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9|回复: 0

环球科学:为了卷过对手,这类生物直接修改自己的基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1 19: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古生物学 ·

  中国台湾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

  “澎湖1号”的下颌骨 图片来源:《科学》论文

  丹尼索瓦人是尼安德特人和直立人的近亲,生活在大约40万年至3万年前。之前仅在西伯利亚和青藏高原的寒冷高海拔地区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据4月10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项新研究,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团队对一个发现于中国台湾,名为“澎湖1号”的下颌骨中的古代蛋白质进行分析后,证实这块下颌骨属于丹尼索瓦人。这表明丹尼索瓦人曾生活在潮湿的低地热带地区。

  继2008年在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穴发现了首批丹尼索瓦人的遗骸后,2019年,科学家又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白石崖岩溶洞穴中,发现了更多丹尼索瓦人化石。不过2022年研究人员宣布在老挝的洞穴Tam Ngu Hao Cave发现了一颗类似丹尼索瓦人的牙齿,这项发现暗示丹尼索瓦人的分布范围可能更广。“澎湖1号”由Kun-Yu Tsai 于2008年在台南市淘古董时发现。2015年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篇论文首次发表了关于“澎湖1号”下颌骨的描述,指出该化石的某些特征与丹尼索瓦人的解剖学结构相似。随后,研究人员在下颌骨上面钻了一个浅孔,从骨粉中收集了蛋白质,并分析了这些古代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其中的一个关键序列与此前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化石中的蛋白质特征相匹配,但与任何已知的尼安德特人或现代人类的蛋白质特征都不匹配。对“澎湖1号”臼齿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其牙釉蛋白是由Y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这一发现表明,这块下颌骨属于一名男性丹尼索瓦人。然而确定“澎湖1号”个体的生存年代颇具挑战。由于该化石是在古董市场发现,科学家没有沉积物线索。此外,使用放射性碳素和铀系法进行年代测定均失败。研究人员根据澎湖水道高于水面的古代海平面模型,粗略和推测出该下颌骨的主人生活的年代范围:从数万年到近20万年不等。(《科学》新闻)

  · 月球探测 ·

  中国将于2028年利用月球泥土在月球上3D打印砖块

  据新华社4月1日消息,“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月球正、背面样品全球首次同时展出,引发公众关注。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在月球探测方面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嫦娥七号预计在 2026 年前后发射,将对月球南极环境和水冰资源进行勘察探测;嫦娥八号预计在 2028 年前后发射,将开展月面科学试验和资源就地利用技术验证。

  据央视军事4月5日消息,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最新透露,现在已经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月壤打砖的机器,把太阳能聚集起来后,通过光纤一定的距离传输到月壤上去,月壤就可在强光照的情况下,产生1400~1500摄氏度的高温,高温使月壤融化。融化后的月壤用3D打印可以打印出不同规格的砖,这样在月球上盖房子就不需要从地球上带水、配料去。吴伟仁表示,嫦娥八号计划在月球南极区域着陆,除了要在月球上建立通信系统和能源系统,最重要的是要验证在月球上就地取材。(新华社、央视军事)

  · 微生物学 ·

  为了卷过对手,细菌直接修改自己的基因顺序

  细菌的基因在染色体上是随机分布的吗?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持有这种观点。当细菌在复制遗传物质准备分裂时,会从染色体上的特定起始点oriC开始,沿着染色体双向进行复制,并在名为ter的位点结束。研究显示,靠近复制起点的基因的拷贝数,要比远离复制起点的基因的拷贝数多,因此靠近复制起点的基因更可能被更频繁读取。在细菌生长中很少用到的基因,通常位于染色体另一端,一般在生长过程后期才会被复制。4月10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中,德国海因里希·海涅大学和瑞士林雪平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细菌65.8%的基因都表现出了特定的位置偏向,这些偏向在细菌生长速率较高时会更明显。

  研究人员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数学方法分析了90多种细菌中4400多个基因家族的位置,发现大约2/3的基因家族存在位置偏向。自然选择会驱使基因向复制的起点或终点移动,这种选择性在快速生长的物种中最强。考虑到那些基因位置处于最优、快速生长的细菌具有演化优势,研究人员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必然是演化压力造成的。这也为细菌演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释:正确的基因定位会使得细菌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Heinrich-Heine University)

  · 物理学 ·

  迄今最精确的中微子质量上限为0.45eV

  中微子是一种电中性的轻子,存在三种不同的类型,且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振荡,即转变为其他类型的中微子。过去,人们曾认为中微子质量为零,但中微子振荡的现象表明其具有极小的质量,但其确切质量一直是粒子物理学的一大谜团。近日,致力于精确测量中微子质量的德国卡尔斯鲁厄国际氚中微子实验(KATRIN)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告了最新实验结果,KATRIN再次刷新了中微子的质量上限:0.45电子伏特(eV)。

  KATRIN实验通过分析氚的β衰变来推算中微子质量。该过程中,中子会衰变成质子,同时发射一个电子和一个反电子中微子,通过测量电子和反电子中微子间衰变总能量的分布,就能推算出中微子的质量。在2019年到2021年间的259天内,KATRIN团队测量了约3600万个电子的能量,确定了中微子最精确的质量上限为0.45ev,置信度为90%,比之前的上限提高了两倍。KATRIN计划在完成1000天数据收集后,于2025年结束测量,届时将有望获得更高精度的中微子质量,或接近理论值0.3eV。(AAAS)

  · 环境 ·

  全球塑料中仅不到10%产自回收材料

  塑料产量从1950年的每年200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每年4亿吨,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8亿吨。因此,塑料污染是一个急迫且日渐增长的全球问题,对环境、经济和公共卫生构成重大挑战。但当前对全球塑料产业的全面分析很少。根据《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2022年全球仅9.5%的塑料材料生产自回收材料。这一发现来自对全球塑料行业的一项全面分析,研究还揭示出焚烧处理的塑料数量大幅增加,以及全球塑料使用的巨大地区差异。

  作者利用来自国家统计、行业报告和国际数据库的数据,对2022 年的全球塑料行业进行分析,提供了全球和地区塑料生产、使用和弃置的详细综述。他们分析的数据凸显出全球塑料供应链的主要趋势。在当年产生的4亿吨塑料中,只有不到3800万吨(9.5%)产自回收塑料。剩下的3.62亿吨中,98%产自化石燃料,主要是煤和石油。全年约有2.68亿吨塑料被弃置,其中仅27.9%被送去分类和潜在地回收,而36.2%被直接填埋,22.2%被直接焚烧。此外,在分类的塑料中仅一半得到了真正回收,41%的分类后塑料被焚烧,8.4%被填埋。不过,和1950到2015年间全球塑料垃圾填埋量预计占79%相比,2022年全球塑料废物被填埋的百分比(40%)已大为下降。美国的人均塑料消费量最高,平均每人每年消费216公斤塑料;而中国消费的总量最高——每年消费8000万吨。作者表示,这项研究为未来制定政策法规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撰写:马一瑗、不周、clef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6:32 , Processed in 0.0781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