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4|回复: 0

徐吉军:统计数据告诉你,哪类特征的人间谍风险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几年,国家安全部分不断向公众普及国家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公众安全防谍意识,取得了显著效果。在高科技时代,如何加强涉密信息管理,完善信息管控措施,加强涉密人员信息进出境监控,是防谍反谍的关键。

  在国家安全机关公布的系列案件中,有一个典型案例是定向应聘的海归留学生。郝某,受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指挥,长期潜伏在我核心要害部位,因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郝某作为海归留学生沦为间谍,当然可恨。

  有些人利用郝某案件试图全盘否定海归留学生,对涉外人群贴上间谍嫌疑的标签,完全是失智言行。

  要知道,在同期公布的系列间谍案中,海归留学生只是其中一类,其他还有普通群众、军工集团研究单位人员、农业研究所研究员、部门公职人员、某国家部委工作人员等不同类型。

  如果按照“爱国明珠”的海归间谍论的说法,那是不是对上述人员的身份也要贴上间谍嫌疑的标签?

  如此以来,整个社会全部进入互相怀疑的境地,恶意举报、恶意攻击,最终必然人人自危。

  一个客观问题是,反间谍是专业行为而不是社会运动,这个问题必须界定清楚。

  通过总结归纳2023年以来公开的间谍案件,并没有哪个特定群体的间谍嫌疑更高,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多起主动投靠境外间谍机构的几个案例!

  一、天之骄子的沦落!

  2025年4月15日,国家安全部披露一起重大间谍案。某国家部委工作人员张某,主动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发送投靠邮件,疯狂出卖我重要领域国家秘密,被及时控制。

  张某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后,先后就职于知名高校,市直单位,直至国家部委。走上涉密岗位后,张某将窃取和出卖国家秘密作为报复同事、单位乃至国家和社会的手段。她通过技术手段隐匿身份,主动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发送投靠邮件,在对方指使下疯狂出卖我重要领域国家秘密。她利用单位管理漏洞,长期从单位办公系统违规下载文件,还擅自携带手机进入涉密场所拍摄涉密文件,趁办公室无人之际窃取拷贝同事计算机内的电子文件,并多次潜入内部会议室投放录音笔,对会议内容进行秘密录音。

  至案发时,张某累计窃取的内部文件资料近30万份。在携带窃密的海量内部文件叛逃之际,张某落网。

  按照“爱国明珠”们设定的防谍措施,张某的履历并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否则也不会走上涉密岗位。

  二、一个保洁员也窃密?

  2025年3月28日消息,某重要涉密单位长期将办公楼物业管理外包给某物业服务公司运营,并未对该公司开展必要的保密监管。物业保洁人员段某为满足个人私欲主动联系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借从事保洁服务之机,通过盗取、偷拍等方式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1项机密级、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及其他6项情报,造成重大失泄密。

  按照常理推测,保洁员段某应该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当然也不一定,毕竟现在硕士生应聘清洁工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按照“爱国明珠”们的防谍理论,以后物业服务也不能外包,必须单位内部直接管理。然而,单位内部也有间谍。这内也有谍,外也有谍,看来看去似乎只有自己没有间谍嫌疑。

  这就是所谓的防谍社会化的潜在影响。

  三、无心为恶酿恶果!

  小李是某邮件系统厂家运维人员,具备远程管理账号和系统管理员账号权限,负责为客户的邮件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小李经常在个人电脑上记录甲方客户的账号密码和系统管理员账号密码。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开源情报信息锁定了小李运维人员身份,并对小李的电脑进行了网络攻击,窃取了其电脑中的客户账号密码信息,进而通过网络跳板,对上千家重点要害部门邮件系统实施窃密,获取了大量重点要害部门内部邮件数据,造成了严重的现实危害。

  显然,这位运维人员,似乎也和海归扯不上关系!

  四、主动当间谍为哪般?

  2025年2月7日公布了一起重大间谍案件。该案件是国家重要的涉密单位内部人员主动投靠国外间谍机构。

  案发前韩某在某重要涉密单位工作,沉迷于追求纸醉金迷、奢靡享乐的生活方式,动了出卖机密,换取奢靡生活的念头。

  韩某多次通过拷贝,拍照等方案窃取了一批重要文件资料。窃取到机密资料之后,韩某就主动与外部间谍人员接触,以换取金钱回报。

  作为涉密单位人员,竟然主动投靠境外势力,令人匪夷所思。涉及到的数据资料如此巨大,令人心惊。

  2024年,钟某、戚某、宋某等人因主动投靠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并试图泄露国家秘密,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抓获。

  钟某因经济压力,主动登录某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官网投靠,谎称自己是涉密单位领导,希望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合作,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了其原先参与的某涉密项目情况。

  戚某系某涉密单位工作人员。在职期间,戚某利用参与单位涉密项目之机,通过拷贝、拍摄等方式私自留存了大量涉密资料。此后,戚某因个人理财失误造成巨额亏损,萌生出卖情报换取金钱的想法。戚某登录某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官网投靠,甚至将单位涉密资料原件带回家中拍摄传递。

  无业人员宋某经济困难,萌生出投敌换钱的想法。专门通过网络搜索下载了某科研单位公开信息,并将其分类整理,准备在投靠成功后使用。随后,宋某登录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官网投靠,谎称自己是科研工作者,手中有重要科研技术资料,希望与其合作。

  某部门公职人员聂某某喜欢炒股,盲目使用股票杠杆,导致巨额亏损。作为一流名校毕业生,在单位选拔处长时落选,心生怨气。为缓解经济压力、满足个人贪欲,聂某某伺机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公开邮箱取得联系,直接发送涉密文件当作投名状,很快便赢得了境外间谍的信任,双方建立起联系。

  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指使下,聂某某利用工作便利,通过私自复印、在档案室偷拍偷录等手段,大肆窃取工作秘密。

  在短短4个月内,聂某某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出卖文件30多份,其中包含绝密级文件1份、机密级文件25份、秘密级文件2份。

  2023年6月,某高校大学生贺某,为牟取经济利益、填补亏空,借助某境外社交软件,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建立联系,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蛊惑和指挥下,多次非法赴我军事禁区附近拍照,并向有关人员套取涉密信息,前后共收到间谍经费数万元。随后自编自导了主动投案的戏码,妄图逃脱法律制裁。

  以上都是在不同身份的人员,在各个岗位因为不同的理由主动投靠境外间谍机构的悲剧案例。

  令人感到好笑的是,这些人似乎没有一个是海外留学人员。

  怎么办呢?

  按照“爱国明珠”们的防谍理论,无论是无业人员还是在校大学生或者是竞聘失败人员都有可能成为间谍,那是不是也要对这些人大加防范贴标签呢?

  五、出国培训比海归风险更大!

  李某,某省省直机关原副局长。李某被单位公派赴境外参加短期培训,其间,禁不住境外间谍情报机构代理人刘某的美色诱惑,被境外间谍人员拍照并以此相威胁,履行了参加间谍情报机构的手续。

  回国后,李某利用职务之便将多份工作中接触的涉密文件私自拷贝转交境外间谍情报机构,严重损害我国家安全和利益。

  赵某某,曾是我国航天领域科研人员,在赴国外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逐步拉拢策反,出卖科研进展情况,严重危害我国家安全。

  赵某某回国后,通过当面交谈及专用网站传递等方式向提供了大量涉密资料,并以现金形式收受间谍经费。

  某驻外联络办领导干部蔡某,结识了境外间谍人员,经常接受邀请出入高档场所吃喝玩乐,没有丝毫防范意识。在逐步被魏某控制后,蔡某丧失理想信念,出卖了大量国家秘密。

  尽管境外间谍机构试图针对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展开间谍行动,但因为涉及人口多,绝大部分人没有充当间谍的价值,所以并不存在所谓的人人都有间谍嫌疑的逻辑。反而一些敏感岗位的领导,更容易被敌人盯上,哪怕不出国,也有可能被蓄意接近拉下水。

  这才是防谍反谍的真实状况。

  六、统计数据揭示真相!

  根据微信公众号作者行者薛博士所做的统计,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2013-2023年间谍案例中,海归间谍案占比6.67%,本土间谍案占比93.33%。

  通过数据推算,海归人员成为间谍的风险系数(206%)比本土人员(96%)高2倍。

  考虑到本土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将人群进行限定学历(本科及以上),两者风险趋近,本土本科学历人群的间谍风险系数反而高于海归。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3-2023):

  累计出国留学人员:656.06万人

  累计回国人数:457.12万人

  海归人员总量占比:3.23%(以全国14亿人口计)

  风险系数计算:

  海归间谍风险系数= (海归涉案比例/海归人口比例) ×100

  = (6.67%/ 3.23%) ×100 ≈ 206%

  (注:该系数反映海归涉案概率是人口基准值的2.06倍)

  本土间谍风险系数= (本土人员涉案比例/本土人口比例) ×100

  = (93.33% /(1-3.23%) × 100 ≈ 96%

  计算结果表明,海归群体涉间谍案的风险约为本土人员的两倍,本土人员也不能排除从事间谍的风险。

  海归群体涉间谍案的风险高于本土人员及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海归人员学历均值较高有关。

  如果将本土人员限定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本土人员与海归人员的间谍风险系数进一步趋同。

  按照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2.18亿?(含专科、本科、研究生)占总人口的15.47%。

  假设本土涉间谍案人员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以2023年本土大学生近似按照2.18亿计算:

  本土大学生间谍风险系数= (本土人员大学生涉案比例/本土人口比例) ×100

  = (93.33% / 15.47%)×100 ≈603%

  (注:该系数反映本土大学生涉案概率是人口基准值的6.03倍)

  计算证明:本土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间谍风险系数可能是海归人员的三倍(6.03/2.06)。

  通过数据推算,海归人员成为间谍的风险系数(206%)比本土人员(96%)高2倍。

  但是,如果考虑到本土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将人群进行限定学历(本科及以上),两者风险趋近,本土本科学历人群的间谍风险系数反而高于海归。

  海归群体涉间谍案的风险高于本土人员及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海归人员学历均值较高有关。

  如果将本土人员限定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计算结果表明,本土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间谍风险系数可能是海归人员的三倍。

  显然,是否留学海外并不构成成为间谍的规律性条件,学历、工作岗位、掌控的资源这些因素才是境外间谍机构发展卧底的核心条件。

  今天的文章,无论是公布的现实案例还是统计数据,都已经对高风险间谍人员给出了答案。

  “爱国明珠”信口开河,对国家人才战略造成的负面影响将长期存在,而对防谍反谍事业毫无帮助,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掩护了真正的高风险目标!

  真正的爱国者,应该善于思考,明辨是非,才能避免将正义事业搞成闹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1:47 , Processed in 0.1406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