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5|回复: 0

温伯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两点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在生活中肯定都遇到过“扫兴”的人——

  当你努力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一直在旁边说风凉话,打消你的积极性。你把他带进团队里一起做事的时候,他又没有信心,三番五次的说“这件事不行、放弃吧”,听着让人心烦,也影响你的工作效率。

  这个时候,如果你抱着“远离他”的态度,其实是不现实的,因为你无法保证下一个遇到的人,是否仍然是扫兴的人。

  你唯有正面面对,让扫兴的人不再扫兴,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教员面对“红旗能够打多久”的疑问而写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标准答案。而他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逻辑,也是任何时代、任何领域、任何事情都适用的实用宝典。

  1

  “红旗能够打多久”,其实不是一个人提出的问题,而是一批人有这样的疑问,甚至可以说,红四军遇到的生死存亡危机越大,有这个疑问的人就越多。

  1929年1月,国民政府成立湘赣两省“会剿”总指挥部,任命湖南的鲁涤平为总指挥、第十九师师长何健为代总指挥、江西的第十二师师长金汉鼎为副总指挥,纠集六个旅、三万人,兵分五路扑向井冈山。

  那时,井冈山根据地正在经历严重的危机——

  红四军官兵没有冬衣,仍然穿着草鞋单衣。

  每天三分钱的伙食无法解决。

  没有盐。

  缺少医药,伤病员无法救治。

  在这种“外有强敌、内有危机”的困境中,一部分红四军官兵就直言不讳的问:“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为了解决这次危机,教员和朱老总带3600余人主动出击赣南、彭德怀和滕代远等人带800余人留守井冈山。

  但红四军分兵,并没有打消那部分官兵的疑问。

  5月,绵延三月的蒋桂战争结束,桂军大败、李宗仁逃往香港,赣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回防,给红四军造成巨大压力。于是在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等人,便对时局和革命前途发表悲观言论,表示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

  这种悲观言论,其实就是在问:“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1930年1月,红四军已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并开辟了闽西根据地,于是蒋介石召集福建、广东、江西三省军队前来“围剿”。而那时红四军又出现补给困难,无奈之下,红四军前委决定,朱老总率第一、三、四纵队到福建龙岩连城县筹款,教员率第二纵队留在上杭县古田镇策应。

  临行前,林彪给教员写信,又一次向他提问:“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红四军官兵屡次发出这种疑问,除了遭遇生死危机以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关键原因——

  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以后,中央政治局对革命形势做出悲观的估计,认为红四军很难实现工农武装割据,便要求教员和朱老总离开部队到中央工作,红四军分成数十人到数百人的小部队,散入湘赣边界的农村。

  尽管红四军前委给中央回信,坚持了工农武装割据、分兵发动群众集中应付敌人等理论观点,但中央的这封信,还是给红四军造成思想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员见到林彪的信件,便深感事态严重。

  如果连林彪这种地位高、能力强的干部都没有革命信心了,可想而知,其他红四军官兵又能有多大的信心呢?

  于是,教员决定给林彪写一封回信,一方面教育林彪,帮他看清革命形势,另一方面以“党内通信”的形式印发给各级干部,帮助所有红四军官兵树立革命信心。

  这封回信,原标题是《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后来应林彪的要求,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原文是7200字,后来要收录进《毛选》的时候,教员又删改至6200余字,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尽管这篇文章比较长,但逻辑是清晰的,在我看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分成五个层面来解读。

  第一层是讲这篇文章的要领是什么,即要讲什么问题,起到开宗明义的作用。所以教员开篇第一句就写道:

  “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

  一言以蔽之,党内的一部分同志对革命的认识有错误,我要写文章教育他们。

  那他们有什么错误呢?

  这就是文章的第二层,讲清楚这一部分同志的错误,批评出现的具体问题——

  “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者到某个地步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教员认为这一部分同志的错误,便是不愿意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不愿意建立革命政权,仍然保留着流寇思想,妄图以最小的代价、最轻松的方式取得革命胜利。

  而他们之所以这么想,又是没有把“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想清楚、看明白。

  教员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古田会议”只有八天时间,会议精神还没有落实下去,红四军的错误思想还没有改造完成。

  教员说的“一部分同志”,其实就是古田会议以前,红四军错误思想的代表。

  既然这一部分同志的错误、出现的具体问题都讲清楚了,那么文章的第三层,便是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

  外国列强的矛盾传导到中国引起军阀混战,军阀混战又导致中国难以建立起统一而强大的中央政府。

  中国混乱造成农民生活困苦。

  农民生活困苦,意味着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是正确的。

  又因为中国军阀长期混战,所以各军阀势力的交界处,便是其统治力量薄弱处,可以建立红色政权。

  而红色政权要完成革命,根本途径是深入土地革命、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扩大人民武装,并波浪式的向外扩张,直至解放全中国为止。

  一句话,这种艰苦的、需要一步步推进的工作,才是中国革命的正路,那种试图以小博大的流寇思想,完全是中国革命的邪路。

  以上的“正确”和“错误”,几乎都是结论性质的,那教员凭什么断定“一部分同志”是错误的,他写出来的就是正确的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教员的文章第四层,便是详细分析中国时局,讲清楚为什么“一部分同志”是错误的,他的结论就是正确的。

  这部分内容,教员的原文比较长,我就精简概括一下,大意是——

  1、中国的革命力量虽然比较弱,但中国的反革命力量建立在脆弱的农业经济上,力量也很弱。西欧的革命力量比较强,但西欧的反革命力量建立在工业基础上,力量也很强。

  这样一对比,中国革命走向高潮,一定比西欧快一些。

  这是从世界全局做分析。

  2、国共两党发起的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的革命力量进一步削弱,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现在处于困难时期,但这些仅剩的革命力量,仍然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这是从世界全局缩小到中国全局,对革命力量做出的分析。

  3、反革命力量的矛盾暂时消失时,革命就会陷入低潮期,反革命力量的矛盾激化时,革命就会进入高潮期。

  这是在中国全局内,对反革命力量做出的分析,以及革命和反革命两股力量的对比。

  4、外国列强的矛盾是不可能缓解的,中国的军阀混战也是不可能停止的,军阀混战又必然带来赋税加重,那么纳税人和反革命力量的矛盾就会日益激烈。

  而军阀混战又会导致外国列强在商品、经济、金融等方面进一步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必须靠压榨工人才能维持生存,这就激化了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矛盾。农村地主为抵消商品侵略和政府的高赋税,只能放高利贷和提高地租,这就激化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同样是因为外国商品的侵略,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也要走上破产的道路。

  随着中国各地的经济日益凋敝、税源日益枯竭,反革命力量的士兵将生活在困苦之中。

  随着兵祸蔓延,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将面临求生不得的困境。

  正因为中国社会各界充满矛盾,故而四万万中国人每时每刻都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他们就是遍地干柴。只要我们这些星星之火不熄,迟早能够烈火燎原。

  这就是革命高潮必然到来、革命必然胜利的逻辑。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搞工农武装割据、不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如何能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呢?不能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中国革命又如何胜利?

  那种流寇思想、用游击战争扩大政治影响的错误思想,只能加重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反革命力量沦为一丘之貉罢了。

  这就是教员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一部分同志错误”的原因。

  至于文章的第五层,则是详细列举了红四军前委给中央回信中的观点,以此来消除中央来信中“革命悲观态度”的消极影响。

  3

  从前因后果来看,教员的这篇文章其实是“古田会议”的后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由此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起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三篇纲领性文章。

  这篇文章的背景故事并不复杂,文中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教员说服教育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逻辑,完全可以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任何事情上运用起来。

  相比内容而言,这两点才是我们应该着重学习的东西。

  就像教员说的:“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文章的最后,教员写道: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你看看,文采多好。

  如果学生作文能写成这个样子,分数肯定能高一些,如果工作材料写出这种水平,得到领导赏识的概率也大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8 21:48 , Processed in 0.1562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