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5|回复: 0

环球科学:他们只用2个星期,创造了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 01: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健康 ·

  改变这14个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近一半的痴呆病例

  近日,在一项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的研究中,《柳叶刀》痴呆症预防、干预和护理委员会列出了导致发生痴呆症的14个“可变”风险因素。此前在2020年,该委员会确定了12个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低、高血压、听力损失、吸烟、肥胖、抑郁、缺乏运动、糖尿病、社交孤立、过量饮酒、头部损伤、空气污染),这些因素与全球约36%的痴呆病例有关。这次新发现了两个风险因素:视力丧失和高胆固醇。证据表明,这两个因素与所有痴呆病例的9%有关,其中大约有7%的病例可归因于40岁左右出现的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另外大约有2%的病例可归因于晚年未经治疗的视力丧失。

  新报告表明,如果从儿童时期开始应对这些风险因素,并持续一生,可以预防或延缓近一半的痴呆病例。另外,新报告还概述了针对个人和政府的13项建议,以帮助降低风险,包括预防和治疗听力损失、视力损失和抑郁症,以及改善空气质量等。同时,在一项发表于《柳叶刀·健康长寿》(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杂志的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以英格兰为例,对实施其中一些建议的经济影响做了建模。他们发现,针对这些风险因素采取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可以降低痴呆症发病率,使人们更健康与长寿,由此节省超过40亿英镑的成本。(The Lancet,The Guardian)

  · 学术新闻 ·

  他们用了2个星期,创造了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猫

  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报道,今年7月,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者和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不端行为调查者策划了一项学术实验,他们希望通过模仿社交平台上某些引用提升服务的策略,将拉里·理查森(Larry Richardson)打造成一位数学领域的高被引研究者,区别在于,拉里·理查森是一只猫。

  一般来说,一篇科学论文被其他研究引用的次数越多,该论文在某一领域就越重要。一种常用的评价方式是“h因子”(h-index)。研究者调查了社交平台上一些号称可以提高h因子的服务,发现他们的操作方式就是将假论文上传到学术社交平台ResearchGate,在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抓取数据后再删除。在大约1小时内,研究者伪造了12篇由猫猫拉里撰写的论文,以及12篇引用这些论文的论文。随后,拉里成为了谷歌学术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猫——在4年内获得了132次引用。对此,ResearchGate回应称,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日益严重的研究诚信问题……并且正在调整和检查政策和流程”。

  这并非第一次有人通过发布虚假论文来操纵谷歌学术上的数据,2010年的一位研究者曾虚构了一位名为Ike Antkare(意为“我不在乎”)的计算机科学家,并通过发布虚假出版物,使其成为计算机领域被引用次数第6高的研究者。今年早些时候的另一项研究表明,许多谷歌学术的个人资料中具有一些“可疑的引用模式”。对此,许多研究人员希望减少对h因子和类似指标的重视,因为无法规避这些指标被操纵的风险。(Science news)

  · 能源 ·

  全固态锂电池研究新突破

  据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7月30日消息,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带领团队设计出均质化正极材料,进而制备出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电池。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

  通过调控LiTi?(PS?)?的电导率和充放电容量,研究人员成功合成出兼具高离子电导率、高电子电导率和高放电比容量的Li1.75Ti2(Ge0.25P0.75S3.8Se0.2)3。该材料的离子和电子电导率高于传统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1000倍以上,比容量超过目前的高镍正极材料。同时,该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仅发生1.2%的体积形变,低于传统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50%。接着,他们用100%活性材料构筑全固态锂电池,发现该电池可在5000圈循环后保持初始容量的80%,其高能量密度(390Wh/kg)是目前所报道的长循环全固态锂电池的1.3倍。这一均质化正极的策略或有助于全固态锂电池的快速商业化。(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

  · 地球科学 ·

  首张南极冰架底部高分辨率地图

  多森冰架作为西南极冰盖的一部分,维持着西南极冰盖的稳定。已有研究预测,如果西南极冰盖崩溃,可能会导致平均海平面上升3.2米。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首次详细描述了南极洲西南极冰盖多森冰架(Dotson Ice Shelf)的底部形状。

  研究团队利用配备了声呐的机器人潜水器,从水下测量了多森冰架底部的地形,以及冰架下方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出乎意料的是,研究团队在冰架底部发现了75个形似泪滴的结构,这些“泪滴”长度从20米到300米不等,平均深度为14米,仅存在于冰架的西侧。研究者推测,可能是冰架底部和海底的摩擦导致水流呈螺旋状,从而加速了冰架的局部融化,并形成了这些“泪滴”。但要证实这一猜测,还需要更多的观察证据。今年早些时候,研究团队重新部署了潜水器,对多森冰架和附近的思韦茨冰川展开进一步调查。但在任务接近尾声的时候,他们与该潜水器(价值380万美元)失去了联系。研究团队表示,将昂贵的设备运送到数百米深的冰层下方存在很大风险,这正是这些数据宝贵和难得的原因。(Nature news)

  · 新技术 ·

  甲虫翅膀机制启发机器人设计

  甲虫拍动翅膀,播放速度0.03x(视频来源:Hoang-Vu Phan)

  在所有飞行昆虫中,甲虫的翅膀机制最为复杂。甲虫通常拥有两组翅膀:一对硬化的前翅,称为鞘翅,以及一组精细的膜质后翅。虽然对甲虫翅膀折纸式的翅膀折叠已经有大量研究,人们仍不甚了解它们如何展开和缩回后翅。过往研究理论认为胸部肌肉驱动了甲虫的后翅基部运动,但缺乏支持这一理论的实验证据。《自然》(Nature)本周发表了一项研究,分析了犀金龟如何展开和缩回后翅,表明这是一个被动过程,无需肌肉活动。这些发现或有助于改进飞行微型机器的设计。

  研究团队结合高速摄像机和动态相似的飞行机器人,来探索这一研究空白。作者观察到,犀金龟在展开和缩回翅膀时使用了被动机制,包括其鞘翅。展开是一个二阶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甲虫的后翅会以类似弹簧的方式部分弹出,然后拍打的动作会将后翅上升至飞行位置。他们还发现,甲虫会用鞘翅来被动地降低后翅至静止位置。受到这些观察结果的启发,作者制作了一个模仿甲虫翅膀被动展开与缩回的微型机器人。他们发现,机器人成功地起飞并维持了飞行。研究结果表明,将甲虫后翅的被动过程转化到机器人的扑翼设计,有助于改进需在有限或杂乱空间中运作的小型机器人的能力。

  撰写:王怡博、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1-22 06:15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