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5|回复: 0

栩然:不得不服!这个男人的预言,准得可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1936年,历经千难万险,一个美国记者终于达到了陕北。

  这里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陌生而又新奇的。

  这个记者的名字叫斯诺,他在这里,广泛地参与和观察着红军们的生活。并将所见所闻最终写成了一本很有名的书,《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

  在这本书里,他写道:革命运动要求他的领袖能够比旁人早一点看到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在这方面毛泽东很成功,所以他的追随者对他的判断力产生了极大的信心。①

  基于此,他对毛泽东作出了“窑洞里的预言家”的著名评价。

  约翰·S·谢伟思,是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的观察组成员。

  在与毛泽东等人经历了3个多月的深入接触后,他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成功地战胜他的众多对手,而成为公认的领袖?

  最后,他的结论是:目光远大。

  毛泽东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的思考总是很超前,更重要的是,他想的往往总是对的。

  翻阅《毛泽东传》,你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在长征之前,有两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反对”、“不同意”,而前面往往还跟着三个字“毛泽东”。

  瞿秋白曾经评价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

  其实,革命时期,大家的想法都很简单:你说得对,我们就跟你走。

  而毛泽东,就总能在面对很多重大关头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思考,为大家指出正确的路;或者在跟着其他人走错了路,受到挫折时,回头发现还是毛泽东说得对。

  毛主席是理论上的领袖,每当中国革命面临关键时刻,他就发表重要文章,给革命确定方向。——福原亨②

  这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当年毛泽东思考的问题可不是什么“明天股票是涨还是跌”“这期双色球蓝球号码是单数还是双数”之类的事儿,说对了也就说对了,说错了也无所谓。

  他所思考的都是红军往哪里走、中国将何去何从之类事关党和国家生死的终极命题。

  在这种情况下,他总能思考出对的道路和策略,做出精准的判断,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能力!

  更重要的,他是如何拥有这种思考能力的?

  我看到的一本书里曾经这样说过:毛每逢大事,闭门不出,深思熟虑,把所有可能遇到的不利情形都考虑进去,然后予以逐步施行。

  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什么红色政权可以存在,如何搞工农武装割据,乃至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都是这样,在八角楼上,在窑洞里,在火车上,书桌前,经历漫长的思考和总结出来的。

  这种思想的高度和深度、系统的推演思维能力,有一些是天赋,但更多的则是后天大量的刻苦训练。

  02

  20多岁,对大部分人而言还没有真正经历什么生活的磨难,还在享受大学闲暇的时光,偶尔迷茫、忧愁一把。

  如果多去看看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你会发现彼时彼刻的他,其实和现在的年轻人并无两样,充满理想,却又十分迷茫。

  1912年,快20岁的毛泽东还在读中学,他做了一个后来很多成功人士在读书时都会做的决定。

  退学。

  但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退学后,毛泽东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在好几所学校报了名,这些学校五花八门,有商校、警察学校,甚至还有一所学习制造肥皂的学校。

  那时候的他,别说思考出中国人类该何去何从的大命题了,甚至连自己今后要做什么都没想明白。

  只不过,和现在很多人迷茫时就靠着电影、游戏、旅游打发时间不一样,那时候的毛泽东虽然并不知道自己今后干什么,但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

  退学后的毛泽东寄居在湘乡会馆,每天都去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严格的自修计划,早上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中午只是买两块米糕充饥,算作午餐,直到图书馆关门才出来。

  读的最多的书有两类,一类是中国的历史书,还有一类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学。

  你如果也看过这两类书,就会知道,这两种书恰好是最容易激发人去思考的东西。

  特别是历史,那一个个看似陈旧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后面,其实是历史上曾经活过的最顶尖人群的经历、斗争和策略,透过历史,我们完全可以去推测他们在不同境遇前的所思所想。

  中国的历史,贯穿其中的主轴就是英雄史、精英史,但更是政治史、斗争史。

  毛泽东读这些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会努力进行认真考证,比如,他年轻时读《孙子集注序》,对序言中提到的人物、地方、典故等,都进行了一一的记录考证。

  序言里有一句“学茅夫子,获甲三百。”毛泽东考证后得出,这里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冉求,根据《左传》记载,当年齐国军队入侵鲁国,冉求曾经带领着300人的部队,用手持长矛的突击战术获得了胜利。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是对历史上那些大家早已非常熟悉的人和事,他也往往能另辟蹊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比如,古代曾有两个名士“巢父”和“许由”。

  尧帝原本准备要将帝位让给巢父,而巢父却坚决不受,隐居到聊城去放牧一生。

  尧帝又准备将帝位禅让给许由,他宁愿跑到箕山去种田,之后又准备请他做九州长官,许由干了一件“行为艺术”的事儿,他跑到颖水去洗耳朵,因为这些世俗的话语已经污染了他的耳朵。

  这样的人和这样的行为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已经很难理解了,但在旧时代的知识分子眼里,他们确实品格高洁、不恋权力的典范。

  而毛泽东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类人固然高洁,但若是以慈悲之心的就不能这样做。因为世间无数的底层人民,都是同胞,如果那些有本事、有学问的人,都只顾明哲保身,不愿意去为这些人奉献付出,那剩下的底层人也就只能继续沉沦下去了。③

  鲜明地表达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03

  后来,毛泽东考进了湖南一师。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湖南一师是个重要的阶段,这五年半的读书和求学生涯,是青年毛泽东人生的精进岁月。

  这段岁月中,他广泛涉猎,反复精读大量的报纸和书籍。

  他自己后来曾经总结过,他在读师范校期间,一共花了大概160块钱,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都花在了报纸上,并因此受到他父亲的责骂,说他把钱都挥霍到了废纸上。

  除了自己订报纸,他还经常到学校的阅报室看报,甚至借别人的报纸看。

  萧三在回忆录里写道:我每次到阅报室时,差不多都遇见了毛泽东也在那里看报。

  后来毛泽东去了北大图书馆当助理,一个人把几十种报刊整理得井井有条,想必也是因为早年就对阅报室非常熟悉。

  他看报纸杂志也与众不同,会随身携带地图、字典和笔记本,报纸上的消息内容, 无论长短,一定从头看到尾,甚至连中缝广告都不放过,他在报考一师前考了很多乱七八糟的警察学校、肥皂制造学校,就是从报纸上看的广告。

  对自己订的报纸,还会边看边把重要的信息和资料裁剪下来装订成册,时间长了,就成了他自己独一份的资料库,可以随时调用。

  更重要的是,他一边看报纸,还要一边做分析,并且把这种分析讲给同学听,因此被同学称为“时事通”。

  萧三的回忆录里,曾经详细讲到了青年时的毛泽东是如何在晚饭后散步时,边走边和同学们讲述分析中国以及世界的新闻,有条有理,了如指掌。

  比如:奥国的太子怎样被杀死,威廉第二怎样出兵,凡尔登如何难攻,英法如何联盟,美国如何“参战”发财,日本如何趁火打劫,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同学都很惊叹地说:“我们同样也看了报的,为什么我们不如你分析的清楚呢?”

  我后来才想明白,这种自己把报纸上的消息内容咀嚼消化一遍,再分析给别人听,其实是一种十分高明的记忆和思维训练方法,毛泽东当年未必知道这种方法,但他却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以“输出”来倒逼“输入”。

  除了读报,一师期间,毛泽东还系统性地读了大量的书。

  建国后,他评价一师时这样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都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

  1916年的春节,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一封信曾经提到了应该读的77种书。

  很可惜,我并没有查到这77种书的书单。文献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套《毛泽东读书集成》,一共有238卷,收录了一千多种书籍,光是看看目录,很多人就已经崩溃了,但其中很多书毛泽东都是反复精读,有些线装本的书甚至连线都翻断了。

  他爱读自己佩服之人的书。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文正就是曾国藩,毛泽东当年读《曾文正公全集》到废寝忘食,至今在韶山的毛泽东纪念馆里还珍藏着几卷《曾文正公全集?家书》木刻本,每卷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珍藏”笔迹。

  咏芝是毛泽东最早的字,而后来的“润之”两个字,则是1915年,毛泽东到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改的。

  他的老师杨怀中先生推荐给他一部《胡文忠公全集》。

  胡文忠公就是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也是一个湖南人,而且是个超级猛人。

  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中兴三名臣”。

  毛泽东看了那本书,对胡林翼非常崇拜,就根据胡林翼的号,给自己起了个名叫“学润”,意思是学习胡润芝。

  他的老师杨怀中对他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那干脆改成润芝吧。”

  这以后,润芝(后又改为润之),就成了毛泽东的字。

  这个改字的故事,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时任《新民报》副刊编辑的张恨水(对,就是那个写《金粉世家》的张恨水)聊天时,谈起来的。

  当事人亲证,绝对可信。

  从这段历史细节里可以看出,作为湖南人的毛泽东,一开始比较崇敬的名人,也都是同为湖南人的胡林翼、曾国藩等。

  曾国藩曾经写过一个《爱民歌》,第一条是“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后来毛泽东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也是上门板。

  值得一提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来又被远隔千山万水的非洲乌干达总统穆塞维尼学了去。

  当年,穆塞维尼竞选失败,托人找了5本《毛选》,带着27杆枪、40多人的队伍在乌干达的丛林里打游击,定下了这样的军纪:不准拿群众一针一线,买东西要付钱……

  最终成功夺取了政权,成为乌干达历史上声名卓著的一位总统。

  这说明,好的思想和做法,是可以不断被传承下去的。

  星星之火,真的可以燎原。

  04

  毛泽东看书是为了解决根本问题。

  在毛泽东青年时代,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非常流行,但在毛泽东的书单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

  在一师期间,他跟随老师杨昌济系统深入地学到了大量关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知识和见解。

  杨昌济学贯中西,还先后到过日本、英国、德国,学习了十余年时间,获得了三个博士学位,对于哲学的研究和理解极为精深。

  而彼时的毛泽东,虽然是一个志向很高、勤于学习思考的少年,但那时候的他关于改造人生、改造社会、改造民众方面的思考,还只有一些比较感性的认识。

  他的很多思考和想法,都是比较碎片化的。

  但就是从一师开始,他的这种思考发生了质的进化。

  其进化的根本来源于系统学习了一门学问:哲学。

  杨昌济认为,对年轻人而言所谓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都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哲学的思维和视角,学会从本质里去看待问题、洞察世界。

  所以,他一再教导学生:“没有哲学思想的人是庸俗的。”

  他还说:“欲解宇宙之现象,不可不用科学的研究,欲认识宇宙之本体,则不能不依赖哲学的思考。”

  在杨昌济的教学指导下,毛泽东迷恋上了哲学,他不仅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也经常跑到阅览室,借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大家的原著,进行仔细研读。

  他还曾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将杨昌济所编译的《西洋伦理学史》逐字抄写。一部十万字的讲义,他竟抄了整整七大本。在给黎锦熙的信里,他写道:

  “愚以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之人,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故愚以为,欲使愚人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

  毛泽东还在课余参加了杨昌济、黎锦熙、方维夏等人创建的哲学小组。每到周末,就一起学习交流沟通,答疑解惑、畅谈天下。

  通过学习哲学,毛泽东逐渐习惯了凡事都要站高望远,追本溯源,去探究事物的底层逻辑和本质。

  他读历史、读哲学、读文学、读报纸,不只是出于消遣或者兴趣,而是为了参透这个世界的本原。

  给老师黎锦熙的信里,他这样说到:圣人之所以通达天地,知晓未来,皆因抓住了事物的本源。

  “登上高山之巅,方可一览众山小,只有殚精研思,穷高极远,才能拿得定、看得透。”

  “大宇之内,万象之众,息息相通,惟明而后断,只要用心,则小物也能辟大理。”④

  世间万事万物纷繁复杂,但一定要学会看透本质,抓住了本质的规律和要点,就能够提纲挈领把握全局,看透利弊,甚至能预知未来。

  也正是因为学会了这样的思维和分析方法,所以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看问题越来越高屋建瓴、一针见血。

  比如,1915年的秋天,黎锦熙得到机会,要调到北平的民国教育部,对于此高升,毛泽东却并不以为然,而且专门写信劝阻黎锦熙不要去。

  理由是,北平太腐败了,政府更是恶名昭著,他之所以招揽人才不是为了改革政治,只是想把天下有志有才的人聚在一起为他所用而已。

  也幸好黎锦熙听从了建议,因为很快不久,袁世凯就在北平闹了复辟,黎锦熙因为没去北京,得以置身事外。

  到了1919年,很多人在热烈地讨论宪法、议员政治等问题,而毛泽东则再次精准指出:南北军阀不废除,一切政治法律都是空谈。

  最经典的,还是他早在1917年时就精确分析和预言,说二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

  “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⑤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与毛泽东说的“二十年内必有一战”精确吻合,这是什么样的判断和思考?

  而那个时候的他才二十几岁啊,真令人震惊!

  05

  除了大量的阅读历史与哲学类思辨性非常强的书,毛泽东还有一个更大的爱好:搞调查。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花了一整晚的时间,看完了毛泽东写过的一本书,名叫《寻乌调查》。

  这本书一共5章39节,8万字。

  没别的内容,全部都是他在寻乌县组织做的一次调查,细节详实到让人震撼,油、盐、酱、醋、茶之类的每样都单独列条,种类、价格、什么店铺、什么价格全都细致标注。

  甚至,连县里的妓院有多少家、名妓都有哪些、嫖妓的都是些什么人都写到了。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他的这8万字,没有一句废话,全是干货。

  除此外,他还搞过长岗调查、兴国调查、才溪乡调查等等,每一个调查的背后,都是数十天的实地查看,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访谈交流,以及无数个夜晚的细致梳理、思考、总结成篇。

  有一本书叫《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里面把他一些做过的调查报告都整合出来。

  这本书从工作开始就放在我的案头,有事没事的时候总会翻一翻。每当我遇到工作上一些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更会去看看,然后问自己一句:做到对这个问题的详尽调查了解了吗?如果没做到,有什么资格说“这件事很难”?

  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毛泽东⑥

  1930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行军途中,插空做了一个《东塘等处调查》,但即使只是这次非常小的调查,毛泽东都觉得启发很大。

  他自己说到,在这次调查前,对于很多情形的观念是模糊的,调查后发现,“哪晓得实际情形完全两样”。

  而关于什么是调查,很多人可能都误解了。以为调查就一定是走出去,到乡下,到郊区,去挨个访谈才是。

  其实,查资料是调查,看档案是调查,找人了解情况是调查,问问题是调查,亲自去操作也是调查。只要你是在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去了解更多东西,这就是调查。

  相反,很多人看了几本书,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封闭起来,就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以为脑子里随便想想就能够解决,拿着一套不成熟的理论四处碰壁,却拒绝思考改变。

  这种可以解决大量问题的法则,哪是速成能来的。你越想速成,不就又陷入了焦虑的陷阱里去了吗?

  调查就像10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学会研究和分析出一件事情的本质规律,就是一个反反复复,不断修炼和精进的过程。

  情况是逐渐了解的,需要继续不断的努力。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毛泽东文集第2卷》⑦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搞调查并不是他当上红军领导后才有的工作习惯,早在1917年,24岁的他就利用暑假的时间和另外一个同学萧子升,不带一文钱,徒步走遍湖南的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县,行程900多里,进行了历时一个多月的农村调查,写了很多笔记。

  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一年后,毛泽东又和同学蔡和森,一起跑到湖南农村做调研,当时两个人身无分文,每个人只带了一把雨伞和一双草鞋,到农村整整折腾了半个月后才回家。

  蔡和森的母亲问他们,没有钱在外面是怎么过下去的?蔡和森回答:“我们见人说话,遇事帮忙,给人家送幅对联,别人就给我们饭吃。看来,天下农民是一家!”

  而我在看毛泽东早期史料的时候发现,实际上,他早在十七岁刚到东山小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喜欢搞调研了。

  那时候的他,经常在课余时间到学堂附近的村子里走村入户,既帮着一些鳏寡老人干干农活,同时也了解村子里的民生疾苦。

  这才叫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06

  总结一下。

  通过广泛的读书看报,系统地学习哲学思维,深入细致地搞调查,毛泽东形成了独特的立体的知识架构,他读古书——吸收历史的思想精华,看今报——了解现实社会的情况(宏观、中观层面),亲身调查——了解微观(微观层面),打通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纵横古今。

  在此之上,他还综合运用多种逻辑手段来帮助自己思考问题。

  比如:归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演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定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逆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所谓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也。

  毛泽东说过: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⑧

  从直面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贯穿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思考。

  而所有的这一切,正是“毛泽东思想”深度的基础和源泉。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毛泽东,1963 年 5 月⑨

  什么是思想深度?

  其实就是能否透过现象,深刻地分析出事物的本质。

  这是一条艰辛的认知之路,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和痛苦的思考,更需要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坚韧。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忧愁的是如何才能去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如何才能唤起四万万民众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贫富,是怎样形成了分化?面对这所有的丑陋、苦难与痛苦,如何才能改造这个社会?沧海横流,江河日下,谁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在看了无数的书,思考了良久之后,23岁的毛泽东在日记本上珍而重之地写下了一段话: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⑩

  二十年后。

  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当贝特兰问“如何克服投降主义”时,毛泽东说:

  “不知失败正是成功之母,从失败经验中取得了教训,即是将来胜利的基础。悲观主义只看见抗战中的失败,不看见抗战中的成绩,尤其不看见失败中已经包含了胜利的因素。我们应当向人民指出战争的胜利前途,使他们明白失败和困难的暂时性,只要百折不回地奋斗下去,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们。”?

  这个回答依靠的就是他长期以来的读书、思考和实践,突破了思想认知限制,并最终在更高的思维层面上,建立起了强大的精神信念。

  ①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12月版,第64页

  ②福原亨一,毛主席是一颗放射出强烈个性的光芒的巨大红星,熊本日日新闻,1976年9月18日。

  ③《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3页

  ④《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01 页。

  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⑥李明:《毛泽东:打仗离不开调查研究》,《学习时报》,2019年09月02日

  ⑦《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99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页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社,1991年版,第382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8 04:03 , Processed in 0.1719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