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96|回复: 0

栩然:被逼下跪,却无人敢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9 00: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小小的农家院里,人声鼎沸,充满了过节的气氛。

  屋内灯火通明,佳肴美食,屋外繁星几点,呵气成霜。

  一个年约13岁的少年却突然从屋里跑出来,站在门口的池塘边上,对着追上来的人喊道:不要过来,你要是再靠近一点,我就跳下去!

  少年长手长脚,身材颇高,骨架很大,面相却很圆润,眉清目秀。

  他的对面,站着一个气急败坏骂骂咧咧的中年农村汉子。

  这个少年,就是毛泽东了。

  中年汉子是他的父亲。

  两个人刚在屋里大吵一架。

  事情不大,火气却不小。

  毛泽东的父亲宴请客人吃饭,其间,让作为长子的毛泽东前去帮忙招呼、张罗。

  这样的事情在农村似乎也很正常,尤其还是在那个封建时代的旧社会。

  谁知少年毛泽东偏偏不干。

  他不干的原因各种传记、访谈包括他自己的自叙里都没有说过,但我却觉得有因可循,所以会在后面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但在当下,毛泽东的父亲可不管他是有什么原因,只是大为光火,当着所有人的面骂他懒而无用。

  这就很伤面子了。

  那时候的毛泽东已经13岁了,而且因为比较早熟,看起来已像是个十五六岁的大小伙。

  当着那么多亲戚好友的面被骂“懒”,要是遇到心理承受能力差点的孩子,估计得跑回房间哭一场了。

  但毛泽东不会干这种“娘们唧唧”的事情,他把脖子一梗,直接和父亲怼上了。

  他的父亲彻底爆发了,一边撸起袖子扬言要打他,一边用更直接简单且纯粹的话骂他。

  在父亲反反复复地呵骂斥责下,毛泽东显然也被激怒了,他跑出屋外,外面是黑黢黢的天,一汪黑黢黢的池塘默然杵在眼前。南方的冬天,习惯性地会往自家池塘里蓄水,以备来年开春时浇灌。

  毛泽东冲出家门跑了几步,忽然想起自己的目的不是要离家出走,而是要发泄情绪,更是要向父亲表达“宁死不屈”的勇气和态度。

  于是,就在池塘的一个豁口处停下脚步,做出要往下跳的样子。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在毛泽东的威胁下,他和父亲勉强达成了和解,他父亲承诺不打他,而他则要向父亲赔罪。

  按照旧时代的传统,儿子向父亲道歉是一定要跪下磕头的,但少年毛泽东倔强地坚持只跪一条腿。

  关于为何只跪一条腿,多数资料里都没有作说明。

  我比较好奇,就到处找了找,最后在一本介绍其弟弟毛泽民的书里找到了一个不算理由的理由。

  作为家里的长子,带头大哥带头反抗老爹权威,弟弟毛泽民肯定也是有会于心,有样学样。

  于是,在有一次也惹怒了父亲需要磕头道歉的时候,毛泽民也只跪了一条腿,他解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的两条腿,一条是父亲给的,一条是母亲给的,父亲让他跪,他只能跪一条腿,而母亲给的那条腿,不能跪。

  如此具有诡辩艺术的话,如果真要有传承,一定只能来源于毛泽东。

  但是,据毛泽东的少年好友萧三叙述,毛泽东那天实际是跪了两次,一次是当着吃饭的众位亲友跪的,还有一次是客人走了之后,叫他到父亲面前单独跪的。

  这样算下来,当天的毛泽东也算是两条腿都跪了。

  当然,这件事里还有一个疑案,那就是少年毛泽东的水性相当好,很小的时候就会游泳了,为什么会拿跳池塘来威胁父亲,而父亲就屈服了呢?

  在多数史料和几乎各版本的传记里,甚至《教员年谱》里,都忽略了这个问题。

  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某一本官方正史里用两个字点出了答案:

  所以,历史里的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里面往往就藏着真相和逻辑。

  这起“父子之战”给毛泽东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甚至于30多年后,已是党和八路军领袖的他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讲述自己生平时,第一个完整的故事,就是这件事。

  他甚至对斯诺强调说:“我特别地记得”。

  而我之所以选择用这个故事作为整个毛泽东经历的开端,也是因为如此。

  这是他人生记忆里最重要的一个锚点,是其少年时代永不可磨灭的伤痛。

  少年毛泽东从这件事里,得到了一个受用终生的道理:如果公开反抗来保卫自己的权力,他的父亲就客气一点,当自己怯懦屈服时,父亲则打骂得更厉害。

  他后来把这个道理,精准概括成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02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一人承受东西两大阵营压力,以及美苏两个超级核大国的核威胁,依然坚持不卑不亢、不退不让,决不妥协让步。

  要是寻其源头,估计可以追溯到这一时刻。

  当然,这也不是毛泽东第一次用如此激烈的手段去进行反抗。

  10岁那年,他因为无法忍受私塾里的严苛氛围,于是选择逃学,跑出去后因为害怕挨打不敢回家,于是就向想象中的城里的方向走,结果一直在山里兜圈子。

  三天后家里人才找到他,都吓坏了,而毛泽东则发现,从那以后,他的脾气暴躁的父亲居然开始体谅他,而私塾老师也温和了一些。

  多年以后,他把这次逃学经历称为一次“成功的罢工”。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1. 毛泽东的父亲在他少时确实经常动手打他,所以少年毛泽东很怕挨打;2. 面对压迫,他很早就学会了反抗,而不是妥协。

  并由此可以解释,本章开头的跳池塘事件,绝不会是偶然事件,而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一次必然爆发。

  通过这个事件,以及对事件背后一系列相关因果联系的梳理,还教会了我们从历史的偶然中读出必然的方法。

  关于毛泽东和父亲斗争的经历,无论是他个人的自述还是早期的各种资料中,都有很多的记录。

  可以说,对于父亲的反抗,整个贯穿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在他和斯诺的谈话中,用政治化的语言,将自己的父亲描述为执政党,而把自己、母亲、弟弟,家里请的工人称为反对党。

  两党相互斗争,各有策略,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坚持反抗的决心。

  我有一次,曾经把毛泽东和他父亲的这种斗争故事,讲给一个学西方哲学的同学听。

  这个同学听了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一个典型具有西方“弑父情结”的案例。

  西方文化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弑父情结”,比如古希腊神话里,宙斯通过推翻其父亲天神克罗诺斯的统治,建立起了新的奥林匹斯神谱。

  比如,《俄狄浦斯王》里,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

  等等。

  按照我同学的说法,在西方文化里,一个男孩只有完成了精神上的弑父(也就是走出了父亲的控制和影响),才能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用这种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问题,逻辑上说得通,但实践上完全驴唇不对马嘴。

  一方面,弑父这个东西并不是西方文化里才有的东西,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这样的故事,中国历史上那些因为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的历史多了去了。

  难道都是因为有这个情结?你让杨广、李世民情何以堪?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还有更多终身侍奉父母,非常孝顺的典型,难不成他们都不是男人啊?

  这是什么个狗屁理论。

  这种文化上的崇洋媚外心理,万万要不得。

  03

  其实,还有一种符合中国实际又简单的解释,那就是反抗父权。

  父父子子,其实就是是君君臣臣这一封建纲常在民间的投影。

  请记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下一句是:

  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旧时代,父亲的权威不容挑战。这是旧时代根深蒂固的伦理法则,所以毛泽东的母亲才极力反对他直接和父亲对抗,说这不符合中国的道理。

  这样的思想渗透之深,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不少家长秉信着这种理念。

  在我们这个时代,豆瓣上曾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里面的内容都触目惊心,深刻反映出这样的矛盾,一直到现在都未能根除。

  毛泽东则在对斯诺的谈话中说“我渐渐地开始仇恨他了”。

  “仇恨他”,这是一个很重的词,重到有一段时间,我们为尊者讳,在公开出版的相关书籍里,把这句话都隐掉了。

  这也说明了,少年毛泽东对于父亲强加权威,发自内心的反感和反抗。这样的仇恨,一直到他外出求学,才开始缓和。

  列宁说过,革命推翻旧的权威,产生了新的权威。

  此时的毛泽东,虽然离革命这条路还很远,但已经在走上了打倒权威的路。

  虽然,少年毛泽东和他父亲的矛盾,都可以用反抗权威来解释。

  但我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毛泽东并不只是单纯的反抗权威,而是对所反抗权威的极度不认可。

  权威本身并不是问题,恩格斯还有专门的《论权威》一文,来论述权威的重要性。

  问题在于,这个权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立场和谁的利益?

  从本质上讲,毛泽东的父亲所代表的,是封建时代里,一个农村富裕农民阶级,是小农经济时代下,只精于自己的利益格局。

  所以,毛泽东的父亲不管是种田还是经商,其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断增加自己的收益,甚至于不管是否损伤了其他人的利益。

  而少年毛泽东则从一开始,就对这种利益格局嗤之以鼻,更对其父亲吝啬、精明、自私、暴戾的性格难以接受。

  如果权威的思想、行为甚至品格都无法被认可,那么被反抗就是必然的结果。

  这一点上,毛泽东和他的父亲有着不可逾越的认知差异。

  而且互相都不打算理解和迁就对方。

  这才是他们之间,经年累月爆发斗争的根本所在。

  这就像是我们现在情侣分手,所有性格不合的背后,其实都是三观不合一样。

  所以,看似很正常的一次宴请亲友,看似很合理地让少年毛泽东去招待客人,也会被毛泽东所拒绝的原因。

  他对父亲每一个“自以为是”的安排,打心底里都反感透顶了。

  而对毛泽东的父亲来说,通过这件事情,他却产生了一个更深刻、更实际的领悟:

  他的儿子已经长大了,很难屈服于他的管理,

  是时候需要一个女人来管他了。

  传统的文化认为,一个女人能加速男性的成熟。

  按照父亲的盘算,给他娶一个大一点的媳妇儿,既可以管束一下他,帮助他成熟,也可以为家里增加一个劳动力,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04

  于是在次年,毛泽东十四岁的时候,家里给他娶了一个女人,姓罗,大他4岁。

  说明下,在当时的农村,媳妇儿比自己大是个流行做法,毛泽东的母亲就比其父亲大了3岁。

  但是这个媳妇儿娶进家门后,并没有对少年毛泽东起到想象中的效果,毛泽东坚决反对这又一桩“自以为是”的安排,更何况还是包办婚姻。

  十多年后,毛泽东在报纸上一连写了十几篇评论,借评论长沙女青年赵五贞因包办婚姻自杀身亡一事,把包办婚姻骂的体无完肤,更是对封建制度下,妇女地位的低下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讽刺。

  说实话,如今“妇女能顶半边天”,享有了更多平等权力的机会,从源头上,都要感谢少年毛泽东打心眼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毛泽东没有和罗氏一起生活过,也没有同过床。

  三年后,罗氏就因为痢疾死在了大年初一的早上。

  毛泽东的父亲能做的,就是让罗氏进了族谱,排在毛泽东之后,身份为“元配”。

  她的后面还有两栏。

  一栏是继配杨氏,就是杨开慧了。

  一栏是继娶贺氏,就是贺子珍了。

  至于为什么没有江氏或者李氏,就留待好事者去考证了。

  写到这里,估计大家明白了。

  我们的这一系列文章,之所以要从1906年写起,是因为对毛泽东而言,这是他早年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年份。

  是他心理上的一次“成人礼”。

  他之后的选择,他之前的经历,都可以从这一年开始,找到线头。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少年毛泽东在1906年这一年失学了,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专职农活生涯。

  然而,无论是干农活,还是之后新娶的媳妇儿,毛泽东统统没有兴趣。

  他这时候满脑子里只有四个大字:

  我要读书!

  但在详细叙述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之前,我们需要把时间稍微往前提一提,去看一看他的家学渊源。

  因为,我从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毛泽东的祖传血脉里,其实没有读书的基因,反而有一个对他今后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传统。

  具体是什么呢?

  (预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下一期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12:35 , Processed in 0.1564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