但是,自从2021年之后,这个规律就开始失灵了,这时候很多所谓的专家又跳出来分析,把原因归结到人口老龄化、收入增速放缓等长期因素上面,其实是不对的。

  长期因素解释不了短期问题。

  地产,本身就属于强周期行业。

  在2018年之前,房企的经营逻辑非常简单,在市场好的时候就多拿地,快速推盘, 快速获利。市场不好的时候就少拿地,缓开工,等待转暖,房企自己是有调节供应的能力,按照政策周期节奏经营的。

  最典型的就是2014年市场低迷的时候,百强房企拿地金额直接同比下降30%,开工面积下降15%,用自己的主动收缩供给等待政策重新宽松。

  但2018年的限价政策落地后,地产的市场环境变了,不管好坏,新房售价基本固定,房企盈利空间被完全锁死。

  利润受到限制,房企如果还想多赚钱,就只能靠提高周转率了。

  就像跑步一样,既然步幅被限制了,就只能在频率上更快一点,多倒几下腿嘛。

  之后我们就看到了房企们的超高速率,三个月开工,六个月开盘,以最快的速度把预售款回笼,再砸到下一个项目上。

  数据显示,在2018到2021年期间,房企们从拿地到预售的平均周期,从18个月压缩到10个月,几乎砍半,周转率骤然提高了80%。

  这种高周转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拆东补西”的游戏。

  用优质项目赚来的钱去填补弱势项目的窟窿。说白了,就是把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强势区域赚到的利润,补贴到西南、东北等销售疲软地区的项目上,以求整体不亏损。在资金流高度集中、极速滚动的模式下,开发企业丧失了以往抗周期的缓冲能力,把自己绑在了高周转的战车上。

  在这种被迫狂奔模式下,企业们已经失去了对抗周期的能力。

  这种拆东补西的动作只能导致两个极端后果:

  一是长三角、珠三角这边的优质区域土地储备快速清盘,后面没有房子可卖,无米下炊了。

  二是弱势项目过度积压,包袱越来越重,沉没成本越来越大,最终只能通过降价甩卖的方式脱手,引发部分地区房价崩盘,进而冲击到全国对房价的预期。

  事实上,中国购房者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当房价持续下行、开发商频频打折促销时,购房者预期变得悲观,更加不愿出手。

  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房企越降价,买房人越观望;需求延后不释放,开发商只得进一步降价促销。

  今年以来,地产行业确实出现了一些很关键的变化。

  首先拿地更谨慎了。

  由于销售尚未明显回暖,大多数房企在拿地投资上依然保持克制,对项目选择更加挑剔,宁可错过,不可拿错。可以看出,房企投资进一步聚焦核心城市,对三四线、郊远区域的土地基本兴味索然。这种供给收缩有助于市场出清库存,实现良性复苏。

  其次,开发节奏放缓了。

  尽管高周转的口号不再张扬,但在实际操作中,房企对开发效率的追求仍然存在,部分优质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拉长开发周期,不再一味抢开盘,而是更注重打造精品项目、匹配真实需求。

  这实际上是一种主动控速:当市场消化慢时,就控制新盘入市节奏,以免库存积压、价格内卷。今年不少企业都将存货去化和现金回笼列为KPI考核重点。

  这样的理性经营,有助于避免过去那种恶性竞争式的快速出货降价,稳定市场价格预期,房价就能稳住。

  深层逻辑是企业决定供给,供给决定价格,价格再影响需求。

  也就是说,房企做好地段的好房子、房价能稳住、购房者的信心才会真正恢复。这个过程,我认为是正在进行时了。

  本轮楼市,我认为未来的特点是城市分化。

  不会有全国齐涨,而是强者恒强。

  目前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市场韧性较好,新房销量率先企稳甚至同比微增;而弱二线及三四线城市仍在探底过程中。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好城市+好房子”仍有结构性机会,三四线城市将会长期过剩。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仍各增约4%,广州、深圳也大体持平;反观很多三四线城市,库存消化周期依然在20个月以上。房价持续阴跌,市场信心低迷。一些县城库存甚至需要五年以上才能消化完毕。这种分化格局下,房企投资进一步向高能级城市集中,而购房者也是“用脚投票”,倾向于在大城市、好地段购房。

  我判断未来最强的将是杭州、成都这种强二线城市,一线城市由于房价已经比较高,政策掣肘多,短期反而不如强二线弹性大。三四线则因为人口流出和需求透支,可能长期都很难。

  大概排序应该是强二线>一线>弱二线>三四线。

  最后再提醒一下,地产板块是明显的弱现实、强预期,是典型的博弈行情。做的过程中千万要注意节奏,别当高位接盘侠。

  最后再聊几句大盘。

  在纳指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我们的A股市场也创下了年内新高,轻轻松松迈过3500点。

  这里面贡献最大的,还是银行股。

  不可否认的事,拉银行股上涨确实是让指数快速突破最快的方法了,要是依靠其他板块抱团,指数想要突破3500点还要好一阵子。

  银行股赶顶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事情了,赶顶的最大特点就是垃圾跑的最快,XX银行这种基本面巨差的涨的飞起的时候,我是绝对不愿意追的。

  我也想吐槽一句,银行上涨对市场抽血非常严重,大家赚不到钱,指数走高的意义又在哪呢?

  讲讲解法吧。

  近期盘面节奏看,市场呈现出一种板块间交替轮动的特征。先由银行等权重拉升指数,接着由创业板、科创板等中小成长板块制造赚钱效应,从而稳住市场人气,做板块轮动。

  这种“权重搭台—题材唱戏”的模式使得行情得以持续,但对短线操作要求较高——稍有不慎,日内追高就容易被套在高位。所以当前环境下,不宜盲目追涨,当日冲高的板块第二天往往有所回调。相反,趁调整低吸、布局下一个潜在轮动热点,才是相对稳妥的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3 07:21 , Processed in 0.5726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