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2|回复: 0

虚声:毛泽东对待世界的方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下毛泽东这几个字时,我澄清一个问题:一直有朋友说,应该写毛主席,或毛泽东同志,更加亲切。

  这里再次声明一下,我本人非常尊崇毛泽东,私下聊天时也觉得说毛主席比较顺口。写文章直接称呼其名字的原因有如下:

  其一,表达方便。毛泽东这几个字的价值,并非限于这几个字本身,而是他一辈子干的那些事儿,他的思想,以及他对世界的贡献。我写关于毛泽东的文章,都是在尝试着解释他的行与知。

  其二,避免为尊者讳。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强调“尊卑有别”、“官牧民”,讲究为尊者讳。毛泽东带领革命者,改变了这一切,把“尊卑有别”变成“人人平等”,把“官牧民”变成为人民服务,不再为尊者讳。他给世界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给了人人可以直呼其名的权利与便利。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永远不会过时。他们做的事,经常会被念起。他们的价值,经常会被重新探讨。正如诗人所说,有的人死了,其实还活着。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然毛泽东并不是一个完人,尤其是晚年那件事,争议很大;但他做了足够多的事情影响了历史和现实。

  当国际上有大事发生时,大家会探讨毛泽东的国际博弈思想。如今的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关系与布局,源头都在毛泽东那里。

  当国内发生自然灾害时,中国军人会出现在最前沿,大家都知道那支军队的灵魂深处是毛泽东留下的烙印。

  谈到历史进程时,也会想起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阐述的周期论思想。

  谈到哲学时,会想起他的矛盾论与实践论。

  即便是大国崛起的话题,也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泽东。

  如此等等,千言万语汇集成一句话,毛泽东是如何对待这个世界的?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三个维度可以作为判断依据:对事,对人,对世界。

  一、毛泽东对事的维度

  这里的对事,并不是个体层面的“琐事”,而是面对诸多现实和历史层面的难题。虽然大家都是肉体凡胎,但历史浩浩荡荡的进程中,会有少数人成为历史的巨人。即便是在历史巨人圈子中,毛泽东仍然处于核心位置。所以毛泽东一辈子,注定要解决诸多历史难题。

  一百多年前,毛泽东是那个时代的九零后。他面对的局面和现代人不太一样,现代人是为了买房、医疗、教育而发愁,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是想要为买房、医疗、教育发愁而不得。因为那是乱世。他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终结乱世。

  为此他走过不少弯路。最初他试图拿起笔杆子,像鲁迅一样战斗。笔杆子是干什么的?可以记录很多事儿,但真正的力量是传递思想。不能传递思想的笔杆子,很废。但是他很快发现,传统笔杆子能传递的思想,解决不了乱世。于是他努力探索那个时代的新思想,接触到马列主义。为了把马列主义在中国落实,他用笔杆子参与了建党,用笔杆子推动国共合作,用笔杆子做农村调查报告。

  然而他很快发现,笔杆子解决不了那个时代的核心问题,即如何终结乱世。因为笔杆子唤不醒乱世军阀的良知,也无法给普通人带来保障。要想改变世界,离不开枪杆子。于是他在八七会议上告诉同志们,枪杆子出政权,并亲自践行这个思想,发动并领导了秋收起义。

  但秋收起义很快失败了,又证明单纯的枪杆子也无法解决问题,他又认为只有枪杆子和笔杆子结合才能解决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笔杆子和枪杆子正如人的灵魂和身体。空有笔杆子如同只有无处安放的灵魂(只有知,没有行),只有枪杆子如同空有蛮力的躯壳(只有行,没有知)。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知行合一)。三湾改编,便是毛泽东的笔杆子和毛泽东的枪杆子,第一次结合,促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因为那次改编,既没完全依赖笔杆子,也没有完全依赖枪杆子,而是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其实就是笔杆子和枪杆子完全结合起来。

  毛泽东的笔杆子和毛泽东的枪杆子第二次结合,便是井冈山根据地实践,促成了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形成。

  解决中国乱世的方案,便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近代的乱世与落伍,首先是思想上的混乱。以儒家为指导思想的传统帝国,在与西方列强的博弈中全面败北。原因很简单,儒家思想的基础是农耕,重农抑商,轻海洋而重内陆,重礼仪而轻物质基础。工业文明周期的列强,根系是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重沿海布局。

  根据立体史观逻辑:要解决中国的乱局,就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指导中国在工业文明周期的历史进程(详情参加《毛泽东的特殊维度》一文),既可以兼顾传统,又可以和世界接轨。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然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用毛泽东思想为旗帜,重新整合了乱局。

  毛泽东对事的维度,就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个维度,至今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影响着诸多中国人的行事风格。

  所有对事的基础,都是对人。

  所有的历史规律和进程,都依人而存。

  二、毛泽东对人的维度

  毛泽东对人这件事上,争议颇多。因为他晚年的那个战略性抉择(详情可参考《不被理解的毛泽东》,有一卷专门描述文化革命的全过程)让颇多人不满。就连他自己都说,那件事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这个世界的人际关系,可以极为复杂,也可以极为简单。

  但是到了历史巨人那个级别,在对人这个维度上,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一方面,是他个人层面,他对人很柔和。历史巨人,首先也是肉体凡胎。他的人生道路上,也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子。从现有的资料看,毛泽东个人对人是很好的。他年轻时,性格温和,与人没有私怨。而且他会记得别人的恩情。年轻时代为同学们筹措留学费用而借章老师的钱,硬是铭记了几十年,分期付款还了很久。

  另一方面,是他的政策层面如何对人。

  历史车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历史巨人的战略性决策,就是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几乎所有历史巨人的战略决策,都涉及到历史改革,如商鞅,如嬴政。

  大部分历史改革者的决策,都是柔情与铁血并存。

  柔情的一面,便是要替底层人争取生存空间。所以改革者,可以说都有一份菩萨心肠。纵观历史上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会让底层大多数人受益。这是大爱。

  铁血的一面,任何改革都要镇压一切挡路者。所以改革者,也可以说是冷面罗刹。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力的改革者(之一),深刻改变了中国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形态的历史进程。他在和战友们终结乱世的过程中,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这方面没什么争议。但是最后他在推动文化变革时,确实让很多人遭受了痛楚,引发了诸多不满。毛泽东对人这个维度上,绝大部分负面影响,都是源自于晚年那件事。因此有声音认为,他对人很冷酷。其实不是他对人冷酷,而是他的晚年政策伤了一部分人。

  三、毛泽东对世界的维度

  这里的“对世界”,是指毛泽东在国际层面的布局。

  毛泽东留给这个世界的精华,汇聚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国际布局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在冷战期间站队苏联,抵抗美国。

  因站队苏联,获得了最初的工业援助(比如156个援建项目),加快了新中国初期工业基础的搭建过程。因抵抗美国,打赢了抗美援朝,赢得立国之战,从而彻底摆脱了近代列强的霸凌,解决了整个东北亚的安全隐患。

  第二步,当苏联想搞霸权主义时,坚决与之切割。在美国因越战失败而跌入低谷时,借基辛格和尼克松来访,实现中美破冰。这一战略性决策,给苏联在冷战中失败埋下伏笔。

  第三步,引导第三世界。

  这些布局最后形成了“三个世界理论”:

  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

  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属于第二世界;

  整个非洲、拉丁美洲、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属于第三世界。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并最终成为第三世界的引导者。印度曾经也想引领第三世界,当发展中国家的老大,结果在1962年那场战争之后,就失去了这个资格。

  纵观毛泽东时代的全球布局,一句话:智斗霸权,团结第二世界,引领第三世界。

  为什么要如此布局?原因很简单,中国自古以来就处于世界第一梯队,只是在工业文明周期到来时跌入低谷。从长远角度看,中国一定会完成复兴崛起,重新回到自古以来的位置上。从毛泽东的视角看,他接手的是一个从历史层面落伍的中国,要带领中国重新回到第一梯队谈何容易。但他是历史巨人,一切皆有可能。

  按照国内革命成功的经验,自然要走放大版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要点:引领大多数(农民阶层),团结中间派(手工业者、个体户、进步知识分子)等,和少数军阀、恶霸、文痞、老古董作斗争。

  放在国际层面——

  所谓大多数,就是第三世界国家,是引导对象;所以中国这些年,一直在第三世界布局。即便是如今综合实力已经逐渐强大(特朗普说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仍然以第三世界国家自居,不认为自己是发达国家。

  所谓中间派,就是第二世界国家,是团结对象;这些年中国和欧洲的关系,总体上和而不同。因为欧洲既没有勇气摆脱美国的控制,又不想丢了自己的独立性。中欧关系虽然磕磕绊绊,但总体上是“和而不同”。

  所谓恶霸国家,就是美苏两个霸权主义国家。对于霸权主义,中国的原则就是“斗争求团结”。不论是美国还是苏联,想要凌霸中国,都会遭到坚决的反击。但美苏毕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政治或军事霸权主义,他们很多时候在科技层面也走在时代前沿。所以中国和他们必须有合作,吸收他们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所以中国和美苏,也是一边博弈一边壮大。

  毛泽东这个战略布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并没有完全成功。

  一方面,苏联解体了,中国逐渐壮大,让美国都非常忌惮。而且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中国会继续壮大。如果美国哪天也解体了,中国差不多就是一家独大。这是一份很大的成绩。

  另一方面,中国引领第三世界的战略预期,出现了偏差。国内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很快就实现了。但在国际上,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究其原因,还是国际局势更加复杂。比方说宗教因素,华夏世俗文明体系,既是滋养毛泽东思想的土壤,也是更有利于推广毛泽东思想。中国之外,大部分都是宗教文明体系,推广毛泽东思想的难度也会变大。

  这个事情从立体史观大周期律视角看,下一个文明周期,宗教对世俗世界的影响会更加淡化,世俗文明思想体系的分量会加重。

  关于立体史观的思想,我在《民国梦》系列中有系统论述。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我已经在《不被理解的毛泽东》中有过系统论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8 21:45 , Processed in 0.1719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