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5|回复: 0

环球科学:全球变暖令“气温骤变”现象日益严重;古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气候 ·

  全球变暖令“气温骤变”现象日益严重

  气温骤变是指气温从极热到极冷(或反过来)的突然变化。由于没时间适应急速气温变化,任何一种骤变都可能放大独立的极端高温或低温事件对社会和自然系统造成的负面后果。根据《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全球各地由极热变极冷的气温骤变现象日益频繁。

  研究团队分析了1961年到2023年间全球气温骤变事件的数据。研究将观测数据与气候模型相结合,探讨了长期趋势以及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至21世纪末的未来变化。这项分析涵盖的全球60%以上的区域从1961年以来遭受的气温骤变在频率、强度和转变速度上都有所增加。在高排放场景下,在2071-2100年间预计气温骤变强度和持续时长会增加,两种极端事件之间的过渡时间将缩短。作者预计,在SSP 3.0–7.0场景下,全球暴露于温度骤变的人口增加超过100%,其中低收入国家预计将面临快速气温骤变暴露的最大增幅,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6倍。但在中低排放场景下,通过采取措施减少全球排放和相关变暖,全球暴露的增加幅度可以得到限制。作者认为,全球各地都需要加强对温度骤变的适应能力,而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尤需如此。

  · 生态 ·

  多种原因正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昆虫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此前有研究指出,全球昆虫数量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下降了75%。对此,不同的研究指出了不同的相关原因。在最新发表于Bi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针对昆虫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创建了一个由3000种可能联系组成的网络。

  研究团队分析了超过175篇论文,其中包括超过500种关于昆虫减少的不同驱动因素的假设。研究者旨在厘清各种可能因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农业会导致污染,进而导致昆虫数量下降。随后,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以观察哪些因素和假设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哪些因素常被视为根本原因。在研究了约3000种可能联系后,他们发现导致昆虫减少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业加剧,包括土地使用变化和杀虫剂等问题。但研究者指出,实际的驱动因素关系网要复杂得多,且还有许多重要因素被现有的科学文献忽视了,比如自然灾害等。(BINGHAMTON UNIVERSITY)

  · 行星探索 ·

  古代火星存在碳循环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好奇”号(Curiosity)已经在火星表面累计行驶了34千米。近日,在一篇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论文中,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好奇”号在火星发现了大规模碳酸盐矿物沉积,这是火星存在碳循环的关键证据,也为解决火星气候剧变之谜提供了新的线索。

  “好奇”号从火星盖尔陨石坑中的一座山上钻取了岩石样品,并在其中检测到了菱铁矿(FeCO?)。这种含铁碳酸盐的形成需要液态水与富二氧化碳大气相互作用,证实了早期火星确实具备温暖湿润的环境。本研究还发现了硫酸盐与碳酸盐的共生层——硫酸盐是水分蒸发后的残留物,而碳酸盐则记录了大气二氧化碳的固化过程。这让科学家重建出火星气候转折点: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逐渐转化为岩石,温室效应减弱,最终导致全球性干旱。菱铁矿沉积层厚度达数十米,暗示古代火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至少是现今的100倍。研究团队通过矿物结晶模拟发现,这些碳酸盐形成时的水温约15-25℃,与地球温带湖泊相当。更关键的是,碳沉积速率计算显示,火星可能通过这种机制封存了相当于地球大气总量1/3的二氧化碳,这为解释"大干旱"事件提供了量化依据。(ScienceDaily)

  · 天文学 ·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快速解体的行星,产生了彗星一样的尾巴

  BD+05 4868 Ab解体的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Jose-Luis Olivares, MIT

  研究人员通过凌星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发现了一颗140光年外的类地行星BD+05 4868 Ab,并发现这颗质量介于水星和月球之间的天体因距离恒星太近,正在解体。这颗行星距离恒星非常近,公转周期仅有30.5小时,同时以每秒3.6万吨的速度抛射物质,相当于每公转一圈就会散发出珠穆朗玛峰质量的物质,形成了长达900万千米的尘埃尾。相关论文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快报》(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传统行星形成理论认为,类地行星可通过引力维持自身结构。但BD+05 4868 Ab因其微小质量(仅为地球的5%)和极端公转轨道,表面温度高达1600℃,导致岩石矿物汽化逃逸。根据研究测算,该行星预计百万年内将完全解体。这是人类发现的第四颗瓦解行星,但其蒸发速度比前三者快10倍。该研究首次量化了"失控蒸发"机制:行星质量损失削弱自身引力,进一步加速物质逃逸,形成恶性循环。(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生物技术 ·

  新方法可以让组织扩张,科学家得以同时检测单细胞水平的数百个分子

  用新方法观察到的小脑结构。图片来源:Nature methods

  大多数显微成像方法一次只能观察细胞内的少数分子,且无法检测所有类型的生物分子。质谱成像法虽然可以检测到数百种分子,但分辨率还不够高,且无法进行单细胞水平的检测。在最新发表于《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的新研究中,研究者开发了一种组织扩张方法,可以让科学家使用质谱成像同时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数百个分子。

  该方法使用可膨胀的水凝胶材料将样本在各个方向上均匀扩展,直到可以用传统显微镜检测到亚细胞器结构等精细细节。结合质谱成像技术,研究团队观察到了小脑不同层中小分子的特定空间模式。他们发现,这些分子——包括脂质、肽、蛋白质、代谢物和糖——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均匀分布。此外,他们还发现小脑的每个特定层都有自己的脂质、代谢物和蛋白质特征。此外,研究小组还能检测肾脏、胰腺和肿瘤组织中的生物分子,证明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不同的组织类型。这种新方法相对容易掌握,研究小组希望它能被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采用。(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撰写/编辑:王昱、冬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2:05 , Processed in 0.0781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