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2|回复: 0

姚尧:《易经之道》第3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3 22: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 神明之德(下)

  坎,陷也。从土欠声。苦感切。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坎,陷也。陷者,高下也。高下者,高而入于下也。因谓阱谓坎。《井部》曰:“阱者,大陷也。”《穴部》曰:“窞,坎中更有坎也。”《易》曰:“坎,陷也。习坎,重险也。”《毛诗传》曰:“坎坎,击声。”按此谓坎坎爲竷竷之叚借字也。从土欠声。苦感切。八部。

  “坎”字的小篆写法如图2-15所示:

  图2-15

  “坎”字由“土”和“欠”两部分组成。“欠”的本义就是人在打呵欠,其甲骨文的写法就是象一个跪坐的人张口出气之形,如图2-16所示:

  图2-16

  至金文时,跪坐的人逐渐变为站立,如图2-17所示:

  图2-17

  至小篆时,人们将张口之形改作三撇,以表示口中所出之长气,如图2-18所示:

  图2-18

  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凡欠之属皆从欠。

  ——《说文解字》

  《礼记·曲礼上》记:“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礼记正义》注曰:“‘君子欠伸’者,君子志疲则欠,体疲则伸。”盖人体会在神志疲倦、精气不足的情况下打哈欠,故“欠”的引申义为“欠缺”“不足”。“坎”字由“土”和“欠”组成,意即土中有所欠缺。土中有所欠缺,则可分出高下。既可分出高下,则不免有人陷于其中。

  陷,高下也。一曰陊也。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陷,高下也。高下者,高与下有悬绝之势也。高下之形曰陷,故自高入於下亦曰陷,义之引申也。《易》曰:“坎,陷也。”谓阳陷阴中也。凡深没其中曰陷。

  “陷”字的本字为“臽”,象一个人掉落坑内之形,其甲骨文的写法如图2-19所示:

  图2-19

  至商代金文时,上部的人形由站立变为跪坐,其写法如图2-20所示:

  图2-20

  至西周金文,下部的坑形由半包围变为“臼”字,其写法如图2-21所示:

  图2-21

  其小篆的写法如图2-22所示:

  图2-22

  然此时的“臽”字只见人在臼中,却不见当初自上而下掉落之象,于是人们就又在“臽”字的左边加上了一个“阜”字,其写法如图2-23所示:

  图2-23

  阜是象形字,象一座高大而上平的土山,故有高下之意。

  至隶书时,“阜”字旁多变为左耳旁“阝”,其写法如图2-24所示:

  图2-24

  其楷书写法如图2-25所示:

  图2-25

  综上所述,“坎”字的本义是土中有所欠缺,故呈高下之形。坎为水,水之流向,皆自高向低,故其德为“陷”。《道德经·第八章》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记:“洼则盈。”若不是因为地势低陷,水又焉能在此汇聚成江河湖海?

  离,离黄,仓庚也。鸣则蚕生。从隹离声。

  ——《说文解字》

  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离,就是离黄,亦即黄鹂,黄莺,古时又名仓庚。《诗经·豳风·七月》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毛诗故训传》注曰:“仓庚,离黄也。”不过,这不是“离”字的本义。

  “离”字的甲骨文写法如图2-26所示:

  图2-26

  可以看到,“离”字的甲骨文是个下包上的半包围结构,下面是个长柄鸟网,网里面就是一只小鸟。因此,“离”字本义就是鸟儿入网。

  黄鹂本名黄莺。黄,是指其背部呈黄色;莺,是指其羽毛有文彩。猎人在山林中张网捕捉鸟类时,最主要的对象之一就是黄莺。黄莺在遭受驱赶时,不是向高空冲,而是朝林中飞,结果不免落入网中,所以黄莺又名“黄离”“离黄”,又取其同音字而称“黄鹂”“鹂黄”,此即《说文解字》中称“离,离黄,仓庚也”的由来。

  《诗经·国风·邶风·新台》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鸿,即蛤蟆;戚施,即蟾蜍;皆用以指代老朽丑陋的卫宣公。卫宣公与庶母夷姜有私,生下了公子伋,并立其为太子。太子伋长大后,宣公为其迎娶齐国女子为妻。然宣公眼见准儿媳容貌美丽,就又强行霸占,立作夫人,是为宣姜,生下了公子寿和公子朔。卫人因不齿宣公所谓,遂作《新台》以讽刺宣公,诗中以宣姜的口吻埋怨:已经张开捕鱼之网,不料入网的却是只蛤蟆;本想追求个温文的君子,不料遭遇的却是个丑陋的老朽。

  《易经·小过》记:“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后世多有学者不察,将“飞鸟离之”解释成“飞鸟离去”,这是不准确的。此处的“飞鸟离之”与《诗经·新台》中的“鸿则离之”一样,“离之”皆作“入网”解。飞鸟一旦入网,轻则丧失自由,重则性命不保,所以说是“凶”。于是,“离”字就有了第一层引申义,即遭遇不幸,遭受苦难。如屈原《九歌·山鬼》记:“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章·惜诵》记:“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后常作“罹”,如罹难、罹祸。

  “罹”字的小篆写法如图2-27所示:

  图2-27

  可以看到,“罹”字是一个上包下的半包围结构,上面包着的是一个“网”字,里面右边是一个“隹”字,代表飞鸟;左边是一个“心”字,代表心忧。故《说文解字》记:“罹,心忧也。从网。古多通用离。”

  飞鸟入网之后,就离开了栖息的山林,离开了同飞的鸟群,甚至还会被猎人取出,离开误入的鸟网。于是,“离”字就有了第二层引申义,即离开、分离。至战国时期,“离”字中的鸟儿已经从网中取出,字形为左右结构,其小篆写法如图2-28所示:

  图2-28

  自此之后,“离”字历经隶书、楷书的演变,结构一直都是左离右隹的“離”,最终由繁体字简化为“离”。但是,作为简体字的“离”和“離”字左半部的“离”,却不是一回事。

  离,山神,兽也。从禽头,从厹从屮。欧阳乔说:“离,猛兽也。”

  ——《说文解字》

  这个左半部的“离”字,应该读作chī,本义是山神、猛兽,后作“螭”或“魑”。“離”字左离右隹,当是指鸟儿虽然离网,却仍不能自由飞翔,而必须接受魑的管控,依附于人而生存。于是,“离”字就有了第三层引申义,即依附、附丽。

  “丽”字的小篆写法如图2-29所示:

  图2-29

  “丽”这个字,自甲骨文、金文、小篆直至隶书、楷书,其结构大体都是一致的,即下面是个“鹿”字,上面是鹿的一对角,故其本义为成双成对,引申为一方附着于另一方。在一些古文记载中,是有将底下的“鹿”字省去的,故后来汉字简化时,亦将繁体字“麗”底下的“鹿”字省去,又将上面的两短横合成一长横,这就有了现在的“丽”字。

  离为火,火之所以能燃烧,必须要附丽于燃料,故其德为“丽”。

  艮,很也。从匕目。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易》曰:“艮其限。”匕目为艮,匕目真也。古恨切。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艮,很也。很者,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一曰戾也。《易传》曰:“艮,止也。”止可兼很三义。许不依孔子训止者。止,下基也,足也。孔子取其引伸之义,许说字之书,嫌云止则义不明审,故易之。此字书与说经有不同。实无二义也。《方言》曰:“艮,坚也。”《释名》曰:“艮,限也。”从匕目。会意。古恨切。十三部。匕目,犹目相匕。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不相下也。很之意也。《易》曰:“艮其限。”艮九三爻辞。独引艮其限者,以限与艮音义皆同也。匕目为艮。匕音化。目为真。亦言二字同意。

  “艮”字的本义,是指一个人瞪大眼睛。其甲骨文写法如图2-30所示:

  图2-30

  其金文写法如图2-31所示:

  图2-31

  其小篆写法如图2-32所示:

  图2-32

  到了汉朝,“艮”字下半部的“人”变成了“匕”,故《说文解字》上称“艮”字“从匕目”,意指怒目相视,互不相让,其隶书写法如图2-33所示:

  图2-33

  其楷书写法如图2-34所示:

  图2-34

  《说文解字》上说:“艮,很也。”在现代汉语中,“很”字通常是作副词用,以表达程度,如很好、很高、很漂亮。但在古代汉语中,“很”经常是作形容词用,其本义是执拗,不服从。《庄子·渔父》记:“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意思是说:专用私智,独擅行事,侵凌他人,刚愎自用,这叫作贪婪;发现错误也不更改,听到规劝反而变本加厉,这叫作执拗。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卿子冠军宋义在拒绝项羽立即进兵,救援巨鹿的建议后,“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其中的“猛如虎”“贪如狼”都很好理解,那什么叫作“很如羊”呢?后世学者多附会成“狠如羊”,作“狠毒”解。可问题在于,羊本是一种易于驯服、便于管理的食草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是用羊来象征和善的,又怎么可能用它来象征狠毒呢?羊要狠毒,又能狠毒到哪里去呢?其实,这里的“很”字,就是作“执拗,不听从”解。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在“很”字下注曰:“宋义曰:‘很如羊。’羊之性愈牵愈不进。”这样一来,宋义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他是用羊的“愈牵愈不进”来类比项羽的执拗不听。在《易经·夬卦》中,亦有“牵羊悔亡,闻言不信”的记载,王弼在此注解道:“羊者,抵很难移之物。”

  因此,段玉裁说,《易传》将“艮”解释为“止也”,《说文》将“艮”解释为“很也”,看似有所不同,实则并无二义。在段玉裁看来,“很”字有三个涵义,一是不听从,二是行进难,三是违逆。这三个涵义都有停滞不前的意思,都是“止”。

  艮卦取象于山,山横亘于前,违逆人的路线,令人难以行进,又不为人让道,故其德为“止”。

  兑,说也。从儿?声。

  ——《说文解字》

  “兑”字的本义,是一个人张口大笑,故其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面是“人”,中间是“口”,上面是“八”,代表笑声,故《说文解字》上称“兑,说也。”说,同“悦”,喜悦,愉悦之意。

  “兑”字的甲骨文写法如图2-35所示:

  图2-35

  其金文写法如图2-36所示:

  图2-36

  其小篆写法如图2-37所示:

  图2-37

  《说文解字》上又称“从儿?声”,是将上面和中间合为一“?”(yǎn)字。

  ?,山间陷泥地。从口,从水败貌。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山间陷泥地。间,《玉篇》作“涧”。“陷”当作“淊”,字之误。《水部》曰:“淊,泥水淊淊也。”从口。谓山间。从水败貌。谓淊泥。谷字、酋字皆从水半见。?亦从水半见,出于口也。水败土而淊泥多,是曰?。

  淊,同“淹”。由此可知,“?”字的本义即是山间出水淹泥的沼泽地。

  兑卦取象于泽,草生于泽,鱼游于泽,鸟飞于泽,兽饮于泽,人亦取养于泽。《释名·释天》记:“兑,悦也,物得备足,皆喜悦也。”泽能生养万物,使万物有所获益而喜悦欣然,故其德为“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 22:43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