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57|回复: 0

老君说战略:思想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 08: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阶级分析法的角度入手进行的一些理论思考。

  第二部分是对社会主义的失败与成功做的一些总结性思考。

  第一部分:阶级的诞生与消灭

  一、阶级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

  阶级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治与经济上的阶层性分化。

  1、经济活动诞生阶级

  从经济角度而言,阶级就是人类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阶层分化现象。

  这种分配不均单从经济角度讲是由于人类的个体之间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不同而出现获得利益差异造成的。这种分配不均如果建立在社会资源有限的基础上(人类社会越欠发达,可供开发的社会资源越少)就会导致有限的社会资源被少数有能力的人群更多的占有,而众多能力相对不足的人群就只能接受相对少的利益分配。

  这时由经济活动自然产生的阶级现象就形成了。

  即有限的社会资源+人类个体能力差异必然导致物资分配的不均衡。

  物资分配不均衡的长期固化就会导致人类阶级现象的诞生。

  随着阶级的诞生,也就自然出现了不同阶级的定性或者阶级划分的问题。由于阶级诞生于经济活动,它的定性与划分自然是根据获得资源能力的不同多寡来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有限的社会资源+人类个体能力差异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必然导致阶级与阶级之间产生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即当少数强者占据太多的有限资源,使大多数弱者失去了获得资源的机会,大多数弱者就会出现生存发展危机,他们的生存发展权就必然会被剥夺。这是部分能力强者自身的善意善行无法决定必然结果,而生存发展权被剥夺时剥削就自然产生了。

  2、政治活动固化阶级和改造阶级

  人类的政治活动其实就是强者以强权的方式完成对社会的组织过程。所以人类政治活动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组织性,而组织的过程则需要依赖于强者代表被组织的人群建立起来了的规则,有了规则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个规则就是强者为了有效组织社会而制定的制度、法律等。

  上面所说的强者是指人类在完成社会组织的过程中,需要大家一起推选或认可的有能力的人代表大家执行实施规则来完成组织过程的人,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强者主导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至今最重要的社会规律之一。

  强者主导社会也可以称之为代议制,这种代议制直到今天(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内)都是人类社会无可取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由于人类社会是强者主导的,所以强者自然就拥有了人类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当强者主导社会资源分配权与人类经济活动相结合时,就会对人类经济活动下自然诞生的阶级起到固化或改造作用。

  这个固化或改造表现在政治活动介入到经济活动时产生的对资源分配权的交集上。这种交集即可以是强强联合也可以是胜进败汰,但无论是强强联合还是胜进败汰最终都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拥有社会资源分配权的强者集团及其统治下的国家。

  二、阶级斗争的产生

  上文在论述阶级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时,提到过社会的有限资源+人类的个体差异必然导致物资分配的不均衡,物资分配不均衡现象被长期固化时就会导致阶级现象的诞生。

  阶级诞生后,有限的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阶级的生存发展需求,各阶级间就会因为资源分配不均衡发生矛盾,这个矛盾就是阶级矛盾。

  阶级矛盾是因为资源分配不均产生的。

  阶级矛盾在社会资源有限和人类获得资源能力的差异无法避免的前提下,呈现为常态化存在的现象。

  阶级矛盾的存在表现为两种状态,

  一种是稳定态,一种是不稳定态。

  阶级矛盾的稳定态是指在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国家的统治者通过资源调济的方式基本能满足多数获得资源能力不足的底层阶级的生存发展需要,阶级矛盾因此得到了缓和。

  资源调济是缓和阶级矛盾的主要手段。

  阶级矛盾的不稳定态是指有限的社会资源被少数有能力的阶级过度占有,多数能力不足的阶级无法获得基本生存需要的资源时而引发的社会动荡,阶级斗争就此爆发。

  阶级斗争的激烈爆发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各阶级争夺资源分配权的唯一手段。

  阶级斗争的激烈爆发意味着国家进入了镇压与推翻的动荡期。

  三、国家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

  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阶级与阶级矛盾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如何处理好阶级矛盾关系到这个国家政权国运的兴衰更替。处理好了就意味着阶级矛盾得到缓和,国家政权就会因此长治久安,国运就会长久。处理不好就意味着阶级斗争的激烈爆发,国家就会陷入动荡,国运就会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铁律其实就是阶级矛盾处理不好导致的阶级斗争的激烈爆发,因此打破朝代更替铁律的秘诀就是如何避免资源分配不均引发的阶级矛盾及阶级斗争的激烈爆发。

  那么在国家治理,国家建设中如何处理好阶级矛盾及阶级斗争呢?

  处理好阶级矛盾及阶级斗争的手段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对有限的资源实施合理分配,控制资源不被少数人垄断,尽最大努力减小阶贫富差距,即减小阶级差距直至消灭阶级现象。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缓和阶级矛盾,才能使国家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建设,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使国家长治久安国运长久,才能真正打破政权兴衰更替的铁律。

  四、如何消灭阶级?

  目前人类消灭阶级的现象只会发生在公有制为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可能发生在私有制为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消灭阶级的方式有两种:

  1、革命式的暴力消灭

  这种方式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剥夺剥削阶级占有资源的能力与已经获得的资源,这时剥削阶级就人为的消失了。

  因此这种暴力消灭方式是革命性的,必然是在国家的激烈动荡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的。

  这种消灭阶级方式的特点是通过军事、政治与经济的综合手段消灭剥削阶级。

  比如推翻蒋家王朝就是军事手段,工人运动和打土豪分田地就是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就是政治手段,计划经济就是经济手段。

  正常情况下,这种方式会发生在阶级矛盾无法调和,阶级斗争激烈爆发的政权更迭的“改朝换代”时期。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不是消灭阶级的革命,那只是阶级矛盾激化时,新崛起的阶级利用阶级矛盾激化发起的淘汰旧的统治阶级的行为,这种行为只存在于军事消灭的层面,没有政治与经济的表现,因此只能是新旧剥削阶级的替换,是无法消灭阶级的,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激化是必然的。这就是历史周期律的内在逻辑。

  激烈的革命式消灭阶级的方式是政权更迭的手段,但,如果这种革命式的暴力消灭发生在国家政权已经完成更迭,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或者剥削阶级已经实际被消灭,阶级差别已经消失时,再掀起政权内部的阶级斗争就只能是政权内部的自我革命的状态,带来的必然是内部的自我消耗与动荡,会严重打乱国家发展建设的稳定环境,阻碍国家正常的发展建设,最终导致的是国家发展建设的停滞与落后。

  2、经济式的温和消灭

  社会主义国家以经济方式消灭阶级又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计划经济模式;

  二是市场经济模式。

  ①、计划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基于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理想之上的先进发展的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消灭了剥削阶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不同于人类历史上任何经济模式的新经济模式。计划经济实行资源国有,生产资料公有,按计划组织生产和按计划相对平均分配,人类从此不再有压迫,不再有剥削,人类从此进入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社会。

  计划经济是打破人类个体差异对有限的资源采取相对平均分配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正因如此,人类创造经济价值的个体差异也会出现同化现象,这种同化现象如果失去了社会主义信仰的支撑,社会经济活动的活跃度就会大大降低,个体创造经济价值的主观能动性也会严重下降。

  如何避免个体差异出现同化现象所导致的经济活跃度降低是计划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无法避免因信仰丧失而导致的个体差异同化现象对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计划经济的发展就会面临失败,甚至会波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②、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是一种原始落后的经济生产关系,具有典型的充满物欲的丛林社会特征,也是阶级与阶级矛盾产生的肥沃土壤。

  由于市场经济是阶级与阶级矛盾产生的肥沃土壤,因此以经济方式是很难消灭阶级的,但却可以借用计划经济的调控手段,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采取向绝大多弱者倾斜的制度和政策来控制资源被少强者占有,进而推动资源的合理分配,最大程度的减小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实现就是市场经济模式下以经济方式消灭阶级的结果。

  必须指出的是市场经济由于强调了经济活动中人类的个体差异,鼓励了个体在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带来了经济活动的活跃度,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因此造成了阶级的再生,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特点的。长此以往会造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变色危险和使国家重新陷入历史铁律的陷阱。

  因此市场经济模式如何防范制度变色,防止少数人占据绝大多数资源导致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激烈爆发所导致的国家陷入动荡及历史铁律是市场经济模式的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防范呢?

  在经济上要建立社会保障基础和对大多数人实施全方位的政策倾斜,增强大多数人个体能力的提高,增强大多数人的抗风险能力,推动社会集体走向共同富裕。

  对于少数人采取控制资源被他们过度占有和控制他们把过渡占有资源向社会流动。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双增双控。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的失败与成功

  截止目前为止,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现象,一个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一个是社会主义的胜利。

  一、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存在经济与政治上的双重原因。

  1、经济原因

  ①、经济上的客观原因。

  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工业和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

  这种落后不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中出现的,而是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本就是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发源地与主导国。他们中的主要国家七国集团在二战前都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英法德美拥有着社会主义国家所不具备的几百年的工业革命与科技技术的雄厚积累,他们也始终在引领着世界工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工业与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建设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越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发展就越快。

  这就是我们的改革伟人邓公后来所总结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下面简要拿两个阵营的工业化程度做个对比。

  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

  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德、美

  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国家:美国

  当今主要工业化国家:

  美国、中国、俄罗斯(苏联)、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东西德)、意大利。

  在这些国家中只有中苏和东德是社会主义国家,且在这三国中,中国是二战以后苏联的帮助下实现的工业化,相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言工业化基础薄弱。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带头大哥苏联在工业化方面也存在着工业过度集中于重工业,重工业又高度服务于军事工业,严重忽视轻工业发展,以至于苏联虽然在工业与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苏联的工业与科学技术没有起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工业与科学技术无法起到推动快速经济发展是导致苏联在冷战中败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原因。

  通过简单的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上相对落后于西方国家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这一客观事实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就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中的集体落后现象。

  这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者们普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产生怀疑的一个主要原因。

  ②计划经济的失败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他的经济模式也是完全依据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进行设计的,具有公有制特征的计划经济体系。

  在这套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系下,阶级差别被同一化了,人类第一次进入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设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开创性成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也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的典范。

  计划经济的实行确实让苏联和其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获得了解放。计划经济也因此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普遍欢迎。这极大的调动了广大人民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苏联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创造了众多的社会主义经济奇迹。

  比如:

  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飞跃。1928-1941年间,钢铁、煤炭、石油产量增长数倍,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

  新中国在苏联援助下,中国建成156个重点项目(如鞍钢、长春一汽),工业年均增长率达18%,初步建立现代工业基础。

  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在计划经济下快速恢复工业产能,20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率一度超过部分西欧国家。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计划经济的高效率。

  然而这些国家计划经济的高效率并没有一直持续下来,反而出现了普遍性的经济缓慢增长或经济困难,这种缓慢和困难最终导致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他们集体倒向资本主义,集体拥抱了休克疗法的完全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在这些国家彻底失败。

  对于他们的失败,历史学和理论学界根据他们各自的发展脉络分别总结出了他们的失败原因。

  比如对苏联的失败,历史学界和理论学界通常认为是“体制僵化缺乏创新力,经济分配失衡(轻重工业失调),劳动生产效率下降,奖励机制失灵,外部能源竞争,军备竞赛以及改革失败”造成的。

  而在总结波兰的失败原因时则认为是“计划指令僵化低效,农业集体化失败,缺乏激励机制,债务危机和创新能力停滞”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避免篇幅过长仅举两例。

  从历史学界和理论学界对这些国家经济失败的总结来看,可以看出他们的失败虽然各有不同,但又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共性,即,体制僵化,缺乏创新力,劳动生产效率下降,奖励机制失灵。

  比如:

  据苏联中央统计局关于苏联计划经济劳动生产效率下降的数据统计(数据DS):

  苏联计划经济劳动生产率增速从1951-1960劳动生产率:6.4%,      1961-1970劳动生产效率:4.1%,  1971-1980劳动生产效率:3.2%,

  1981-1985劳动生产效率:2.1%,

  又比如:

  1989年在东德的民意调查显示,72%的东德工人认为“工作成果与报酬无关”(数据来自DS)

  从上面失败的共性特征和调查数据来看,显然是计划经济的运行出了严重的规律性的弊端。

  是什么规律呢?

  计划经济打破了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获取经济利益的,个体间存在的能力差异,对有限的社会资源和共同创造的财富采取了相对平均分配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催生了一个新的规律性现象,就是人类创造经济价值的个体差异的同化现象。这种同化现象在社会层面失去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后,就会导致国家经济活跃度的丧失。这就从规律上解释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集体失败的原因。

  2、政治原因

  ①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苏联的建立是基于共产主义思想在苏联的广泛传播,这种思想的广泛传播又诞生了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法西斯德国,并成功实现军事反推,在这反推的过程中在东欧建立了广泛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表面原因是戈尔巴乔夫一手断送的,但实际上是苏联从上到下对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从上到下丧失共产主义信仰的必然结果。不然仅凭一个戈尔巴乔夫是无法撼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厦的。

  叶利钦的逼宫,苏共的集体失声,苏联官僚们在苏联解体后摇身一变,成为瓜分苏联社会主义遗产的资本寡头等,一系列行为都充分证明了苏共集体丧失共产主义信仰的事实。

  在这方面曾经发生在我们内部的早于苏联解体两年的那场失败的颜色革命与苏联的瞬间土崩瓦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苏共集体丧失共产主义信仰绝不是一朝一夕才出现的,它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向上可追溯到斯大林个人权力欲望的极度膨胀以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全面否定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破坏,这二者是苏共集体丧失共产主义信仰的源头。

  所有这些从政治上来解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就是信仰丧失后的集体阶级退化。

  要知道社会主义的诞生来源于共产主义者为天下人谋福利的革命信仰(后来这句话被老人家改为为人民服务,改的好!谋福利在语态上是居高临下的赐予,而服务则是下恭上的谦卑,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对人民的公仆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建立在这个信仰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同样需要信仰的力量与信仰的接力。信仰就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当革命者身上退去硝烟,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时,就会面临和平环境下的金钱与权力对阶级信仰的考验。

  当革命者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大于对阶级信仰的坚持时,阶级信仰也就一文不值了。

  当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成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普遍现象时,社会主义国家也就必然走向失败。

  这种失败就是阶级的退化。这种退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是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内部阶级分化再生的过程的。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在这一长期的阶级分化再生下集体失败的。

  当年老人家曾经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促膝长谈,得出了走社会主义的民主道路就可以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伟大论断。

  然而当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到来时,又让很多人对老人家与黄炎培的那次对话产生了怀疑。

  难道是老人家错了吗?当然不是,是那些产生怀疑的人没有真正理解老人家伟大论断的理论内涵。

  我试着用阶级分析法解读一下:

  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新崛起的政治力量淘汰旧的统治阶级成为国家的新的统治阶级。这种阶级社会的往复回环就是历史周期率。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方式是共产主义者以军事、政治、经济的综合手段消灭阶级,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无阶级差别的里想社会。

  人民民主的无阶级差别社会的支撑点是国家统治者必须拥有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主义信仰。

  统治者如果失去了这种信仰,就会走向人民的对立面,这种现象如果普遍发生,无阶级差别社会就会重新诞生阶级。阶级矛盾自然也就回来了,人类社会就会重新陷入历史周期率的循环。

  这就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根本原因。

  总结苏联及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失败原因,老君认为有三大原因:

  一是工业与科技水平的制约。

  二是计划经济存在的规律性弊端。

  三是共产主义信仰的丧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

  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样,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也遇到了基本相同的,计划经济中个体差异同化现象对国家经济造成发展困境。

  不同的是中国没有走苏联和东欧全面倒向西化的悲剧性道路。

  1、中国为啥没有走全面西化的邪路?

  一是我们的第一代国家领导集体还在,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还在,在我们比苏联提前两年发生颜色革命时,当时还没有颜色革命一词,当时叫政治风波或者叫反动动乱。我们的领导者凭借丰富的历史经验,敏锐的察觉到了这场颜色革命的反动性质,迅速果断的下令平息了那场颜色革命。

  二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西方普世价值俘虏的只是一小部分丧失信仰的腐败分子和一小部分信仰不坚定的知识分子。

  这使得89年的那场颜色革命根本无法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支持,没有扩散到全国。

  后来在中国网络上发生的全网范围的自干五大战公知,最后导致公知臭大街的现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咱家领导集体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绝大多数人民对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是咱家没有像苏联一样发生社会主义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们中国人除了需要感谢老人家外,还应该感谢邓公。

  2、中国的社会主义为啥是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虽然没有像苏联和东欧一样出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但我们和他们一样也遇到了发展困境,这种困境是规律性的,是计划经济模式下无法解决的。

  这时咱家大人和苏联东欧的国家的领导人一样也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全面倒向西方的是,我们只是在经济上引入了市场经济模式。这种引入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私有性质的市场经济为辅的形式进行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市场经济之上加了一道宏观调控的控制手段,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与调控。

  比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去库存,淘汰高耗能产业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由追求高速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等,但这些都不是最著名的,最著名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国家扶贫攻坚政策(国家扶贫政策看上是纯粹的政府行为,和市场经济关系不大,但却是国家提高人民经济保障,进一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共同富裕政策。

  声明一点,我不是经济专业的,在这方面无法深入,也只能简单的说明一下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引入是局部的,可控制的引入,我们的主体经济还是公有制的。

  这就是我们的特色,即不同于典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又不同于典型的市场经济。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感叹,咱家大人的集体智慧,他们才是这个世界是最伟大的,最智慧的经济学家集体。

  如果说我们尊敬的老人家对马列主义进行了军事政治的中国化改造,当今咱家大人又对马列主义进行了文化上的中国化改造,那么邓公就是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

  与苏联和东欧相比,我们不仅没有实施经济上的休克疗法,在政治上我们更坚决坚持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说到这里,什么是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就出来了,即不同于典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又不同于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的混合型经济模式+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起构成了咱家的特色社会主义。

  3、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绩。

  ①经济上的伟大成绩

  中国改革开放的1978年,GDP总量为3679亿元人民币(约合1495亿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算)。

  全球排名第11位(落后于意大利、加拿大等中等经济体)。

  对比当时的世界前五:

  1. 美国:2.35万亿美元

  2. 日本:1.07万亿美元

  3. 西德:7170亿美元

  4. 法国:5060亿美元

  5. 英国:3350亿美元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期:

  1978年到1990年,年均GDP增长率为9.3%。

  1991年到2001年,年均GDP增长率为10.4%。

  2002年到2012年,年均GDP增长率为10.7%

  2013至今,年均GDP增长率为6.0~6.5%。

  这期间对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赶超:

  2005年超越法国,GDP世界排名第6;

  2006年超越英国,GDP世界排名第5;

  2007年超越德国,GDP世界排名第4;

  2010年超越日本,GDP世界排名第2位;

  如今中国名誉GDP依然是世界第2,但如果按照购买力计算中国的GDP(27,31万亿)已经超越美国(23万亿)稳居世界第一。

  如果按工业总产值计算,中国是美国的2倍,更是不可挑战的世界第一。

  (本段数据来自DS)

  ②众多世界第一铸成中国国家实力

  除了以上数据上的反应外,中国已经从美国的手中夺下世界工厂的位置,而且是联合国唯一承认的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

  中国在很多领域获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比如盾构机技术世界第一,中国龙门吊技术世界第一,高铁技术世界第一、桥梁技术世界第一,特高压输电技术世界第一,清洁能源的风电与光伏技术世界双第一,新能源汽车技术世界第一,5G网络信息技术世界第一,激光技术世界第一,超级计算机技术世界第一,中国雷达技术世界第一,中国新型材料加工与冶炼技术世界第一,中国炸药技术世界第一,中国高超音速武器技术世界第一,中国电磁炮技术世界第一,中国隐形科技世界第一,中国六代机技术世界第一,中国风洞技术世界第一,中国基因科技世界第一梯队,人工智能技术世界第一梯队,AI技术世界第一梯队,太空科技世界第一梯队,量子科技世界第一梯队,超导与磁悬浮技术世界第一梯队,核聚变技术第一梯队等等数不胜数。

  而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些世界第一的强大基础是中国理工科人才队伍的世界第一。

  ③一大基础+四大腾飞迎来中华盛世

  一大基础是:世界工厂地位(决不能丢)。

  四大腾飞是:经济腾飞(已经发生),教育腾飞(正在发生)、科技腾飞(正在发生),军事腾飞(正在发生)。

  而随着一大基础+四大腾飞的到来咱家也彻底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华盛世。

  4、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任务

  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任务的大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

  在完成这一大的历史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是共同富裕,国家统一和建立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又各自健康运营的内外两个经济循环圈。

  经济内循环圈是在内部结合共同富裕政策的实施建设起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推动沿海向内陆投资,先进产业向内陆转移,真正把开发中西部,开发东北落到实地。

  经济外循环圈是建立中式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圈。以一带一路为纽带,以金砖货币为国际货币(仿欧元的共同货币形式拒绝美元式世界货币),以金砖银行(亚投行)为货币发型机构,建立起中式经济全球化的货币体系。

  以咱家+东盟+日韩为基本盘,以金砖国家为大的架构,向亚欧大陆进行拓展,建立起一个亚欧大陆经济圈,再由亚欧大陆向非洲,美洲辐射,最终建成中式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圈。

  与之相配套的是建立一个陆、海、空、天,多维立体的,半小时(或者时间更短)打遍全球的,以维护咱家利益与世界和平为己任的中华王者之师。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华家的历史复兴。

  4、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回历史周期率的挑战。

  市场经济是阶级与阶级矛盾诞生的沃土。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竞争的结果就会诞生经济上的百人王,千人王,万人王,亿人王,这些王者越往上人数越少,越往上获得社会财富的能力越强。

  比如市场经济中亿人王人数的占比可能只是总人口的1%,但他们获得的社会财富却可能高达99%。

  与这些经济王者相比,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是绝大多数的普罗大众,他们是农民,农民工,城市蓝领,他们的统一称呼是底层。

  在底层之上是百人王,千人王的小资阶层;

  在小资阶层之上是万人王的中产阶层;

  在中产阶层之上是亿人王的大企业主,金融大亨阶层。

  这种阶层的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与之相半而生的是,由于99%的社会财富被1%的经济王者所占有,势必剥夺底层在经济领域的上升空间。这时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就会产生,这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通病。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和国家的激烈动荡。

  另外这些王者在获得财富后,出于保护既得利益的目的,必然会由经济王者向政治王者过度。

  这一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政治制度赋予经济王者的天然权力,即资本至上。

  这一现象在社会主义国家则有三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初期表现为资本向权力渗透,即我们通常说的权钱交易;中期表现为资本政治化;后期表现为和平演变或颜色革命,最终完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演变规律。

  如何防范?

  经济领域的不断做大蛋糕只会减缓矛盾烈度,延长矛盾爆发周期,改变不了社会矛盾激烈爆发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果。

  资本至上的西方资本主义的解决社会矛盾激烈爆发的手段是愚民政策,使人民集体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欢乐至死的精神陷阱中失去集体的反抗意志。

  人民至上的中国社会主义的解决之道是:

  铸牢社会基础保障制度;

  经济发展中以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倾斜的方式来贯彻抑上济下的发展原则,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完成;

  政治上划设不允许资本参政的政治红线(这一条附和宪法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在体制内和教育领域进行系统的共产主义信仰教育;

  完善人民民主的选举制度与监督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重新堕入历史周期率,才能真正跳出历史周期率。

  最后回答一个很多人心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今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已经充分显现,那些资本、公知、西方民主派还会秉持已经被现实证明了落后的资本主义追求吗?

  我的回答是在这个群体中不排除会有觉醒者,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他们不会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显现而改变他们的政治诉求,他们永远是潜藏的危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5:08 , Processed in 0.0777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