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635|回复: 0

安民:是什么淘汰了美国的制造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1 16: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讲美国制造业的回归问题。

  昨天的文章贴出来后,有读者发来纸条,说喜欢听我们讲那些过去时代农村的生活。那今天我们就接着再讲讲。

  比如我前面写的刘美珍,还有她的小弟。他小弟比我大一岁,我们从小是玩伴。然后刘美珍比我三姐大一岁,她的三弟比我四姐大一岁,他大哥比我大姐大一岁,她的父亲比我父亲大一岁,小时候也是玩伴。

  我参加工作时,她父亲退休在家,帮家里种责任田。他种田的本事很大,特别会种棉花。

  在我们那里,像他这种情况叫做半边户。就是男人在外面工作,吃政府的饭,有工资有收入,女人在家种田,拿工分儿。半边户和其他农民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就是半边户家境要好得多。但当年的这些半边户,都没有脱离农村,也基本没有脱离劳动。所以伯父会种田并不奇怪。他棉花种得特别好,比别人家的棉花高多了,结的棉桃也厚得多。

  那个年月,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会种点棉花,至少要拿一块地出来种棉花。这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五六月份,棉花要打很多农药,到了夏天,棉花就长得很旺。摘棉花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都快要开学了。棉花摘回了家,还要晒干,要把棉絮上带着的死叶挑出来,然后把干棉花送去轧棉花,其实就是把棉籽给弄出来。弄出来的棉籽,还可以榨成油。棉油是可以吃的。那年月农村还有两种油,是不能吃的,一是桐油,还有一种是木梓榨的油,梓油不能吃,会吃死人的。

  棉花轧好了后,就要搓棉条,用根高粱杆就可以搓了。搓成棉条就可以纺线。过去的老八路,很多人都会纺线,因为要搞大生产运动。纺线是一桩非常漫长的工作,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经常写到半夜醒来,总是看到妈妈在油灯下纺线,这是真的。纺线一搞就要纺到隆冬,甚至初春。

  线纺完了,就要浆纱,然后准备上机织布。

  那就先说织布机。农村木匠很多,但会打织布机的木匠则不多。农村木制的织布机,跟工业织布机在原理上是一样的。所以,农村能打织布机的木匠,跟工业时代织布机生产厂家的功能是一样的。

  织布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在我的印象中,一匹布基本上要半个月甚至20来天。所以,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第一年种棉花,然后纺完线到第二年春天,再织成布,基本上到第二年初夏去了。然后再染色。染色这个环节过了,就可以叫裁缝来家里裁成衣服。基本上要一整年或更长的时间。

  英国当初以鸦片和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首先摧毁的就是中国农村的手工业,特别是城市里的纺织业,成衣业。农村还坚挺地存在着。而他们能够摧毁中国的手工业,关键在于成本。因为他们的效率高,咱们农村手工业没法比。

  我们在历史上学过飞梭,学过珍妮纺织机,学过蒸汽机。同时代的苏州纺织机同样使用水轮机,以水力来带动。

  工业革命时的技术发明,如珍妮纺纱机,可以同时纺16到18个纱锭。这个自然提高了效率。我们前面讲到过,家里纺线,基本上要从九十月份纺到初春甚至仲春,而且我们家,我母亲和几个姐姐都会纺线,那么多人做几个月才能纺完,原因就在于一个人只能纺一个纱锭。因此,能纺16到18个纱锭的纺纱机,自然效率就高了。

  此外,还有水力纺纱机,这个苏州当时也有。

  还有骡机,能同时转动300至400个纱锭,这个效率更高了。

  还有水力织布机,效率也是几十倍地提高。

  正因为技术的进步,因此,中国农村手工业最终就被干掉了。当然,1840年以后的几十年中,英国干掉中国农村手工业,并不完全靠效率和技术,还靠条约,靠倾销,靠军力。有各种综合因素,但效率和技术是基础。当初苏州纺织业很发达,英国是竞争得赢靠竞争,竞争不赢就靠别的,反正他们有军力在。

  上世纪80到90年代,我们那里又经历了这一进程。基本上到90年代中后期,农村一家一户的,就很少有人种棉花纺棉线了。我嫂子是1985年嫁到我家来的,我侄子侄女们,从小就没有穿过我们小时候穿的那种粗布衣服,因此手工纺织的重要一环就不存在了。但我妈每年仍然织布,也种点棉花,可是到我妈走了后,我们家的织布机,就永远挂在老屋的墙上,再也没有人使用过它了。而我们那里的农村,现在已经找不到棉花种子了。真的没有一家种棉花,甚至零零后的孩子,都不认识棉花了。

  我母亲很聪明,在我们眼中,她似乎什么女红都会。每到要牵棉纱上织布机的时候,就是一年中她最忙的时候,因为很多农村妇女都会找到她,要么请教,要么请她出山。我三姐从小也很聪明,但她就是不会牵棉纱上织布机,这个工作,她出嫁后的头几年,都是让我妈代劳,直到后来再也不织布了。

  讲这些,为什么讲这些呢?不是别的,就是要讲中美关税战。美国需要中国的制造业回流美国。讲真,很难。除非中国的工厂老板到美国去投资,否则就是回不去。为啥?因为现在的制造业,跟80年代、90年代的制造业已经大不一样了。

  80年代90年代中国的乡镇工厂,跟美国三四十年代的大厂差不多,下班时乌泱乌泱的打工人群。上班时,大家在一个大厂房里干活儿,甚至还能有讲话。我当年编过一个四川打工诗人的一组诗,讲的就是东莞工厂流水线上的生活,非常真实。

  但现在的工厂,跟八九十年代的工厂大不一样。为啥?我儿子7年前去珠海某电子厂工作,有朋友就问我,你舍得吗?我说有啥舍不得的。他说,你儿子是大学生,是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大学生去工厂,你怎么舍得?这就是理由。

  现在80后90后农村妇女,不愿意到城市做保姆甚至不做保洁工作。90后农村男人,不愿意做建筑工、掏下水道。这些工作招人不太容易。同样的道理,零零后不愿意到沿海工厂打螺丝,沿海工厂招人,已经很难招满了。

  这还是中国。美国呢,有多少人愿意一天三班倒去工厂打螺丝,收入只能是一般工人的收入。连台积电工程师的收入,都没有美国码头工人的收入高,前者的收入只及后者的1/2到1/3。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就知道有些东西,回不去了。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效率大不一样。工业革命时,西方正是靠水蒸汽、靠燃煤的动力,靠新技术发明的高效率,靠这些导致制造业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将我们的手工业打败。现在呢,中国靠高效的流水线,靠无人工厂,靠人工智能下的柔性生产,靠对市场的快速响应,靠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将西方从传统的工业里淘汰出局。是技术进步导致行业的大变局,进一步导致社会的大变化。如果西方不能适应这个,那他们只会被淘汰,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时代了。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3 04:41 , Processed in 0.1875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