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21|回复: 0

孙立平:除非成为消费大国,否则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国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8 11: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除非成为消费大国,否则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国家

  在天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一场以“解读中国经济”为主题的分论坛上,金刻羽直言,中国可大谈科技优势、人工智能以及所有相关话题,但“除非中国成为消费大国,否则它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国家”,像韩国和日本等就实现这样的转型。

  她说,中国在政经方面,仍以生产为导向,一切围绕着技术、竞争力与生产。在讨论刺激政策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时,如果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能将消费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之一,“那就太棒了”。她认为,这是中国真正从旧产业向新产业转型的方向,而且这种刺激措施需要产生持续影响,“形成内生效应,成为驱动因素并创造机会”。

  消费的前提是要有工作。金刻羽说,就业机会就在服务业,但目前中国的服务业仅聘用约47%的劳动力,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五成左右,为此她呼吁官方进一步开放服务业领域。

  今年2月,金刻羽在《日经亚洲评论》(Nikkei Asia)上发表文章提出:

  金刻羽在此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也指出,几十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所谓的“市长经济”。地方官员为实现GDP目标而激烈竞争,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小型硅谷,培育私营企业冠军。这种竞争虽然带来了显著的成果,但也是有代价的。

  地方政府被激励优先考虑GDP增长而非社会福利支出,导致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包括3亿农民工在内的农村人口面临着极为有限的保障性住房、医疗和教育资源。农村养老金平均每月188元,仅为城市居民的5.26%。这些消费倾向高的群体仍然被忽视,使中国的需求问题长期存在。消费仅占中国GDP的37%,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68%(金刻羽《除非成为消费大国,否则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国家》)。

  一点感想:金教授的几个观点我都同意。第一,除非成为消费大国,否则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国家;第二,消费取决于就业;第三,现在能够为就业提供机会的,主要是服务业。这些问题我以前都讨论过,这次我将那几篇文章放在这一期的第二、第三、第四条,供参考,并将链接放在本文的末尾。总而言之,我们要意识到,在一个全新的过剩时代,经济运行的逻辑与短缺时代已经很不一样。

  这些搞新能源的车企们是怎么玩金融的?

  现在整个汽车行业的金融泡沫实在太大了,已经大到这个行业内的人晚上都睡不着觉的地步了。汽车行业从建厂开始,就是讲故事圈地,哪个地方愿意给他不要钱的地,就去哪里建厂,有了不要钱的地,再找个能垫资的施工方盖厂房,然后再把厂区和车间抵押给银行,抵押出来的钱干嘛呢?

  是不是要买设备?NO,不用买设备。因为设备全部都是融租的。简单的说就是简单的就是找个第三方替他买设备,放在他的工厂生产汽车,设备的所有权是第三方的,使用权是他的,他按时付给第三方租金就好了。

  这个第三方是谁呢?搞金融的都清楚,这很容易办到,可以自己租给自己。想要确定是不是,只需要审查一下报价是不是离谱就可以确定了。租赁价格必然是大大高于市场价,算下来比买的都贵。

  有了厂房有了设备,那接下来就是要寻找上游供应商,因为明面上的工厂大概率是组装车间,所有零部件都是其它工厂代工的。这一步的关键是上游的供应商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工厂赊账。操作也简单,供应商先给货,半年甚至一年后再付货款,如果你上游供应商实在等不了,那就给你商票吧。

  那如果供应商着急用钱怎么办?要么可以打折卖商票,要么找第三方托盘,就是第三方先把钱给到供应商,那就肯定是要有费用。总之,你别管费用多少,打折多少,都是供应商出。那这个第三方是谁呢?也可以是他自己。你只需去查查第三方资金来源就能确定了。

  你说供应商为啥要这样啊,没办法啊,就是卷啊。咱们都知道之前还能赚点高新专才的补贴,这两年地方上也比较困难,补贴周期越来越长,上下游的供应商就真扛不住了。但车企们可管不了这些,我就要产能,我就要低价。因为他们赚的根本就不是卖车的钱,赚的就是补贴和融资的钱啊(大白《丧钟已敲响,新能源汽车金融泡沫已到崩的前夜?》)。

  一点感想:过去,一说举国体制,我们就想到这是行政权力的事情。其实在今天,已经不是这么简单。现在权力能够调动的不仅仅是权力直接控制的资源,而且,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也会加入进来,从而形成一种权力与资本的共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东西将会迅速放大。

  从0%到42%,中国创新药创造了历史

  2025年5月20日,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别意义的一天:中国传统大药企三生制药及其关联方将其自主研发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利独家授予辉瑞,辉瑞支付12.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等,还将认购三生制药1亿美元普通股。之所以如此炸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尤其是2020年以来完成的(披露信息的)~348笔出海交易中首付款最高的一笔,突破了10亿美元。

  因为买方是全球宇宙大药厂,因此中国之外,全球瞩目,美国主流媒体纷纷报道。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一趋势在2024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根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全球大药企从中国创新药企业引进创新药的交易(首付款0.5亿美金以上)占比从2018年、2019年的0%迅速提升到了2024年的27%,今年至今,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2%。

  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转型。2011年以前,中国医药市场以普药为主,大部分企业选择做低成本的仿制药。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产业的发展,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比如:从2013年的46.5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84.73亿元,5年增长了近4倍。这一投入带来了显著的回报,化学创新药注册申请量逐年增加,2016年我国CDE受理的国产化学创新药注册申请有77个品种,到2019年增长到144个品种。

  2015-2024年期间,全球获批上市创新药数量呈现显著增长。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923款创新药首次获批,其中美国首发的占据49%。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效率提升,同时由于审评审批提速,实现了快速转化,从2015年仅占全球创新药首发4%的份额,到2024年接近38%。

  尽管中国创新药已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但全球竞争力仍面临考验(药团队《从0%到42%,中国创新药创造了历史!》)。

  一点感想:最近我一直在讲三点判断:科技创新突飞猛进,产业链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但经济处于非常疲软的状态。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循环。不能循环,经济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繁荣,甚至持续都是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18:45 , Processed in 0.4688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