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5|回复: 0

安民:苏宁国美富力融创万达海航恒大碧桂园万科:对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9 18: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一,中国最高领导层召开民营企业代表座谈会,各类消息刷屏,大家的分析多如牛毛。那我就换个角度讲一讲:

  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前10强数据如下:

  第一名,华为,收入5215.74亿元;

  第二名,苏宁集团,收入4129.51亿;

  第三名,魏桥,收入3731.83亿;

  第四名,海航,收入3523.32亿;

  第五名,正威,收入3300.19亿;

  第六名,联想,3069.53亿;

  第七名,华信,2909.5亿;

  第八名,京东,2601.22亿;

  第九名,万达,2549.8亿;

  第十名,恒力,2516.48亿。

  此外,前20名中,还有一些很知名的重要企业。如:

  第十一名,万科,2404.77亿;

  第十二名,恒大,2114.44亿;

  第十三名,吉利,2087.99亿。

  第十七名,碧桂园,1530.87亿。

  然后我们可以看看最新的民企500强前10榜单:

  第一名,京东,10846.62亿;

  第二名,阿里,9274.94亿;

  第三名,恒力,8117.37亿;

  第四名,华为,7041.74亿;

  第五名,比亚迪,前三季度5022.51亿,全年预估超7300亿。

  第六名,腾讯,6216到6760亿;

  第七名,荣盛,6126.06亿;

  第八名,盛虹控股,5288.25亿;

  第九名,魏桥,5202.14亿。

  第十名,吉利,约5000亿。

  需要说明的是,腾讯和比亚迪因为涉及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发布,因此数据目前不准确,排位后面也许会有变动。类似的还有吉利。

  这两个榜单的大变化,涉及到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企业有:

  第一,海航。海航是当初藏汇于民政策下倒掉的。当初国家外汇储备最高达到39500亿美元,于是就有经济学家提出了藏汇于民的外汇政策,然后国内外汇储备大量快速流失,很多企业搞内保外贷,在国外买买买。2017年国家外汇政策转向,我2017年元旦期间在博客上贴出了《保卫中国外汇长城》的文章,见证了这一政策的大转折。于是国内企业在全球买买买停止,内保外贷行为结束,银行催收,如此,就导致海航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2021年9月,海航集团被迫实施破产重整。

  破产重整,总体上是债务太高了。相当于债务的大洪水来了,把公司和自己人全都给淹死了。

  第二,跟海航遇到同样问题的是万达集团。几乎跟海航同时,万达也在海外买买买,2017年不得不卖卖卖。当年万达卖掉了630亿的文旅资产和酒店资产,融创孙宏斌接手文旅资产,花了438.44亿元,买下万达13处文旅资产91%的股权。富力李思廉以189.55亿元打6折接手万达73家酒店资产。

  富力地产现在面临较大的生存困境,去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负债率85.84%,考虑到半年报后7个多月房地产行业的情况,它实际上的困难估计还会加重。公司不可能再从银行贷到款子,半年报有息负债276.12亿,到去年10月底,公司逾期的有息负债为351.96亿元。2020年3月底,有息负债为2057亿。也就是这4年来,公司一直在还有息付债,尽管压力减轻了不少 ,但压力还在。公司为了还债,出售过一些资产,目前正在进行债务重组。

  融创集团从2022年5月开始出现债务违约,目前存在多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过364亿元。很显然,这是欠债惹的祸。融创集团正在寻求对公司境内债和境外债进行二次重组。境内债二次重组涉及债券总金额面值为154亿元,新方案预计降债比例超50%。目前,已有9只境内债券通过投票重组,仅剩下H融创07尚未形成有效决议。

  截至2024年11月30日,融创中国到期未偿付借款本金为1155亿元。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3.89亿元,受限制现金为202.9亿元。前期,公司为了还债卖了不少资产,目前的策略就是进行债务重组。它要摆脱困境估计得几年,如果化债不力,不排除最不好的情况发生。

  尽管有2017年的资产出售,万达也没有摆脱掉自身的困境。2024年3月30日,万达商管集团与香港太盟投资(老板为耶伦的学生,原重组深发展银行的新桥投资负责人单伟建)、阿布扎比投资局、穆巴达拉投资、中信资本、ARES签署投资协议,按估值1000亿,上述五家公司合计投资600亿,占公司60%的股权,原来的股东占公司股权的40%,老王失去万达的控股权。然后前两天,王健林持股98%、王思聪持股2%的公司,股权被冻结。理由是财产保全。某公司向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请求冻结被申请人某公司、王某、孙某、某公司银行存款1949933607.9元,或查封、扣押其他等值财产。被冻结的公司就是王家父子的公司。他们在这些年中被冻结的资产和资金达60亿。

  融创除了买地产项目,还大量进行了跨界投资,如投资乐视150亿。这也是它深陷困境的原因之一。我们通过苏宁,更容易得出结论。

  第三,苏宁。同期进行跨界投资的还有苏宁。2018年8月20日,网经社一篇文章揭示苏宁投资在三年中总共投资了30个项目,披露投资金额的有860亿,预计总投资金额超过900亿。其中大的项目如体育和足球(如张近东公子张康阳投资国米,总投资21亿,8年中7次夺冠,却因一笔2.75亿欧元的借款失去国米控制权),再如投资恒大200亿,投资万达95亿,投资恒宁商业98亿,投资阿里140亿,投资努比亚手机19.3亿,投资联通40亿,投资天天快递42.5亿,投资物流基金153亿,投资产业并购基金25亿,投资华泰证券34亿,投资云锋基金三期2.1亿美元等。

  苏宁的没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跨界巨额投资打了水漂。二是对行业的变迁太不敏感了,被行业的大变迁所击败。比如2018年6月投资恒宁商业98亿,主要用于苏宁易购广场的开发和运营。京东阿里的崛起和苏宁、国美的衰落是同时期发生的事件,京东阿里崛起,苏宁国美必然衰落;正如新能源汽车崛起燃油车必然衰落一个道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投资98亿拓展苏宁易购广场业务,显然对一个时代巨大的变迁缺乏清晰而准确的判断。在这样在大变局之下,企业无视大势,就会变成瞎子,何况他们还一路狂奔。

  因此,包括国美的衰落,正是中国商业帝国版图与格局大变迁的结果。当然,相对于国美,苏宁多了一条,就是跨界的巨额投资。

  第四,恒大和碧桂园,包括近期万科管理层的大变化,一样是企业对时代大变化缺少判断所致,一样是企业无视大势,就会变成瞎子。对行业和社会的大变局,对变动的时间、变动的深度和广度都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判断。2020年夏天,恒大爆雷之后,我们写过套在地产商脖子上的四道绳索的相关文章,就是前几年高价拿的地,银行催收贷款(贷款贷不了还要还高息债),人民币贬值,销售没了。结果这4项在2023年和2024年全都一起到来。所以,恒大和碧桂园都面临问题。除了万科因为有深铁,他们面前的这道坎儿,很难迈得过去。原因就在于债务太大了。当然也有乱投资的问题。还有就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房地产高负债高周转的商业模式,最怕的就是货币政策180度转向,再就是怕市场突然遇冷。这两个只要有一个到来,传统的模式必然完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14:14 , Processed in 0.0937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