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0|回复: 0

北风:完不成禁毒指标,禁毒队长被迫成为毒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阅读本文之前,请注意,我的标题是疑问句,并非确定的结论。

  因为我今天读了南方系报道的一个沈阳贩毒相关案件,这篇报道想要传递的信息是肯定句式:禁毒队长因为完不成上级考核指标,被迫成为毒贩。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先画标靶再射人,即便是南方系报道的案件,我们也应梳理清楚事件真相,还原谁是最大恶人。

  我关注到这个案件,起源还是微博热搜。不过热搜话题,是懂得如何抓人眼球的。

  今天的热搜标题是【缉毒警察让毒贩当线人,被控走私毒品】。

  只看这个标题,是很容易引发普通读者的同理心,以及共情的。

  同时,这样的事是现实中大家几乎遇不到,但是禁毒影视剧中却经常出现的传奇剧情,也极大地引发读者好奇。

  无论是港剧黄金时代,还是在内地经典刑侦题材影视剧中,“利用卧底破获贩毒集团”都是最经久不衰的主题。

  同时,越是经典剧集,越是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都不是“高大全”的角色,都有一些游走灰色边缘的行为,以及正邪切换的内心挣扎。

  就以【警察利用毒贩为线人,最终自己却越界违法】的情节,内地和港岛都不少。

  比如内地很经典,堪称戏骨云集的卧底禁毒剧《卧底归来》中,林雨申饰演的卧底警察宝玉,以及他得警方联络人,刘奕君饰演的副局长连忠。

  两人整部剧几乎都在“违法的界限里疯狂试探”,就连整个禁毒行动的总指挥,张嘉译饰演的房局长。

  他在启用宝玉的过程中,为了最终破获贩毒集团,也有违反组织纪律和流程的行为。

  这些经过公安部金盾中心审核通过的禁毒剧能够播出,老百姓也能共情剧中人物的抉择。

  就证明警察体系内部,以及普通老百姓心里,对【为了破获贩毒集团,而违反程序和纪律】,是有相当容忍度的。

  如果说国内卧底剧的正邪界线还相对分明的话,港剧禁毒题材中,【警察与他的毒贩线人】往往有比警队同事更加深厚的情谊和信任。

  港剧比较知名的禁毒警匪剧,《学警狙击》和《潜行狙击》中,都有【警察利用毒贩为线人破案,然后自身违法越界】的剧情。

  在《学警雄心》中,吴卓羲饰演的主角钟立文,一心破贩毒大案,急功近利的他发展苗侨伟饰演的毒贩江世孝作为线人。

  结果毒贩江世孝不仅利用钟立文打击对手,在贩毒集团内部上位,还有一次让钟立文做司机,不知情情况下,成为协助他运毒的工具人。

  《学警雄心》中,警察和毒贩线人的合作与翻脸,还都是支线剧情。

  在后续尺度更大的《潜行狙击》中,警方与“变节卧底”或者“失控线人”之间的对决,取代警方与贩毒团伙的对决,成为剧情主线。

  警察梁笑棠,先是利用贩毒集团的边缘小弟,黄宗泽饰演的瘸腿跛co,联手灭掉了警方在贩毒集团中的【变节卧底】,几乎就要上位成贩毒集团首脑的辣姜哥。

  但灭掉辣姜之后,黄宗泽的跛co这一角色,堪称新世纪的跛豪。警方不仅对他完全失控。他在剧情后期,甚至联系国际上的【共济会】,在港岛打造网络贩毒集团。

  《潜行狙击》这部剧立项时,主线原本围绕谢天华饰演的经典卧底laughing哥,结果却被许多人称为【底层毒贩利用警方崛起的励志剧】,就是因为黄宗泽的跛co,塑造的国与深入人心。

  今天的文章前半段,我列举了一部内地卧底剧,和两部港剧,不是主题偏题了,而是告诉大家,如果是【警察发展毒贩线人,最终被控贩毒】,大家脑海中会自动脑补的,就是上面三种剧情。

  但是根据南方系的报道,这个沈阳市一个区禁毒支队【主持工作的副队长】(实际上一把手)的案件,却完全不同。

  报道特意还原了几个细节。

  第一,这名队长让下属两名辅警,戴着手套,全程录像的去快递柜取【毒品快递】,却被另一批禁毒警察现场抓捕。

  第二,这位资深禁毒队长,供述他是前两年到浙江协助破获跨地域贩毒案件中,抓捕了沈阳的一名毒贩,并在后期将他发展为向境外【购买毒品】的线人。

  第三,这位禁毒队长,曾经以官方身份,到浙江同行那里【学习先进经验】,利用毒贩为线人,更加灵活的破获贩毒网络。

  第四,截至被另一批禁毒警察抓获,这名队长和下属,前期快递收到的毒品,全程都有录像,全部被控制,并没有流通到社会。

  第五,现有证据,以及这名队长的供述,他们先后收到这几批毒品,但是他没有向毒贩支付一分钱,所以【不应该】被认定为购买毒品。

  第六,另一批禁毒警察,是再次破获贩毒网络,抓捕这名毒贩之后,又进一步牵出了【禁毒队长参与快递运毒】的案子。

  如果这个案件只有以上六点细节,那么所有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应该就在于【利用毒贩破案,对线人身份,办案流程,犯罪过程介入的深度】到底如何把握尺寸的争议。

  不过在南方系的报道中,刻意强调了两处采访细节,但是并没有成为案件主要认可证据。

  第一,南方系采访了这名队长的妻子,她说她丈夫多次透露,他分管的区因为社会面破获的贩毒案件与破获毒品的数量全市倒数第一,她丈夫压力巨大,多次挨批评。

  第二,南方系截取了这名队长工作记事本的多次记录。

  在利用毒贩从境外快递毒品之前的半年内,这名队长因为辖区内毒品数量和案件数量,全市倒第一,多次被“XX局”批评,XX局开专题会,布置年底冲刺任务等等。

  即便以南方系的尺度,报道也在这里突然“生硬的转弯”,最终收尾部分,又回到:警察利用毒贩破获贩毒案件,使用线人的程序和犯罪介入尺度的争议上。

  虽然南方系没有明说,但是在对案件的报道中,突兀的插入“妻子对丈夫完成不了指标的焦虑”,以及队长记事本“多次指标倒第一,被批评,被专题会加码,被年底冲刺任务加担子。”

  即使报道没有明说,评论区的绝大多数读者,也并没有讨论【警察与毒贩线人】的尺度问题,而是都在批判【不人道的指标任务,将队长逼成了毒贩。】

  尽管这名队长,以接受快递毒品,全程录像,全程控制,没有流入社会造成危害作为辩护理由。

  但这个案件的几个细节,依旧无法对【为了破获贩毒案件邮寄毒品】自圆其说。

  比如这名队长居然直接以公安分局的地址,作为毒品收件地址,以下属的手机号,作为毒品接受电话。

  这两个细节,都和我们以往看的“极度隐藏,极度缜密”的卧底破获贩毒集团的案子完全不同。

  另外按照这名队长供述的流程,毒贩帮他联系境外贩毒上家后,让对方将毒品寄到公安分局,他全程录像和入库。

  那他到底破获这个范读网络的哪个环节?除了他手中多了一些“毒品收缴”之外,难道凭这么漏洞百出的网购渠道,还能抓捕他的境外上家?

  唯一相对合理的解释,也是南方系报道没有直说的,就是这名队长:利用毒贩从境外直接网购毒品,然后直接寄到公安分局证据入库,就算是“毒品收缴”的指标了。

  所以这个案件真正的争议,应该是这名队长,或许不像其他危害社会的贩毒集团那样为了牟利,贩卖毒品。

  他为了完成自己的【指标】,利用毒贩的‘海外网购通道’,在不危害社会,不流向社会的背景下,确实【完成了毒品的运输】。

  因此只从【运输毒品】的角度,南方系可能很难将他洗白。他确实没有危害社会,毒害群众、以及获取暴利这三大罪恶动机。

  但是大的层面,我们肯定也要打掉这种【海外购买毒品,无缝衔接完成指标】的行为,如果这次不入罪,以后全国各地的基层队长,会不会出现【效仿破案指标】的案例?

  只是在这名队长最终获罪之后,我认为有两个点还值得深究一下。

  第一是即便南方系也不会提的,这名队长到【浙江先进同行】那里学到利用毒贩国际贩毒网络来破案的【先进经验】,包不包括类似套路?

  第二是南方系暗戳戳指向的,但我们也值得内查的部分,就是是否存在过度的指标和一些任务,过度加码之下,逼着基层【动歪心思】,不得不踩线?

  这篇文章里的案件细节,全部来自【南方系的报道】,我也在此基础上,有了一些思考,以及产生了一些探讨的冲动。

  尺度略大,但我认为不洗白,不矫情,直面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2:06 , Processed in 0.1563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