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68|回复: 0

孙立平:关键所在:美国要干活,中国要消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9 09: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初,我提出大拆解的概念。并开始讨论一个问题,在大拆解发生后,不同国家,尤其是中国和美国各自面临的问题会是什么?

  美国面临的是供给问题,中国面临的是需求问题。

  这是我当时提出的一个基本判断(《大拆解后面临的什么:在西方是供给,在中国是需求》)。这种差异化的镜像,在今天关税大战的背景下,显得对比更加鲜明。本来,前几天把那篇文章重发了一遍,想了想,还是删了,根据新的情况重写一遍吧。

  美国的供给与中国的需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长时间处于一种金发女孩式的温馨之中:人们享受着物美价廉的商品,在大多数情况下,工资的增加超过物价的上升。实际上,在过去20年间,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美国核心商品价格是不升反降的。

  而所有这一切,与三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大量涌入的合法与非法移民所提供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2024 年美国仅非法移民的人数就在1100 万到1400 万之间。二是页岩革命压低的能源成本。三也是更重要的,中国制造的堆满美国超市货架的物美价廉的商品、

  但所有这一切,可能真的结束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直言,过去依赖中国廉价商品的“通缩红利”已经消失。

  自贸易摩擦升级以来,来自中国的日常消费品关税飙升,从廉价服装到电子配件,供应链断裂直接导致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零售商货架空置率上升12%。美国服装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本土制造业因供应链重构延迟,2024年秋冬装上市时间平均推迟27天,消费者被迫支付溢价抢购存货。

  而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几乎与美国完全相反。中美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镜像:形状相同,方向相反。

  与过去这些年美国制造业不断外移,制造业在人们的心目中不断失色相比,中国的制造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我们也确实执着于有形的物质财富的生产。从历史的角度说,这一点也不奇怪。我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有时朋友出国回来带的礼物就是打火机,我到现在还能记得一个朋友送我的打火机的样子。就是说,那时候,我们连个打火机都生产不出来。

  而现在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首先,在服装、钢铁、造船等这些传统领域,中国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次,在电信设备、核能、高速铁路、电动汽车等高附加值的领域中,中国已经处在第一梯队的位置;再次,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高科技领域,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

  根据高盛的报告,在制造业七大行业中,中国在五个产业中的产能已经超过全球的需求:其中,光伏组件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97%,锂电池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53%。我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在2018年,中国的中间产品生产价值首次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占据着全球中间产品生产的42%份额。

  所以美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产业空心化,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中国面临的问题则是,生产的能力越来越强,而产品的出路越来越是问题。

  美国要干活,中国要消费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两个国家都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我说的美国要干活,中国要消费。

  在美国,所谓干活,就是产业回流。不管现在贸易不均衡涉及多么复杂的原因,不管促进产业回流的一些做法是如何的不得体,美国产业的回流尤其是制造业的回流是一件必然也必须的事情。

  对于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困难,人们讲过很多的原因,如人工成本等。但我觉得,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关键的关键是产业链。

  产业链这个东西太重要了。前几天,和做企业的学生聊天,我说,最重要的就是产业链。举例来说,假如我想做一个打火机,即使你想象出一个很独特的样子,在产业链比较成熟的地方,很快就给你弄出来了,但要是在北京,如果你不到外地跑的话,可能一个星期也无法给攒出来。这就是产业链的重要性。

  但成熟完整的产业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解决目前的贸易不均衡,美国必须要重新生产东西。正如达里奥所说的,像美国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不生产东西是不行的。产业回流,不一定非得要形成相对于中国的竞争力。产业回流的可能性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而中国的问题则完全相反,中国需要的是消费。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17%,中国的GDP占世界的21%,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占世界的32%。从常理上说,一个什么都能生产,且能生产得很多的国家,总应该比一个很多东西都不能生产的国家过得好吧。进一步说,这不也正是经济的源源不断的活力之所在吗?

  所以,中国的问题是消费。当然,消费直接涉及的是分配,但分配不是简单的均贫富的问题,这涉及到经济结构,涉及到就业,涉及到工资,涉及到税收,涉及到保障。而在所有这些东西背后的,是理念。所以在前些天我说,要改变生产型社会的执念与模式,要淡化以挣钱为取向的重商主义思维,要把科技与产业升级放到适当的位置。

  其实事情也许并不复杂,关键是打通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活之间的通道。问题是,这需要深刻的变革,同时也需要时间。

  概括地说,美国若无法修复供应链,通胀可能演变为“滞胀”;中国若不能有效激活内需,通缩压力也会拖累增长。这场博弈的胜负,将取决于谁能更快实现结构性改革——美国需重建制造业竞争力,而中国需打通“生产-分配-消费”的内循环堵点。

  国际贸易的平衡要建立在国内经济结构均衡的基础上

  美国要干活,中国要消费,这两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我觉得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件事情。这两个问题如果解决了,世界上的事情解决了大半部分。

  如果站在国际经济秩序的角度说,现在回过头去看,过去几十年中那种过于强调分工与比较优势的全球化过程,可能确实走过头了。

  按照分工和比较优势的理论,每个国家擅长干什么、在哪方面有优势就干什么。你这儿劳动力便宜,他那儿能源原材料便宜,他那儿物流方便,交通便利,这些因素组合到一起,再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就会形成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种图景很美好,但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理想的模式似乎已经成为现实。但一定要知道,那只是特定条件下短时间的产物。

  现实给我们的教训是,建立在国内经济结构不均衡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秩序是脆弱的,不可能长期维持。可以设想,未来的国际贸易秩序也许只能建立在大国国内供需结构大体均衡的基础上。

  当然,以分工和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自由贸易,是最好的,但那需要条件,是未来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7:30 , Processed in 0.1094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