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环球科学:全国停电!西班牙、葡萄牙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能源 ·

  伊比利亚半岛遭遇近年最严重大规模停电,原因尚未查明,已有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据Ars Technica报道,当地时间约12:30,欧洲伊比利亚半岛遭遇大规模停电事故,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公国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法国西南部部分地区遭遇大规模停电。在西班牙马德里等主要城市,停电导致交通信号灯失灵、火车停运、机场停飞,企业和学校均已关闭。有赖于基站和网络运营中心配备的备用电源,市民仍能利用蜂窝网络通信。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据澎湃新闻报道,截至目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大约一半地区已恢复电力供应,但全国恢复供电所需时间可能比预期更长,需要数日。西班牙电网运营商Red Electrica表示,此次停电是电力系统振荡导致的,已经排除了恶意攻击的可能性,目前具体原因仍在排查。(Ars Technica, CNN, 澎湃新闻)

  · 核聚变 ·

  新核聚变装置能以一半的成本将聚变功率提升近百倍

  尽管核聚变被认为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但目前的核聚变反应堆(如托卡马克)存在效率低下和运行成本高昂的问题,导致商业化应用仍需数年时间。而且,要进行聚变反应首先需要产生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非常热,目前传统技术主要利用强磁场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但需要耗费大量电力。此外有一种名为“场反向位形”(Field-Reversed Configuration, FRC)的磁约束技术,它的优势在于,通过等离子体自身产生的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而不依赖外部磁场。但此前构建场反向位形的尝试都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最近,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中,美国私营聚变能源公司TAE Technologies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通过中性束注入,改进了场反向位形技术,从而在中央约束容器(CV)中成功产生高密度的高温等离子体,并显著提高了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和约束效率。他们由此开发出一种新型核聚变装置“Norm”,该装置有望将聚变功率提升至传统装置的100倍,还能将运行成本削减一半。这项研究表明,中性束注入方法可能在未来的聚变能源系统中提供技术和经济优势,因为它简化了FRC的启动过程,并减少了对复杂技术的需求。这一突破性的发现有望推动FRC技术的发展,并为实现无中子核聚变提供新的途径。(Bob Yirka , Phys.org)

  · 气候变化 ·

  2024年大气二氧化碳出现难以解释的飙升,科学家表示担忧

  据Inside Climate News报道,今年4月初,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全球监测实验室发布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更新数据,显示去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增幅达到了3.75ppm。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增幅通常在1~2ppm之间。这让2024年的全年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逼近430ppm,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40%,足以使地球升温1.5摄氏度。

  在出现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份,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往往会更高,如1998年和2016年的年增幅约为3ppm。但即使考虑了气候事件的影响,2024年的年增幅依然高得异常。研究者表示,考虑到全球碳排放量和海洋碳汇的年际变化不大, 这可能意味着陆地碳汇正在减弱,例如森林和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的碳量。(Inside Climate News)

  · 神经科学 ·

  40赫兹光声刺激可改善唐氏综合征小鼠认知功能

  唐氏综合征是一种由21号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发育障碍,患者常具有认知缺陷,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过去的研究发现用40赫兹(Hz)的光、声刺激大脑,即GENUS疗法,或能帮助改善阿兹海默病等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尚无证据证明这对唐氏综合征患者也有效。不过,近日一项发表于PLOS One的研究在唐氏综合征模型小鼠(Ts65Dn)身上进行实验,为GENUS疗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研究者用40赫兹的光、声刺激唐氏综合征模型小鼠,每天1小时、持续3周,发现这可以改善小鼠的短期记忆,包括区分新旧物体和空间导航的能力,且使海马区神经活动增加。单细胞RNA测序分析发现,接受这种刺激的小鼠突触相关基因表达增强,齿状回区突触明显增加。研究者还在这些小鼠中观察到TCF4基因表达上调,TCF4是新神经元生成所需的关键基因转录调控因子。这项研究为开发针对唐氏综合征等神经发育障碍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PICOWER INSTITUTE AT MIT)

  · 公共卫生 ·

  气候变化或加重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全球负担

  《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一项研究指出,当前的气候变化路径以及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能会导致到2050年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的全球负担加重。研究者预计到2050年,全球AMR可能会增加最多2.4%,并呼吁在单纯减少抗生素使用之外,立即采取行动应对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从而缓解全球AMR负担。

  研究者分析了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的6个关键细菌病原体的3200万分离株的4502份记录,这些记录收集自1999-2022年的101个国家。他们利用预测模型分析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以及政策会如何影响全球AMR趋势。他们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最坏的气候变化适应情景下,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升高4~5摄氏度(SSP5~8.5),与低排放情景(SSP1~2.6)相比,AMR到2050年可能会增加2.4%。这一增幅在高收入国家为0.9%,在中低收入国家为4.1%,在低收入国家为3.3%。他们还发现,可持续发展行动,如降低自费医疗开支、扩大免疫接种规模、增加健康投入以及保证全民获得水、清洁和卫生服务,或可使AMR的未来流行率比基线水平降低5.1%。这一效果有望超过减少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影响,该措施预计可将AMR流行率降低2.1%。不过,由于使用的生态学模拟方法以及AMR监测数据集质量的限制,研究无法得出因果关系。此外,因无法获得数据,主要模型没有考虑会导致AMR的特定因素,如教育、粮食生产中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以及动物养殖实践。(Nature)

  撰写:马一瑗、王怡博、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1:59 , Processed in 0.0781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