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49|回复: 0

陶然纪:“热辣滚烫”的“第二十条”,揭示中国社会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7 11: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春节档的两部电影《热辣滚烫》和《第二十条》,想和大家聊一聊。

  01

  先说《热辣滚烫》。

  该片最引人关注的,当然是导演兼主演贾玲减肥100斤的励志事例。这被当成了影片营销的重点,相关话题引爆了各路媒体,完全淹没了其他影片的声音。

  从历年春节档的规律来看,票房冠军必定会掀起全民性讨论热潮,而《热辣滚烫》操作话题如此成功,就已经先声夺人具备了冠军相。

  按贾玲接受采访的说法,她的本意并不想让人们过多关注减肥话题,希望能聚集到影片本身。

  话是这么说,但是她憋着那么久不露面,就等着影片上映以“瘦成一道闪电”的全新形象惊艳世人,明显是在身体力行地配合宣发搞炒作嘛。

  陶叔从来不认为炒作不好,再好的东西不会吆喝绝对不行,既然是花了大力气搞的项目,当然要它成功大卖才能对得起所有人的付出。

  就算当年先辈们搞革命,在向民众宣传时,也是先敲锣打鼓、唱戏、变魔术,把人都吸引过来,再开始演讲撒传单。

  有不少人攻击贾玲用减肥当噱头,纯粹是为黑而黑,根本不值得理会。

  营销炒作,是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真正决定成败的,还得靠观影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口碑。

  已经有很多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做出了评价,有夸的,也有不少骂的。不能光看结论,要看各自的理由。

  陶叔认为该片质量称得上优秀,因为该片的思想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整部影片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根本性问题:

  今天的中国人,该怎么活?

  02

  (以下内容有剧透)

  贾玲饰演的主人公杜乐莹,是一个大学毕业后宅在家里十年的女生,每天无所事事,吃了睡睡了吃,成了200多斤的大胖子。她的这种状态,被周围的所有人都看不起。

  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抢了她的男朋友,还要求她在婚礼上当伴娘。她的妹妹乐丹,以孩子上学为理由,要过户她名下房子,却依然挖苦不断,最终引发姐妹之间大打出手。气不过的乐莹决定离开家独自生活。

  她去烤串店打工,被旁边拳击馆当教练的昊坤吸引,开始主动追求,默默付出了很多,却被对方当成破抹布一样毫不在乎地甩了。

  而在她遭遇店老板骚扰时,出手相助的表妹豆豆邀请她上电视节目找工作,却没想到被对方用恶意剪辑公开处刑。

  以上剧情构成了影片的前半部分,虽然设计了很多笑点,底色却非常压抑与灰暗,端出的是一碗反鸡汤:好人并没有好报!

  乐莹是个好人,还是个滥好人,却没有得到好报。

  她忍着屈辱给背刺自己的好友当伴娘,只不过是别人嘲笑的谈资;

  她挨了打还签字同意过户,得到的只是妹妹“早就该签”的余怒未消;

  她自己出钱给男友买下比赛资格,全心照顾他训练期的生活,换来的是一句“滚蛋”;

  她为了表妹能转正上节目,反而被刻画成不孝女而社死……

  她对别人的好,换不来任何回报,无非因为她只是一个宅在家里的废柴,还是又丑又胖的底层人,欺负她不用担心任何后果。

  那些被视作人生基本依靠的友情、亲情、爱情,甚至患难中显现的真情,一个接一个地在乐莹面前崩塌。

  她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

  乐莹确实承受不住,选择自杀。但当她从租住的楼房摔下后,却没有死成。更让她泪崩不止的是,明明感到刺骨的疼,肥胖的身体上却没有任何伤痕。

  这里用了象征的手法——那些让自己痛不欲生的苦难,别人甚至根本就无法发现,或者会直接无视。

  那么,费尽心思地展示自己的痛苦,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干脆放下痛苦,重新开始人生。别人不在乎自己,自己更应该在乎自己。

  乐莹就是做出这样的选择,她全心投入了拳击,减掉了一身的赘肉,从外到内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

  虽然在最后的拳击赛中,她作为初次登场的新人,输掉了比赛。但是,在自己的人生赛场上,她毫无疑问真真切切地赢了一次。

  这样的胜利,只是缺少一个仪式进行庆祝,而在社会现实中,绝大多数普通人也并没有机会得到这类仪式。

  所以,这部电影恰到好处,足够励志,却并不狗血。

  03

  好的文艺作品,会以生动的形式反映所处的时代。

  而当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正处于某种改变的临界点时,《热辣滚烫》出现了,起到的不仅是记录的作用,更能触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什么样的变化呢?

  需要从新中国建立时的初衷说起,按照先辈们的设计,是以某种理想模型将所有人高度地组织起来。最典型的标志是人们初次见面时,都习惯问一句:同志,你是哪个单位的?

  单位,就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

  非常遗憾,那项社会试验最后证明并不成功,人们逐渐从层层嵌套的组织中被释放出来。

  但事物都会有两面性,正如常说的那句“不接受组织纪律,也就得不到组织的照顾”,一方面约束少了,人们获得行动的更大自由,另一方面很多人也失去了社会最基本的保护。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退回到以家庭、朋友等个人感情为纽带的初始状态。而社会的发展又让这些纽带加速变弱,人的存在也就日益原子化:更自由,也更没有依靠。

  当人生风雨来临的时候,个人又该如何去面对?

  贾玲通过她的作品,给出了一个答案——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善待自己,活出人生的意义。

  这显然是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在觉醒。

  首先,觉醒了我是谁。

  我并不是别人某种形式的附属,比如:谁的家人、谁的朋友、谁的恋人。如果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维系与他人的关系之上,最终可能只是一场空。

  与其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要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

  其次,觉醒了我的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起码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放松对身体的管理,只接受食物带来的短暂快感,变成一个臃肿不堪的巨胖;或是沉迷于酒精的麻醉,任凭时间毫无意义地流逝;或是不压制激情与冲动,陷入到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之中……

  那些自暴自弃的行为,本质上是否定自我价值,放弃了人生的主动权,最终坠落到任由他人否定与贬低的困境。

  只有肯定自己有价值,才会做出改变,开始从低谷一点点向上爬。

  最后,觉醒了我的可能。

  影片中32岁的乐莹从一个颓丧的肥婆,成为一位斗志昂扬的拳击手,这种令人惊艳的转变,在现实中是由贾玲在42岁的年龄完成。

  却出现大量酸言酸语,说一部电影能让她赚一个亿,任谁都会有动力。

  其实,只要想找借口,永远都不难找到。

  扪心自问一下,就算她在金钱的刺激下,能减掉100斤。

  没有钱的刺激,自己能不能减10斤?

  没有钱赚,就不能对自己的身体好一些?改掉一些破坏健康的毛病,是贾玲受益,还是自己受益呢?

  贾玲用这部电影,展示了人生的巨大可能性,虽不会影响所有人,但一定能影响很多人。

  而她所带来的最深刻的影响,实际上是为我们找回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独立自主。

  这个观念,教员早就教给了全体中国人,有的人懂了,但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懂。之前社会试验的失败,根源就是人们整体的认识并不统一。

  但是,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反而迫使人们重温“独立自主”的意义,并在个人层面获得全新的理解:

  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从而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

  影片中,乐莹用“两个苹果”做出了比喻:

  如果我有两个苹果,在以前,我会都给别人——因为心中没有自我,只会讨好别人。

  现在,我怎么做,会“看心情”——因为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有权力做出选择。

  只有大多数人开始自我觉醒,真正理解了独立自主的意义,人们才会自发自觉地组织起来,最终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

  04

  还有不少人攻击该片是对日本电影《百元之恋》的翻拍。

  翻拍片在国内形象很不好,几乎等同于烂片,主要是大家被之前娱乐圈走捷径的贪婪吃相搞恶心了。

  但陶叔特意对比看了原版的日本电影,得出的结论是:

  贾玲的翻拍非常成功,借用一个成熟的故事框架讲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形似而魂不似。

  不仅是在剧情设计上增加了很多巧思,理顺了合理性,更重要的是拍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

  一是日本原版前半部分充满了“丧”味。这种丧不仅是女主一个人,而是弥漫在社会的所有角落,出现在影片里的大多数人身上。角色的表情普遍是麻木,对生活缺乏希望。

  而在贾玲的翻拍中,每个角色都是在努力地生活,都在尽力地争取各种可能的机会。

  这显然是中日两国各自大环境的折射,一个虽然遭遇瓶颈仍然挣扎向上,另一个则掉头向下跌落已经多年,根本无法改变趋势。最新的报道是日本的GDP已经被德国超越,2010年被中国赶上后,在第三的位置只停留了13年。

  二是日本原版后半部分虽然“燃”了起来,却解答不了女主奋力一搏之后的出路问题。所以,最后她接受了渣男的复合要求。

  贾玲的翻拍,则改变了这个结局,拒绝了渣男吃饭的邀请,对以后如何的答复是一句潇洒的“看心情”。

  因为中国社会存在足够的机会,让一个自我觉醒内心强大的女性,去创造更多的选择。

  贾玲的亲身经历足以注解她所做的改动。

  影片中乐莹的遭遇其实就有她的故事。当初贾玲参加综艺节目,就受到过电视台的恶意剪辑,引发网上对她的如潮恶评。但是再多委屈,她都是乐观地面对,真诚地对待所有人,在充满势利眼的娱乐圈,一点点积攒下人缘,争取到了机会。

  而在参加节目时,为了效果,贾玲更是表演过一口炫完一瓶啤酒,一口吃完一大块西瓜。而这部采用先增肥再减肥的拍摄方式,舍弃化妆与特效,其实是以往自嘲自虐式表演的延续,用她的原话说就是为了表达对观众的“真诚”。

  真诚,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拙诚”,让贾玲赢得了宝贵的上升机会,使她一度成为全世界票房最高的女导演。接连两部电影的成功,又让她跟一众男导演相比,都丝毫不逊色。

  贾玲有足够的底气说她读懂了当下的时代,理解了中国人的心理,讲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

  在这个时代里,机会总是存在,等待内心强大的那些人去获取。

  80年代,曾有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被广泛传诵,代表了那个时代朝气蓬勃的气质。

  如今,我们值得回顾这首诗,重温那种可贵的气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将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7-27 15:31 , Processed in 0.0781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