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2|回复: 0

环球科学:北美地区迎来今年唯一一次日全食;与他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9 18: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天文学 ·

  北美地区迎来今年唯一一次日全食

  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今年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地区上演,此次日全食带覆盖了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的大片陆地区域,最长时间持续了4分28秒。尽管日全食每隔约18个月就会发生一次,但全食带往往位于海洋或其他人迹罕至的区域。据介绍,北美地区下一次观测到日全食的机会还需要等到20年后的2044年8月。(NASA)

  · 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让南极陨石更难找

  部分位于冰层中的南极陨石。(图片来源:Katherine Joy 曼彻斯特大学,“南极失落陨石”项目)

  来自不同地外天体(如月球、火星或其他更大的小行星)的陨石是行星科学知识的重要来源。当前样本库中60%以上的陨石都是从南极采集的,南极冰盖预计还有30万~85万颗陨石有待采集。不过,气候变化使这个样本库岌岌可危。《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数千颗陨石可能因为气候变暖而更快沉入南极冰层,让许多这类地外物质样本更难获得。

  研究者将估算南极陨石分布的机器学习方法与气候变化的区域模型模拟相结合,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陨石损失。他们发现,在今后几十年内,无论哪种排放情景,每年都会损失约5000颗陨石。在当前政策下,气温或比工业前水平高2.6–2.7°C,南极估计会有28%-30%的陨石难以获得。这个数字在高排放情境下将升至76%。部分地区的陨石损失尤其严重,如东南极的格罗夫山地区和恩德比地,在陨石富集区更是有望达到50%。由于陨石能在无需耗巨资开展采样任务的情况下提供天体物质的大型样本,作者呼吁,在这些陨石因为气候变化消失前,必须共同努力从南极找到它们。

  · 生物学 ·

  会在大脑中持续终生的RNA分子

  通常,核糖核酸(RNA)分子在细胞内的寿命较短,会不断被更新。然而,于4月4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一项研究发现,大脑神经细胞中的某些RNA分子可以终生存在而不被更新。

  许多组成大脑的神经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不会更新,研究人员使用荧光分子标记了这些细胞中的RNA,并追踪它们在小鼠脑细胞中的寿命。结果,在两岁的成年小鼠大脑的神经元以及神经干细胞中,仍然能检测到受标记的RNA,研究者称它们为长期RNA(LL-RNA)。他们发现LL-RNA常位于细胞核,与核染色质紧密相连。随后,研究团队在一项体外实验中,降低了成年小鼠神经干细胞中的LL-RNA浓度,并发现核染色质的完整性严重受损,这表明LL-RNA在核染色质的调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该研究表明,LL-RNA长期调控着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从而在对神经细胞的终生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研究团队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LL-RNA在染色质调控中的生物物理机制,以及衰老对这些机制的影响。(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T ERLANGEN-N?RNBERG)

  · 健康 ·

  触摸或能改善身心健康

  触摸对人类极为重要——这是新生儿发育的首个感觉,也是我们和世界互动的最直接方式。虽然此前研究表明触摸在身心范围内都有益处,但这些研究或聚焦在特定的健康结局上,或没有考虑其他变量的影响。根据《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的一项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来自人类和动物的身体触摸可以减少成人和儿童的疼痛、抑郁感和焦虑。

  研究者对212项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共涉及12966人。结果发现,成年人接触他人或对象(包括机器人和有重量的毯子)对健康有益。但与接触物品相比,人们接触其他人时获得的心理益处更大。不同触摸类型(如按摩或拥抱)给成年人带来的身心健康益处没有差异。研究者在新生儿中也复现了这一结果。此外,更频繁的触摸会产生更多有益影响,且触摸干预对改善临床和非临床环境人群心理健康的效果相似。相对其他身体部位(如身躯),触摸头部(例如面部或头皮)的健康结局更佳,而且单向触摸比双向触摸更有益。这些结果表明,触摸对许多生理和心理健康结局都有益,这一点对健康个体和临床环境中的个体皆成立,而且适用于所有年龄。

  · 天文学 ·

  中国科大发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全新演化现象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近日该校天文学系王挺贵研究团队对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进行了多波段高频次监测,为揭示此类事件的物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颗恒星偶然运动到星系中心大质量黑洞附近时,会被黑洞强大的潮汐力所撕裂并被吸积,产生多波段电磁耀发,这种现象称作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 TDE)。以往发现的TDE其光变曲线都呈现出较为光滑的“快上升,慢下降”的趋势,但AT 2023lli却是个“异类”。光学监测结果显示它在光变上升的早期出现了一个很强的“鼓包”,该“鼓包”持续了近一个月,距离主峰的时间间隔长达两个月之久,这是截至目前TDE中最为明显且时间间隔最长的“鼓包”。研究团队在通过对多波段光变曲线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如此奇特的光学“鼓包”很可能是恒星被撕裂后的碎片由于广义相对论效应而发生撞击引起的。此外,双星系统被黑洞撕裂也是一种可能,两次撕裂过程分别产生了“鼓包”和主峰。

  对于X射线延迟于紫外光学辐射并出现“间歇性”辐射的现象,研究团队推测,碎片流撞击除了产生“鼓包”之外,还产生了外流抛射物,这些物质把吸积盘内区遮蔽,并吸收了软X射线光子,通过再处理过程将其转化成紫外光学辐射。由于遮蔽物质分布不均匀,后期X射线局部“泄漏”出来,又因为物质围绕黑洞运动,导致了“间歇性”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科研部)

  撰写:时小舟、冬鸢、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3 21:38 , Processed in 0.0781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