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34|回复: 1

观雨者:现代海战怎么打?载入史册的夺岛大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5 10: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我军055驱逐舰在太平洋上单挑美军航母战斗群的事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人们在称赞解放军英勇无畏的同时,还开始思考起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未来中美两国真的在大洋之上开启一场现代海战,战争将会如何展开?如果我们真的要夺岛,具体又将怎么去夺?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现成的案例。

  而提起现代海战的案例,大家肯定会首先想到美国。

  在二战后的世界里,就数美国海军的露脸次数最多。我们经常能在国际新闻上看到他们满世界砍瓜切菜的身影。

  那么美国海军打过的哪一场现代海战最值得研究呢?

  很遗憾,并没有。

  二战后的美国海军虽然到处耀武扬威,但却没有进行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正规海战。

  所谓“正规海战”,就是指发生在海上的,以争夺制海权为目的的战争。

  而美国海军的“问题”,是没人跟他们争夺制海权。

  原因无他,实力太强。

  美国海军巅峰时的战斗力超过了全球其他海军之和的5倍。在他们面前,大多数国家能守住自己家门口就不错了,大洋之上的制海权想都不用想。

  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那些美国航母到处锤人的画面,其实都不是正规海战,而只是海空力量对敌方地面目标的单方面投送。

  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因为强过了头,所以每次开局都是从别人家门口起步,根本不存在“争夺制海权”这个步骤。

  因此他们对现代海战的实战素材积累毫无贡献。

  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演示过真正的现代海战吗?

  那倒不是,正当各国海军苦于缺乏学习资料时,有一个国家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填补了这项人类海战史的空白。

  这个国家就是世界牛肉之乡,曾经的南美土财主,现在的大型人类社会实验基地:阿根廷。

  该国虽然在世界杯以外的国际竞争中没有什么存在感,但却是人类海战史上绕不过去的高山。

  因为他为各国海军提供了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大规模现代海战的实战经验包。

  初生牛犊

  在一场战争开始前,往往会出现一些预兆。

  而最常见的预兆,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如果说通货膨胀是对普通人的抢劫,那么严重的通货膨胀就是对普通人的杀鸡取卵了。

  杀鸡取卵当然会引发众怒,而面对愤怒的民众,统治者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对外抢劫“补贴家用”,要么对外转移矛盾安抚公众。

  无论哪一个选项,都非常容易滑向战争。

  所以正常国家对待通货膨胀都非常谨慎,一般会尽可能地把年通胀率控制在5%以下,实在不行也要力保不超10%。

  如果超过这个数,社会就会暗流涌动。

  而1981年的阿根廷就比较厉害了,当时的他们已经连续7年通胀率超过100%,其中1976年甚至超过了400%。

  该国在1975年初卖1块钱的东西,到1981年底的时候已经可以卖到1200多块钱。

  这特么连鸡骨头都不剩了。

  当时的阿根廷社会已经是翻江倒海,大街上全是示威的民众,国会里全是掀桌的反对党,所有压力都砸到了时任总统加尔铁里的身上。

  不过这个总统多少有些冤枉,因为他是在1981年年底才上的台。

  当然了,他也怨不得别人,因为这个位子是他自己非要通过军事政变抢来的。

  军事政变这个词放在其他国家会让人感觉比较惊悚,但在阿根廷却是家常便饭。

  该国自从40年代庇隆上台以来,政局就没稳定过。

  该国政局基本上就是一个“民选政府上台讨好民粹滥发福利--经济崩溃后军政府政变上台高压维稳--经济变得更糟后民选政府再次上台”的无限循环。

  而加尔铁里的情况又稍微复杂一些,他通过军事政变推翻的是上一个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政府。

  不管怎么说,自己抢来的位子,含泪也要坐下去。

  面对凋敝的经济和动荡的时局,加尔铁里的解题思路是在外交上全面倒向欧美,在经济上大搞休克疗法,选择自由主义经济路线,公共服务能停就停,国有企业能卖都卖…

  没错,和今天的阿根廷总统米莱颇有些“异曲同工”,这其实是该国的传统操作之一。

  那么效果如何呢?

  并没有什么用,阿根廷在1982年年初的通胀率继续一飞冲天。

  此时民众的耐心余额已经严重不足,于是上台才四个月的加尔铁里就走到了下课边缘。

  怎么办?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军人出身的加尔铁里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事已至此,不如出去干他一架。

  通过外部矛盾转移内部矛盾,这是所有政治家的基本功。

  其实这个办法还是挺好使的,哪怕是你在家里跟媳妇吵架了,最好的办法也是赶紧从外面树立起一个共同的敌人出来,保证“药到病除”。

  真正的问题是:选谁做这个敌人呢?

  加尔铁里盯上了大英。

  一百多年没打过对外战争的阿根廷,起手就是五常。

  自信,就是这么浑然天成。

  当然,加尔铁里之所以会选择大英,主要还是因为两国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个现成的矛盾:领土纠纷。

  有时候,矛盾本身也是一种资源。

  这个存在纠纷的土地就是位于阿根廷东面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称福克兰群岛)。

  该群岛由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距离阿根廷500公里,距离英国13000多公里。

  这个岛的位置非常偏僻,上面的居民总共也就两三千人,属于典型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不过因为该岛的旁边就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峡,所以历史上法、西、英等殖民帝国都先后主张过对这里的所有权。

  阿根廷是在1816年赶走西班牙殖民者并宣布的独立。

  在他们看来,马岛是西班牙的殖民遗产,而西班牙人是自己赶走的,所以这份“遗产”理所应当的归属自己。

  英国则懒得废话,他们在1833年直接派兵占领了马岛。

  对此阿根廷人虽然不服,但无奈实力差距太大,所以只能长期保持嘴炮反对的状态。

  那么1982年的加尔铁里怎么就突然敢动手了呢?

  因为这个时候的英国已经是肉眼可见的落魄了。

  大西洋卧龙凤雏

  二战后的大英辉煌不在,其赖以立足的海军力量更是严重缩水。

  1978年,在工党的努力争取下,该国45000吨级的主力弹射航母“皇家方舟”号被退役拆除,曾经纵横四海的大英从此告别弹射航母。

  到1982年的时候,皇家海军的兜里就只剩下两艘排水量不到2万吨的轻型航母了。

  更糟的是,因为政府不想继续支付维护费用,就连这两艘仅存的航母也被摆上了货架,分别被印度和澳大利亚预订。

  眼瞅着大英海军就要进入“零航母时代”,“日不落帝国”的排场算是彻底掉坑里了。

  因此大英在战后不仅半推半就地放弃了大量殖民地,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都被迫还给了埃及。

  看着病病歪歪的“日正落帝国”,更加病病歪歪的阿根廷萌发出了“趁你病要你命”的想法。

  既然那么多殖民地你都不要了,也不差我马岛这一个。

  从实际条件来看,阿根廷也并非毫无底气。

  它虽然不是什么工业和军事强国,但几十年下来靠卖资源的钱也买了不少新式装备,这里面甚至还包括一艘航母(从荷兰购买的英国三手货)。

  而且因为阿根廷在外交上全面倒向欧美,所以他们看上去拥有不少西方朋友,什么美国法国德国之流,都是老铁。

  于是加尔铁里总结了一下当前的局面:

  大英病入膏肓了、战场就在家门口、西方都是好哥们。

  天时地利人和都齐活了啊!

  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首先拿位于马岛东面1300公里的南乔治亚岛试了试水。

  他们派出了一群由海军陆战队假扮的废金属商人登上该岛并升起阿根廷国旗。

  英国驻马岛部队立刻派出“坚忍”号破冰船前去驱离,但该船火力过于弱小,最终无功而返。

  南乔治亚岛是个鸟不拉屎的无人岛,位置比马岛还偏,被誉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岛屿之一”,所以此事并未引起英国人的太多关注。

  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阿根廷的又一次“碰瓷行为艺术”。

  然而在阿根廷人看来,这说明英国人怕了自己。

  看看,带英不过如此!

  于是在4月2日,阿根廷正式对马岛动手,他们出动了一支4000人左右的夺岛部队进行登陆。

  整个夺岛过程很轻松,驻岛英军只抵抗了3个小时就全部被俘。

  这倒不是因为阿军有多能打,而是因为这里的英国守军加起来还不到200人。

  攻占马岛的消息传回阿根廷后,该国上下一片欢腾。兴奋的民众纷纷挥舞国旗走上街头,毫无保留的表达着自己的兴奋之情。

  战争也让阿根廷空前团结,所有的反对党都在这一刻表示了对加尔铁里的支持,曾经一团乱麻的国内问题似乎都在刹那间烟消云散。

  而另一边的英国民众则是在极短的时间里连续学到了两个知识点:

  我们在那么远的地方居然还有一个岛!

  居然有人敢抢我们的岛!

  这回走到下课边缘的就是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了。

  这位英国第一任女首相自从上任以来,日子就没舒坦过。(延伸阅读:英国的未来:女王的“末代首相”能否重现撒切尔的荣光?)

  当时的英国经济困难,通胀严重,虽然没有阿根廷那么夸张,但其通胀率自1975年以来也有多次超过10%。

  面对凋敝的经济和动荡的时局,撒切尔夫人的解题思路是在外交上全面倒向美国,在经济上大搞休克疗法,选择自由主义经济路线,公共服务能停就停,国有企业能卖都卖…

  这个改革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大街上全是示威的民众,议会里全是掀桌的反对党。

  撒切尔夫人如果想把改革坚持下去,就需要把自己的威信树立起来。但现在工作还没做出什么成绩,又突然被一个万里之外的落后国家打了一巴掌。

  这一巴掌差点把撒切尔夫人直接扇出唐宁街。

  怎么办?

  有时候,矛盾本身也是一种资源。

  事已至此,不如出去干他一架。

  大西洋南北的两个领导人,同时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了对方的毁灭上,这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对称美。

  4月5日,撒切尔夫人向议会提交了“派遣舰队远征南大西洋收复失地”的议案,并说出了那段著名的演讲:

  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

  战争让英国空前团结,议会全票通过了该议案,威斯敏斯特宫顿时掌声雷动。

  此时的英国海军已经提前完成了战争动员,随着英国政府的一声令下,集合了全英海军三分之二家当的远征舰队拔锚起航。

  4月6日,英国成立战时内阁,撒切尔夫人正式成为战时首相。

  隔海相望的一对“卧龙凤雏”,终于要会猎于大西洋了。

  夺岛三步走

  对于这场战争,大英的很多专家是拒绝的。

  因为英军能够投送到目标海域的空中力量非常薄弱,那两艘轻型航母总共只能携带28架海鹞式战机。

  该型飞机虽然可以在小型航母上垂直起降,但性能和作战半径都非常捉急。它不仅载弹量少,速度还很慢(亚音速),在阿根廷空军正经的超音速战斗机面前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

  而且轻型滑跃式航母有一个硬伤:没法起降舰载预警机。

  所以英军在战场上想开个地图都费劲,只能靠性能低下的预警直升机凑合。

  不过即便已经如此寒碜,英国海军在同行的衬托下仍是当时的世界第三。

  他们派出的远征舰队规模庞大,包括航母在内的各类舰船数量达到了一百余艘。

  于是4月初的大西洋上旌旗猎猎、舰船如织,皇家海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波涛,呼啸着向阿根廷奔腾而去。

  英军以位于英国和马岛中间的阿森松岛作为远征军的中转基地。这样英军进攻马岛的距离就从13000公里一下子缩短到了6000多公里。

  面对此情此景,刚开完香槟的加尔铁里慌了。

  卧槽你们真来啊?

  他的第一反应是去向美爹求救。

  美国也不希望自己的两个盟友互相掐架,于是就派出了国务卿黑格进行斡旋。

  但双方的立场差距实在太大:

  英国要求阿根廷撤军,这等于是让加尔铁里自杀。

  阿根廷要求英国归还主权,这等于是让撒切尔夫人自杀。

  能谈得下来就有鬼了。

  最终黑格的斡旋毫不意外的失败,美国自己也被迫要选边站。

  怎么选呢?

  一边是商业互吹的酒肉朋友,一边是血浓于水的手足兄弟,犹豫一秒都是对盎撒血统的不尊重。

  很快啊,里根政府在4月30日正式宣布支持英国。

  随后美国就给予了英国大量的军火和补给支援,甚至许诺如果战争长期化,还会继续提供额外帮助。

  大哥的立场如此清晰,欧洲小弟们自然也没什么好说的,包括法国在内的各大军火供应商纷纷对阿根廷毁约断供。

  加尔铁里瞬间从大西洋社交达人变成大西洋天涯沦落人。

  那么万里赴戎机的英军具体计划怎么打呢?

  老牌帝国自有底蕴在此,尽管是劳师远征风险巨大,但英军的思路还是非常清晰的。

  他们的舰队司令伍德沃德把整个夺岛战役分为了三个大步骤:

  第一步,打击对方舰队,夺取马岛海域制海权。

  第二步,依托本方舰队和航母舰载机,建立以马岛为中心的空海立体封锁区,割裂马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第三步,对马岛守军进行远程火力打击,并伺机登陆。

  4月21日,抵达南大西洋的英国舰队开始对最先丢失的南乔治亚岛发起进攻。

  经过几天的尝试,英军于4月26日完成了对南乔治亚岛的占领,并将其设为进攻马岛的前沿根据地。

  4天后,英国海军完成了对马岛周边的部署,正式宣布以马岛为中心的200海里区域为总禁区,所有进入禁区的飞机和船只都将受到攻击。

  至此,决战正式打响。

  英军对马岛打出的第一枪,是5月1日轰炸马岛机场。

  为此他们专门从阿森松岛(也叫亚松森)上起飞了两架火神轰炸机。

  不过火神轰炸机的航程仅为7000多公里,根本无法完成从阿森松岛到马岛来回13000多公里的路程。

  因此英国不计血本地为这两架轰炸机配备了十一架空中加油机,硬是通过互相接力加油的方式把它们“扛”到马岛。

  帝国全力一击的决心让人热血沸腾,然而经过一通狂轰滥炸后,人们发现大多数炸弹都丢歪了…

  最终只有一枚炸弹命中跑道,还只是炸了个小坑出来,地勤人员用水泥填一填就修好了。

  英军这波油钱隔着屏幕都让人觉得心疼。

  不过马岛机场在后来的战争中确实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倒不是因为英国轰炸机的“势不可挡”,而是因为这个机场只是一个小型民用机场,本来就起降不了阿军的主力战机。

  之前阿军在上岛后只知道开香槟,从没想过要为后续的作战需求去紧急扩建机场,所以无论英军的轰炸效果如何,这个机场都没什么用。

  棋逢对手了属于是。

  不过战火既然已经燃起,旁边的英国舰队自然也不能闲着。他们马上靠近马岛,使用舰炮和舰载机进行火力配合。

  眼看马岛即将被围,阿根廷海军包括航母在内的所有主力舰船全部出港,兵分三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对马岛进行保护。

  那么阿根廷海军哪来的信心去正面迎战英国海军呢?

  这里面的关键是四个字:敌明我暗。

  真实的战场是存在“战争迷雾”的,对战双方一开始都不清楚对方的具体位置。

  谁能先发现对方,谁就可以先发制人。另一方面,海上没有地形遮挡,挨揍的一方根本无处躲藏。

  所以谁能先发制人,谁就先赢了一半。

  在这一点上阿根廷有个优势,他们可以从本土起飞大量固定翼侦查机进行长时间巡逻侦查,为己方舰队“点亮地图”。

  而英国舰队只有垂直短距起降的鹞式战斗机和直升机,它们的侦查效率比阿根廷的专业侦察机低得多。

  英军之所以会这么被动,主要原因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一点:没有舰载预警机。

  不过话又说回来,舰载预警机是个高端货,没有是正常的。

  这玩意不仅本身的技术门槛很高,而且因为身上还背着一个笨重的大圆盘雷达,所以只能在大中型航母上起降。

  现在全球只有美国研发有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另外我国的相关研发工作也接近完成,等到福建号弹射航母正式服役后,我们将成为全球第二个配备国产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国家。

  这时候可能会有小伙伴提出疑问了:难道英国人不会用卫星吗?

  英军在马岛战争中确实得到了美国卫星的大力支持,但卫星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定时对固定区域进行拍照,不能实时追踪目标。

  也就是说它可以告诉你敌方港口里的军舰都消失了,但没法告诉你它们开到哪里了。

  阿军航母正是在这片战争迷雾的掩护下,悄悄地从马岛北面逼近英军。

  然而就在他们等待起风的时候(阿军舰载攻击机需要足够的逆风强度才能起飞),英军突然就后撤了。

  很显然,这说明阿军的行踪早已暴露,他们所谓的“敌明我暗”,只存在于自己的幻想中。于是阿军只好命令所有舰船返港。

  这个情况让阿根廷人非常疑惑,没有预警机的英国人是怎么发现自己的?

  还是那句话:老牌帝国自有底蕴在此。

  虽然没有预警机,但英国人除了靠侦察机碰运气外,手里还有另一个杀手锏。

  一骑封海

  阿根廷舰队并不知道,就在他们“悄悄”逼近英军时,身边其实早就有一个“英国朋友”在跟着自己了。

  那就是英国的潜艇。

  一般来说,潜艇是不会成为海战主力的。

  因为普通发动机要烧油,烧油需要氧气,而水里没有氧气。

  常规潜艇在水面航行时可以正常烧油,航速保持在20节(37.04公里/时)左右没问题。但一旦下潜,油就没法烧了,这个时候只能依靠自身搭载的电池来提供能源。

  而电池这个东西的容量很有限。

  水下航行的速度虽然在理论上可以飙到二三十节,但如果真的这么飙,开一两个小时就没电了。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常规潜艇的水下航速会保持在2~4节的水平(3.7-7.4公里/时),跟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逼不得已的时候才会临时踩一脚油门。

  这就导致潜艇的主要打法是在固定地点守株待兔,你让它去主动跟踪和追杀水面舰船,臣妾是做不到的。

  但英国是五常,他的潜艇不是常规潜艇,是核潜艇。

  核潜艇和常规潜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它不用烧油,在水下也能全力工作。

  依靠源源不断的核动力,核潜艇可以在水下常态化地飙到30节左右(55.56公里/时)的高速,追杀任何一艘水面舰船都不在话下。

  因此,如果敌方没有足够的反潜设备,那么核潜艇就可以在水下逮谁灭谁,一艘就差不多可以封锁一片海域。

  而英国派来了两艘(后又增派了两艘进行轮换),其中负责盯梢阿军航母的是“壮丽”号核潜艇。

  这一路跟下来,“壮丽”号其实随时可以把阿军航母送入海底。

  它之所以没这么干,并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因为英国政府对战争升级有所顾虑。

  英国人只是想要回“自己的”岛,并不想跟阿根廷打全面战争,所以对着阿根廷这艘唯一的航母有些下不去手。

  不过在马岛南面行动的阿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万吨级巡洋舰(下文简称“贝将军”号)就没那么幸运了。

  它的身边也跟着一个“英国朋友”:“征服者”号核潜艇。

  英国人虽然放过了航空母舰,但并不打算放过巡洋舰,毕竟它对英军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

  战争,终归要见血。

  5月2日下午,危险已经逼近正在返航的“贝将军“号,但它却浑然不觉,因为它基本没什么反潜能力。

  一支海军的反潜水平,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这支海军的真实战力。

  因为反潜设备这个东西从外观上看并不显眼,但又非常费钱(科技含量高),只有真正为实战而生的海军,才会在这上面下大功夫。

  如果某个国家建设海军的目的只是为了在表面上吓唬对手,那么他就很容易忽视反潜设备的配置。

  “贝将军”号是美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一艘爷爷辈火炮巡洋舰,于1950年退役后被阿根廷低价购入。

  这个大家伙开到海面上威风凛凛,面子性价比拉满,但并未安装现代化的反潜设备。

  所以英国核潜艇可以一边跟在它的屁股后面一边等待上级的攻击指示。

  远在伦敦的撒切尔夫人权衡完利弊后,最终决定将“贝将军”号击沉。

  随着这位女首相的一声令下,“征服者号”在不到1500米的极近距离对着“贝将军”号一口气发射了3发重型鱼雷,其中2发直接命中。

  两声巨响过后,阿根廷万吨级面子工程瞬间被一片火光和浓烟吞没,没过多久就沉入海底。

  该舰有323人遇难,占到了阿军在整个马岛战争中死亡人数的一半。

  这是人类海战史上第一个由核潜艇击沉军舰的战例,它很直接地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核潜艇是海军大国的硬门槛。

  没有核潜艇,你可能没有资格来打这个仗哦。

  事后阿根廷民众群情激愤,他们认为当时“贝将军”号已经驶离了英国规定的200海里封锁区,英军不应将其击沉。

  然而很遗憾,战场不是足球场,这里不会有裁判出来给英国潜艇出示红牌。

  面对这记当头一棒,阿根廷海军痛定思痛,马上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全体龟缩,不打了。

  在“贝将军号”沉没之后的日子里,整支阿根廷海军就一直蹲在港口里,顶着全国人民的骂声而无动于衷,就这么一直蹲到战争结束。

  摸鱼之心天地可鉴。

  按理说阿根廷海军只是损失了一艘战舰而已,其他包括航母在内的主力舰依然完好,怎么就这么怂包了呢?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阿根廷海军不仅是“贝将军号”缺乏反潜能力,它的整个舰队都缺乏反潜能力。

  可以说核潜艇和反潜能力是现代海军必备的一组矛与盾。

  比如说我国海军除了拥有大量核潜艇外,配备完善反潜力量的军舰数量也达到三位数以上,即使是最基础的1400吨级056A护卫舰都配备了先进的拖曳声呐。

  合格的现代舰队本身就是一张庞大的反潜战斗网,这是阿根廷海军这种级别的选手所无法理解的。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阿根廷海军并不是一支从实战角度出发去打造的军队,他们的主要功能定位其实是“摆出来吓唬别人”。

  所以对于反潜设备这种非常重要但不涨面子的东西,他们舍不得花钱。

  而战争会撕去一切假面。

  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的排水量是4800吨,能携带26枚鱼雷。你要是没有靠谱的反潜能力,这一艘就能把你全家给团灭咯。

  所以马岛战场上虽然只露脸了一艘“征服者”号,但已经足以把整支阿根廷海军吓得不敢冒头。

  不知道英国人看到这个场面,会不会后悔自己带了太多船过来。

  现在阿军战舰既然不敢出门,那么马岛海域自然就成了英军的天下。

  岛屿和陆地最大的区别就是岛屿资源有限,所以守岛的关键就在于持续补给。

  一个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死岛,是注定守不下去的。

  英国海军从对马岛开炮到彻底封锁马岛,前后仅用时两天,整个过程不说是轻松愉快,也至少是降维碾压。

  仗打到这个份上,所有人都认为故事已经走到了大结局。

  一个是老牌帝国,一个是养牛专业户,打成这个样子也算意料之中。

  看起来英国人接下来需要做的事就只剩下一边准备登陆,一边等着阿根廷人自己放弃了。

  一直以来,阿根廷这个国家留给世人的印象并不算积极,除了足球以外,人们更多的会用“躺平”、带不动”之类的词汇来形容它。

  然而再拉胯的国家也有英雄。

  就在阿根廷兵败如山倒之际,一群真正的潘帕斯雄鹰站了出来。他们在两天后赌上自己的性命,打出了这个国家百年以来为数不多的血性。

  而人类海战的模式,也将在两天后被这群南美牛仔彻底改变。

  属于英国人的残酷时间才刚刚开始。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 21: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子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问题,一种是可以讨论的,一种是没法讨论的。

  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基于事实的问题还是一个基于立场的问题。

  比如说“地球是方的还是圆的?”这类问题就可以讨论。随着技术的进步,真理会越辩越明,最后放个卫星上天一看便知。

  但“这个东西是你的还是我的?”这类问题,那就没法讨论了。

  在这类问题上,双方都有说不完的理由,永远不可能掰扯清楚。最终一锤定音的,要么是拳头大的那个,要么是警察叔叔。

  国际社会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这种基于立场的问题。

  就拿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争端来说。

  阿根廷从反抗殖民入侵的角度出发,认为英国在1833年对马岛的军事占领是非法的殖民入侵,所以现在应该把马岛还给自己。

  英国则从“既成事实”的角度出发,认为阿根廷自建国以来就没有真正对马岛进行过实际控制,马岛自有“岛情”在此,现在应该让马岛上的居民自己决定岛屿的归属。

  英国的这个理由看起来颇为“人性化”。

  但现实是马岛因为长期被英国实控,所以上面住着的几千人基本上都是英国移民,让他们去决定马岛的归属,结果可想而知。

  马岛居民:

  这种“又当又立”的操作,老牌帝国们早就玩明白了。

  而其他各国认为谁说的有理,完全取决于各国自己的立场。

  拉美国家除了跟阿根廷有领土纠纷的智利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支持阿根廷。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都站在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外部势力干预美洲事务的立场上。

  而西方列强都是殖民大佬,再加上老大哥美国已经明牌力挺英国,自然大都支持英国。

  又因为当时的世界正处在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时期,所以西方支持的国家,东方就会尽可能的反对,尤其是东方阵营中的反殖民主义者。

  从这个角度看,英阿马岛战争是有可能引发东西方阵营大对抗的。

  不过它最终并没有闹出那么大的动静,因为自始至终,东方阵营对阿根廷的支持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这倒不是因为东方阵营怂,而是因为当时的阿根廷啊,他是西方阵营中的一员。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阿根廷的操作有多骚,自己身为西方阵营中的一员,硬是跟自己的同门师兄杠上了。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自上任以来就靠着反共和舔美两大技能赚取西方政治资本。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就没有跟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进行过什么深入合作。

  现在掉坑里了才想起来摇人,那效果基本就跟微信的“摇一摇”差不多了。

  东方阵营这个时候就算想帮他,也没有现成的渠道可以发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联合国里帮他吆喝两声。

  但再多的吆喝,也没办法把他们的“贝将军”号万吨级巡洋舰从海底拉回来了。

  一起摸鱼?

  马岛,阿根廷是4月2日占的;万吨级巡洋舰,阿根廷是5月2日沉的。

  在这之后,主力尚存的阿根廷海军就给自己放起了长假,高高挂起了免战牌。

  此时马岛海域还在正常营业的海军就只剩下英国皇家海军。

  对手摸鱼摸得这么彻底,英国人是想不到的。

  当时的英军仍然认为阿根廷舰队会卷土重来,所以他们对封锁马岛这个工作一点也不敢马虎,整支舰队都出动了。

  所谓“封锁海岛”,一般就是通过军舰巡逻的方式,把所有往该岛运输物资的舰船阻拦在外。

  英国人虽然不知道阿根廷海军的葫芦里装着什么药,但通过美国卫星的监控,他们可以确定阿军的主力战舰目前还停泊在港内,所以在海上巡逻的英国舰队暂时只需要担心来自阿根廷空军的威胁。

  针对这个局面,英军就在主力舰队前方30多公里的位置安排了他们最先进的防空驱逐舰来放哨,这个角色称之为“哨舰”。

  把几艘防空驱逐舰孤零零地扔在前面放哨,其实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对于一支现代舰队来说,放哨的最佳人选是“视力更好”的舰载预警机。而军舰互相之间则不应该离得太远,不然就容易陷入孤军作战的险境。

  但正如上集提到的那样,英军的两艘轻型航母无法携带舰载预警机,所以只能把防空驱逐舰单独拉出去放哨。

  英军敢这么操作,也跟阿根廷海军闭门不出有很大的关系。

  担当“哨舰”的军舰为英国的42型驱逐舰。

  该型战舰满载排水量4000多吨,装备有英海军引以为傲的海标枪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射程40~70公里,是英国舰队的防空中坚,在水面舰只中的地位仅次于航母。

  此次远征舰队总共带了三艘,分别是“谢菲尔德”号、“格拉斯哥”号和“考文垂”号。

  如果阿军的飞机杀过来,就会首先被这三艘前出的防空驱逐舰发现,然后遭到海标枪防空导弹的拦截。

  如此一来,主力舰队自然就高枕无忧了。

  那么阿根廷的飞机会不会杀过来呢?

  不好说。

  当时的阿根廷空军正面临着一个灵魂拷问:

  咱要不要跟着海军一起摸鱼?

  对于阿根廷来说,本来合理的作战方式是这样的:

  本方舰队出港迎敌,英国舰队被迫收缩阵型,撤回单独顶在前面的防空哨舰。

  在这个情况下,阿根廷空军的攻击效果就会好很多。

  而一旦空军的攻击得手,阿军舰队就可以趁机杀过去歼灭或击退英国海军,夺回制海权。

  但海军的龟缩让这个设想彻底破产。

  海军不出来,对方的防空驱逐舰就可以心无旁骛的对付本方空军。

  而且就算空军突破了对方的防空网并取得了一些战果,也会因为海军的缺席而无法真正夺回制海权。

  所以摸鱼这个事,其实是有传染性的。

  一个组织里只要有一个部门摸鱼,就会导致N个部门的工作失去意义或者事倍功半。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部门如果选择破罐破摔也是合理的。

  然而阿根廷空军在把海军骂了一通后,还是决定自己杀出去。

  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阿根廷是他们的祖国。

  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总会有一些人在大义面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国难当头,退无可退。

  当然了,勇敢不等于蛮干。英军有强大的防空火力,如果按常规的办法直接飞过去,那就等于给英国人送去个活靶子。

  孤立无援的阿根廷空军必须找到破解之法。

  胜天半子

  5月4日,也就是阿根廷“贝将军”号被击沉的两天后,阿军侦察机捕捉到了英军哨舰的航迹。

  不过英舰并不紧张,巡航的军舰被敌军侦察机发现是常事,如果阿军真的派了战机过来突袭,那么雷达上自然会有所显示。

  而英舰的防空雷达上一直无事发生,这说明阿根廷人并没有真的把战机派出来。

  这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哨舰之一的“谢菲尔德”号暂时关闭了防空雷达。

  它为什么这么做呢?

  那个年代的电子设备不像现在这么先进,电磁兼容性比较差,很容易互相干扰,特别是雷达这种大功率电器。

  所以每当英舰要跟上级进行通讯联络时,就需要暂时关闭主防空雷达。

  不过问题并不大,反正阿军飞机也没来,而且身旁还有队友在开着雷达放哨。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队友的雷达突然闪了一下,随后又恢复平静。面对这个突发情况,英国人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

  他们如此神经大条的原因是基于这么一个常识:

  飞机是从远方慢慢飞过来然后再慢慢飞走的,不是突然瞬移过来又突然消失的。

  所以雷达突然闪一下又回归平静,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是一些信号干扰;要么就是阿根廷的飞机学会了“瞬移魔法”,可以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英国人按常理选择了相信第一种可能,但现实却是阿根廷空军真的学会了“瞬移魔法”。

  阿根廷空军的主力战机包括有承担制空任务的幻影III,以及承担对海对地攻击任务的美制亚音速A4攻击机(绰号“天鹰”)和法制超音速“超级军旗”攻击机。

  其中“超级军旗”攻击机是个高端货,阿根廷总共向法国订购了14架,配套有14枚机载空对舰导弹(绰号“飞鱼”)。

  不过开战前只到货了5架飞机和5枚导弹,然后就断供了。这就是阿根廷空军手中最大的5张王牌。

  这其中的两张,此时已经飞在了攻击英舰的路上,只不过一直都没被英军的雷达发现。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马岛海战之前,人们对飞机反舰的理解还停留在轰炸机反舰的层面上。

  当时飞机攻击军舰的常规模式是携带鱼雷或炸弹冲到军舰面前扔下去。

  虽然市面上已经存在机载反舰导弹这种产品,但在实战中还没人用过,效果很难说。

  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威力并不大。

  跟轰炸机直接扔下去的航空炸弹相比,机载导弹里安装的炸药量是很少的。

  这种导弹本来就轻便,其内部的大部分空间还被用来装载动力系统和制导系统,真正能装填炸药的地方只有弹头的那一点位置。

  飞鱼导弹全重约600多公斤,其中只有60公斤是炸药,其威力远低于500公斤级的航空炸弹。

  而且导弹打出去后自己还要飞几十公里,到底能不能最终捕捉到猎物,谁也说不好。

  只有阿根廷这种山穷水尽的军队才会死马当活马医,直接拿这个小玩意来当王牌使用。

  而英军的42型防空驱逐舰自然也不是针对这类武器设计的,它们的主要假想敌是傻大黑粗的苏联高空轰炸机。

  所以该防空系统的特点就是看得高看得远。相应的,探测低空目标就不太擅长了。

  但这并不是什么缺陷,你一个防空系统,当然是对着天上防,谁家的飞机会从海上来?

  然而阿根廷的飞机就是从海上来的,这就是他们能够“瞬间移动”的奥秘。

  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飞机只需要贴着海平面超低空飞行,就可以躲过雷达波的探测。

  具体来说,只要与敌方军舰的距离大于40公里,就可以通过掠海飞行的方式来钻入因地球曲率形成的雷达盲区。

  这个道理很简单,只不过现实中一般不会有人这么干,因为海面不是陆地。

  在陆地上超低空飞行,你只要熟悉地形且驾驶技术娴熟就可以。

  但海上不一样,它有浪。

  你贴着海面飞,随便一个几米高的浪就能把你吞了。

  那怎么办呢?

  阿根廷空军的办法就是三个字:赌一把。

  这两架“超级军旗”战机贴着海面一直飞到导弹的射程内(约40公里),因为发射导弹需要一定的高度,所以它们在这个时候就突然跃出海面,拉升了一百多米。

  等他们各自朝英舰的方向打出一枚导弹后,就又再次降低高度贴海飞行,逃之夭夭。

  这个过程,就是英军雷达突然闪的那一下。

  因为飞鱼导弹在发射后也是贴着海面飞,所以英军那个不擅长探测超低空目标的雷达就把它的信号当成海面杂波的噪点给过滤掉了。

  结果在导弹接近英舰的整个过程中,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海标枪远程防空系统毫无反应。

  不过其中有一枚飞鱼在飞行过程中很不靠谱的迷失了方向,不知道飞到哪里炸鱼去了。

  另一枚则成功捕捉到了“谢菲尔德”号,以离海面仅5米的高度飞驰而去。

  直到导弹飞到离英舰只有6公里远的时候,英军才发现海面上突然出现了这么个玩意,船员们顿时大惊失色。

  打得又高又远的海标枪防空系统对这个又低又近的目标无可奈何,于是这个时候的英军只能听天由命了。

  几十秒后,掠海而来的“飞鱼”一头撞进了“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右舷,在离水线仅1.8米高的地方撞出一个大洞。

  那么这个导弹的威力如何呢?

  它压根就没爆炸,不过它的尾焰还是引发了船上的大火。

  因为该舰在建造时为了减轻重量,“创造性”的在上层建筑里大量使用了铝合金,因此这场大火一烧起来就根本扑不灭,舰长只好弃船。

  后来该舰在拖回家的途中因为进水太多而沉没。

  这是人类海战史上首次用机载反舰导弹击沉军舰的记录,继两天前英国人实现核潜艇对军舰的首杀后,阿根廷人也创造了历史。

  该战例充分体现了现代军舰在反舰导弹面前的脆弱。

  不过最恐怖的,还是这里面的性价比。

  当时一发飞鱼导弹的价格是20万美元,而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是4000万美元。

  20块钱的刮刮乐刮出4000块钱的奖金,你就说爽不爽吧。

  从这以后,各国都加快了机载反舰导弹的研发进程,并将其视为打击军舰的首要武器。相应的,飞机也成为了现代海战的真正主宰。

  与此同时,军舰防空技术也从以防御高空大型飞机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拦截“低小快”的反舰导弹为主。

  另外此战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舰载预警机的航母编队防守盲区极大,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航母战队群。

  纠结的大英

  收到“谢菲尔德”号被重创的消息,英国人是震惊的。

  虽然从数据上看,他们之前在5月2日也击沉了阿军的主力战舰“贝将军”号,双方可以说是极限一换一,打成平手。

  但阿根廷的那艘“贝将军”号只是一艘二战时期的老古董,“谢菲尔德”号则是英国当时最先进的主力驱逐舰,所以英军才是损失更大的那一个。

  大受打击的英国舰队当即决定向东后撤三百海里,把舰队位置和阿根廷本土的距离拉大到1000公里以上。

  这是一个阿军战斗机需要进行空中加油才能勉强够得到的距离,而且即使飞过来了也没办法长期停留,转个两分钟就得马上返航,不然油不够。

  如此一来,英国舰队就比较安全了。

  于是正如阿根廷海军因为害怕英国核潜艇而不敢东出那样,此时的英国海军也因为害怕阿根廷飞机而不敢西进。

  大西洋匹配机制果然有它合理的地方。

  不过尽管航程非常勉强,但阿根廷空军还是坚持对英舰发起了轮番冲击。

  他们在5月12日又用航空炸弹把英军的另一艘42型防空驱逐舰“格拉斯哥”号砸进了修理厂(没爆炸)。

  然而因为飞行距离实在太远,所以阿军战机没有足够的燃油与对方周旋,在空战中十分被动。结果他们被英军击落的数量达到了数十架之多。

  可以说阿根廷空军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把英国舰队摁在了马岛以东的海面上。

  这也导致英军对马岛的封锁强度大幅降低,如果此时阿根廷海军能够杀出来,就有很大的机会暂时夺回制海权,让本方的运输船得以运送一些物资上岛。

  但阿根廷海军无动于衷。

  这种双方海军互行注目礼的僵持状态,从纸面上看是对英军有利的。

  因为只要一直僵持,马岛就一直没有补给,那么岛上的守军早晚会崩溃。

  所以英军大可就这么耗下去。

  但现实的情况远比纸面复杂。

  首先,这个天是越来越冷了。

  南半球的5月份大致相当于我们这边的11月。而位置靠近南极的马岛,基本上可以对标我国的漠河。

  winter is coming

  天气越恶劣,打仗的成本就越高,更何况英国是万里征伐,所以他们并不想无休止的拖下去。

  不过更麻烦的是第二个原因:联合国的大楼里已经吵翻天了。

  当时的联合国虽然没有明确裁定马岛的归属,但很早就对英阿双方提出过要求:不能动手,只能动口。

  结果现在双方都打出狗脑子了,完全没把联合国的威严放在眼里。

  在马岛战争的问题上,“立刻停火”是国际外交层面的一个政治正确。

  这一点即便是支持英国的西方各国也无法回避。

  更何况他们的支持也不是没有代价的,时间长了一个个都有点顶不住。

  就拿美国来说,虽然阿根廷的地位没法跟英国相提并论,但完全不考虑阿根廷的利益,美国也是做不到的。

  因为阿根廷毕竟是“美洲大家庭”的一员。

  美国曾在十九世纪初搬出了一个反对欧洲干涉美洲事务的“门罗主义”,号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结果他们现在搞的却是“抗阿援英”,这在拉美各国看来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脸。

  要知道当时美国的霸权并不像现在这么稳固,因为当时还存在着一个苏联。如果美国和拉美国家疏远,苏联就会趁虚而入,这基本就属于后院起火了。

  所以美国一直在劝英国收手。

  而法国也是一个典型。

  他们为了支持英国而对阿根廷搞武器禁运,看似风轻云淡,其实代价很大。

  做生意终究还是要讲个诚信的,如果总是今天为这个毁约,明天为那个毁约,那以后谁还敢买法国货?

  这种损失你大英赔不赔?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外交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海军没办法像阿根廷海军那样无限期的龟缩下去。

  于是英国人决定直面阿根廷空军的压力,强行抵近马岛,开启登陆作战。

  大搏杀

  马岛并不是一个岛,而是一个群岛。该群岛的大部分资源和人口都集中在位于群岛东面的,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的索莱达岛上。

  该岛大小和我国上海市差不多,是英阿双方主要争夺的目标。

  按常理,登陆作战的进攻方往往会处在一个明显的劣势中。

  因为他们需要依靠运输船把兵力从海上运到岸上。在这个过程中,部队会缺乏掩护,且无法用重武器进行反击。

  所以我们在很多著名的登陆战例里,都会看到进攻方被防守方利用滩头阵地进行火力压制的场面。

  因此登陆战的进攻方往往需要投入高出防守方好几倍的兵力,并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攻下滩头阵地。

  而英军能用于第一批抢滩登陆的先头部队只有1000余人,岸上的阿根廷守军则有13000人以上。

  看起来英国人似乎正在冲向一个地狱。

  然而等到英军在5月21日真的登陆时,根本就没有出现电影中常见的那种枪林弹雨、炮火横飞的场面。

  在岸上“迎接”英军的阿军仅有几十人,英国人几乎是散着步就把岛给登了。

  阿根廷人难道都在睡大觉吗?

  那倒不是。

  这个场面其实体现的是岛屿防守的一个尴尬之处:不知道对方会从哪里来。

  登岛部队虽然在登陆的过程中非常脆弱,但同时也有一个巨大的优势:灵活机动。

  海军在海面上的机动性是陆军无法比拟的。

  军舰可以绕着岛屿随意转圈,他们想从哪上就从哪上。而守岛部队只能提前猜测对方的意图,并在预计的登陆点建立防线和部署兵力。

  如果猜错了,那就歇菜了。

  面对大英这个老谋深算的资深海洋玩家,阿根廷人猜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当时的英军在岛屿东面集结了主力舰队,对着马岛首都斯坦利港就是一顿火力输出。

  在把阿根廷人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后,他们就悄悄派兵绕到岛屿西面上了岸。等阿军回过神来时,英国人都开始在岸上搭建临时飞机跑道了。

  看到此情此景,最着急的还是那个一直在既当爹又当妈的阿根廷空军。

  他们很快意识到,现在到了最后的决战时刻。于是阿军战机立刻从本土起飞,对索莱达岛西面的英军登陆部队发起攻击。

  因为阿军反舰导弹的库存十分有限(这时只剩3枚),所以阿根廷战斗机的主要攻击方式都是俯冲到英舰跟前去扔传统航空炸弹。

  扔炸弹的主力,“天鹰”式亚音速攻击机:

  在现代航母战队群的防空火力面前,这种攻击方式跟自杀没什么区别。

  在付出了被击落14架战机的代价后,阿军击伤了5艘英舰,其中2艘重伤,这里面就包括了因伤势过重而被放弃的“热心”号21型护卫舰。

  看着自家飞机一架架地往海里掉,阿根廷海军和马岛上的阿根廷守军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强势围观。

  孤军奋战的阿根廷空军在之后的几天里继续加大空袭力度,他们在5月24日又击沉了英军的另一艘21型护卫舰“羚羊”号。

  一天后的5月25日是阿根廷的国庆日。这一天,阿军的空袭规模达到了一个顶峰,大量的阿根廷攻击机如飞蛾扑火般勇敢的冲向了英军主力舰队。

  英军航母立刻起飞“海鹞”式战斗机进行拦截,不过由于该型战机数量太少且速度太慢,虽然拦截了一部分,但还是有不少漏网之鱼。

  舰载机组成的防空网被突破后,防空驱逐舰就成了舰队最后的屏障。

  英军这次汲取了之前“谢菲尔德”号的教训,摆出了“高低搭配”的防空组合。

  其中“考文垂”号42型驱逐舰负责高空远程防御,“大刀”号22型护卫舰负责低空近程补漏。

  这个组合果然实现了更高的防空效率,“考文垂”号的“海标枪”导弹很快就命中了2架阿根廷战机。

  但视死如归的阿根廷空军冲得实在太猛,依然有4架“天鹰”战斗机顶着防空火力飞到了“考文垂二人组”的跟前。

  最终“考文垂”号被阿军飞机近距离投弹命中,当场爆炸沉没。“大刀”号虽然也被命中,但运气很好,炸弹没炸,逃过一劫。

  这场战斗证明了一次只能攻击一个目标的传统防空系统,已经无法应对以空袭为主的现代海战。

  在这之后,由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导弹发射系统组成的,能够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新型防空系统开始成为防空驱逐舰的主流装备。

  因为美国最开始将这个系统命名为“宙斯盾”系统,所以后来装备此类系统的驱逐舰也被称为“盾舰”。

  在“考文垂”号被击沉后,英军被击沉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总数已经达到了4艘(2艘42型驱逐舰,2艘21型护卫舰)。

  其实阿军本可以取得更多战果,但有6枚炸弹因为投弹高度不足,命中英舰后未能爆炸,3艘英舰因此幸免于难。

  正当英军各战舰疲于应付冲脸扔炸弹的阿军战斗机时,航行在更远处的英国“无敌”号航母也等来了专属于它的“礼物”:两枚“飞鱼”导弹。

  这是两架阿根廷“超级军旗”战机趁乱发出的“快递”,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无敌”号身边的护卫舰赶忙发射箔条干扰弹。

  在干扰弹的干扰下,飞鱼导弹很快就偏离了方向,其中一枚直接坠海。

  不过该导弹还有一个功能:它在失去初始目标后,还能自己再重新锁定一个新目标。

  于是另一枚飞鱼导弹在落水前瞄上了“无敌”号身边的1.5万吨级“大西洋运送者”号运输船。

  这是一艘被临时征召的民船,它不仅搭载了大量的登陆装备,还担负着运输鹞式垂直起降飞机的任务,对英军登陆作战的部署意义重大。

  结果这艘巨轮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成了“无敌”号的替死鬼,硬生生的吃下了这枚反舰导弹。

  民船的生存能力当然无法和军舰相提并论,该船在中弹后马上燃起大火,英军只得弃船,同时损失的还包括船上大批的军用物资和装备。

  至此,阿根廷国庆日的大搏杀告一段落。

  此战过后,阿军战机损失惨重,精英飞行员更是消耗殆尽,他们再也无力组织起大规模的空袭了。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此时的阿根廷空军仍未放弃。

  最后的翱翔

  盛产牛肉的阿根廷没有工业能力,军事装备大多依靠进口,“涉世未深”的他们从未想过跟英国人的战争会遭到法国人的制裁。

  结果就是跟英军交火还不到一个月,全国上下就只剩下最后一枚机载反舰导弹了。

  此时已经打到家徒四壁的阿根廷空军是这么想的:只要豁出去击沉一艘英国航母,就可能逼迫他们撤退。

  于是在5月30日中午,阿军出动了2架“超级军旗”和4架“天鹰”。其中的一架“超级军旗”负责发射那枚最后的飞鱼导弹,4架“天鹰”则负责扔炸弹。

  它们的目标,就是航行在马岛东面的英国“无敌”号航母。

  冲锋、抵近、射击、返航,“超级军旗”的攻击动作一气呵成,最后一枚飞鱼导弹承载着这个国家最后的希望,朝“无敌”号航母疾驰而去。

  只可惜现实中不存在主角光环,仅凭一枚导弹,注定难以突破航母编队的坚固防线。

  “无敌”号身边的护卫舰在第一时间释放了箔条干扰弹,轻而易举的改变了导弹的飞行方向,使其坠入大海。

  眼见大势已去,那4架携带普通炸弹的“天鹰”战机却毫无退却之意,它们继续朝“无敌”号俯冲,义无反顾地飞入了英军的防空火力网。

  在英舰呼啸的炮火下,很快就有两架“天鹰”被击落,但余下的两架成功冲到了“无敌”号跟前并投下炸弹。

  据阿根廷飞行员后来的报告,此次攻击共有3枚炸弹命中“无敌”号航母。

  但这只是阿军的一家之言,英国方面并不承认自家航母被击中。不过此战过后,“无敌”号航母确实也没有再在战场上出现过。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敌号确实被击中了,英国政府不过是为了稳定军心而隐瞒了真相。

  不过无论当时击中与否,“无敌”号都没有沉没。

  航母毕竟不是普通战舰,这家伙皮糙肉厚,扛住几颗炸弹也是正常的,更何况阿根廷的炸弹经常不炸。

  而此时的阿根廷空军则已经拼完了自己的最后一口气,这也意味着马岛被彻底围困。

  现在只能看岛上守军的表现了,如果他们能拿出惊艳的表现,阿根廷或许还能翻盘。

  毕竟愈发恶劣的天气确实会极大的增加英军补充兵源和维持后勤的成本。

  所以如果阿根廷守军能有效歼灭登陆英军,哪怕是拖住对方,就能大幅增加英国的压力,逼迫他们坐到谈判桌前。

  然而随着严冬的来临,首先忍饥受冻的却是阿根廷军队这些“本地人”。

  此时岛上的阿军每天只发得出一顿伙食,御寒衣物也严重不足,人均子弹更是不足10发。

  这里面固然有岛屿被封锁的原因。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阿军一开始就低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从来没有真正为长期斗争做过准备。

  从4月2日登岛到5月2日初步失去制海权,这中间可是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给他们备战的。

  4月2日登岛时意气风发的阿军:

  结果现在被封锁还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断粮了。

  事实上这支军队不仅物资不足,甚至连基本的训练都没练够。一万多的阿根廷守军里大量充斥着参军才几个月,刚刚会走队列的新兵蛋子。

  指望他们去歼灭英军,跟指望奔波儿灞去除掉唐僧师徒差不多一个意思。

  此时还觉得战争有悬念的,恐怕只有刚刚登陆的英军了。

  随着后续部队源源不断的上岸,登岛的英军增加到5000多人,他们开始由西往东向马岛首都斯坦利港稳步推进。

  阿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依托现成工事进行消极防守,完全不具备机动作战的能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又一个据点被英军突破。

  打到6月13日,英军已经完成了对斯坦利港周边山区的扫荡,开始对该城市发起总攻。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要求斯坦利港的守军务必死守,要坚持到只剩一半人为止。

  结果守军接到命令后,转个背就投降了。

  6月14日,看着斯坦利港上空升起的英国国旗,加尔铁里只得接受现实,投子认负。

  至此,持续了74天的马岛战争正式结束。

  幻想在军事斗争中“一夜暴富”的阿根廷人,被一记来自五常的铁拳锤得生活不能自理。

  加尔铁里的职业生涯毫不意外的在战败后走到尽头。他在6月18日宣布下野,该国的军政府时代也就此彻底终结。

  一年后,加尔铁里因“指挥失误罪”被逮捕,并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

  战争的失败不仅对阿根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让阿根廷人的心态彻底崩溃,导致其国内的矛盾完全失去了缓和空间。

  1984年,阿根廷的通胀率超过了600%;在90年代初期,该国通胀率甚至一度达到夸张的3000%。

  2024年,阿根廷的贫困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

  而那支曾经震动大西洋的阿根廷空军,如今已经连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都没有了。

  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则在战争胜利后获得了“铁娘子”的称号,其在国内的领导地位再无人可以撼动。

  后来她又连续在1983年和1987年的大选中获胜,一直担任英国首相直到1990年。

  军功永远是政治家最硬的底牌。倚仗着如日中天的个人威望,撒切尔夫人成功完成了自己主导的经济改革,帮助英国摆脱了当时的经济困境。

  不过这个改革也让英国走上了产业空心化的不归路,并彻底沦为美国的附庸。(延伸阅读:英国的未来:女王的“末代首相”能否重现撒切尔的荣光?)

  今天人们在回首这场战争时,一般都会嘲笑阿根廷挑战五常的不自量力。但平心而论,英国赢得并不漂亮。

  在这场战争中,阿军有5艘舰船被击沉,6艘受伤,107架飞机和10架直升机被击毁,649人阵亡。

  而英军则有6艘舰船被击沉,12艘受伤,10架飞机和24架直升机被击毁,255人阵亡。

  英国取得的其实是一场惨胜。而他的对手,不过是个一百多年没打过仗的南美养牛专业户。

  这就好比巴西足球队跟中国足球队踢了个1-0,虽然赢是赢了,但没什么可骄傲的。

  而如果按五常的标准,这个战果根本就不及格。

  1982年9月,也就是马岛战争结束的3个月后,撒切尔夫人携“马岛余威”来到中国,对香港问题谈起了所谓的“主权换治权”,结果她得到的是我国领导人的一句经典回应:

  中国人穷是穷了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

  之后撒切尔夫人便在人民大会堂前留下了那幕“失足下跪”的传世画面。

  结 语

  《左转》里有一句话,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情,就在于祭祀和战争。

  战争的重要性很容易理解,一战决定一国命运的案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平日里如果不脚踏实地的加强军事建设,到了战场上就会像阿根廷军队那样,全身都是破绽。

  那么“祭祀”的重要性如何理解呢?

  这个概念放到现在,可以理解为观念和共识的传承。

  具体来说就是这个国家尊敬谁?崇拜谁?纪念谁?

  就拿阿根廷来说,他们虽然在马岛战争中吃了败仗,但他们的飞行员们依然谱写出了一首英雄的史诗。

  这是最值得阿根廷纪念的人,他们的精神是阿根廷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阿根廷人在马岛战争后最崇拜的人物,是足球运动员。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足球运动员不好。马拉多纳这样的球员已经为他的祖国做出了他能做的一切,配得上国人对他的崇拜。

  但如果一个国家最崇拜的人仅仅是足球运动员,这多少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因为这体现的就是一个国家级别的观念和共识。

  失败并不可怕,麻木与忘却才可怕。

  19世纪末,清朝的北洋水师曾两次派遣接舰团队去到英国接收新购入的军舰。不幸的是,因为水土不服,这两个团队先后有五人病逝在英国。

  为此,英国的纽卡斯尔城为这五人修建了北洋水师水兵墓。

  2019年,我国山东号航母正式服役,有人在这个水兵墓上发现了一张山东号航母的照片。

  2001年,中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王伟驾机与入侵我国领空的美军侦察机勇敢对抗,壮烈牺牲。

  2023年,在王伟牺牲22周年的纪念日上,人们看到他的墓前摆满了群众自发送来的我国最新战机的模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赢。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4 00:39 , Processed in 0.0937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