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57|回复: 0

翟东升:2023年全球态势的总结与对2024年的展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6 20: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那么中国经济规模就超过美国了,但其代价是贸易平衡将从当前的每年数千亿美元顺差变成数千亿美元逆差,中国的低附加值制造业将因此而受损。

  再比如,如果把中国的社会福利支出从目前的6.5%快速提升到其它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21.5%,那么中国国内消费支出也将暴增,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完全有可能上升为美欧之和,但是这也意味着人工工资将大幅上升,对人工成本敏感的那些出口行业将在国内无法生存。

  又比如,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完全绑定美元体系,完全以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的唯一来源,那么中国GDP将永远不可能超过美国GDP,因为在中美之间的共生与映射关系中,中国人卷得越努力,美元的购买力越强,中国人生产商品再快,也不如美国印钞票快。

  对于这些机理,我在此前的若干视频节目和文章中都已经解释过,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提醒的是,经济发展其实并非线性的增长,而是根据自己的禀赋和愿景设定政策取舍,从而调整和实现自己在全球市场体系中的定位,用博弈论的概念来表述,经济发展其实是从一种均衡向另一种均衡跃迁的过程。2023年度,中国相比美国GDP占比回落,意味着我们原先的外循环为主那条路走不通了,必须切换到中国领导人所说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找到我们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新定位。

  俄乌冲突也对全球经济继续产生系统性影响。欧洲经济表现较差,尤其是德国经济全年略有收缩,这当然是受到俄乌冲突的负面影响,昂贵的能源价格不利于德国产业的竞争力。

  但有趣的是,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则相当不错,不仅是官方的数据不错,而且是我们去俄罗斯实地考察的专家们反馈说俄方状态的确不错。战争在消耗大量的弹药和装备,俄罗斯已经切换到战时经济。年轻人都跑到了兵工厂上班,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他们挣到钱就去消费,而消费又带动其它产出的增长。

  总之,他们的内循环开始转动起来了。

  十一月份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峰会的时候,有一位俄罗斯同行跟随普京总统来访,与我们搞了一个小范围座谈,期间俄方提出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如何实现俄罗斯的再工业化。

  受益于俄乌冲突的国家也不少,最典型的是土耳其。这个北约国家两面下注,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发战争财。此前几年该国曾经陷入高通胀的漩涡,但是如今靠着这笔战争横财,埃尔多安的日子总算稳下来了。

  六、对2024年简要展望

  2024年将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大选,涉及全球一半多的人口。其中最重要的也最不确定的非美国大选莫属。美国大选将不仅影响中美关系,也将深度影响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

  那么,哪些因素将影响美国大选呢?

  先,美国经济形势包括失业和通胀将对大选结果产生影响。而美元利率政策将对今年的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表现影响巨大。正如上文所说,美国的通胀目前在3%上下,失业率也刚刚开始抬头,股市刚刚创下新高,这种形势给了联储主席鲍威尔以很大的政策自由度,他今年怎么做都可以在经济学上找出一番道理。

  如果他从今年三四月份就开始放松银根,那么会对拜登很有帮助。如果他推迟到今年十一月份之后才开始放松银根,那么对于特朗普就比较友好了。两党都知道这个道理,而且特朗普对自己任命的这位联储主席曾经反复公开施压威胁过,所以,无论是公开还是幕后,今年的鲍威尔将会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政治游戏中。

  其次,悬在特朗普头顶上的还有大量的司法麻烦。美国的建制派和deep state是否能在关键时刻拿出点实锤的证据或者重磅的砝码来击退特朗普卷土重来之势?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4年的世界政治特点可能是向右转,延续阿根廷、荷兰等国政治选举所表现出来的苗头。欧洲政治尤其是德国政治舞台上的右翼民族主义势力进一步得势,将对全球新自由主义阵营的力量和声势形成重大打击,并将2008年以来逐步展开的逆全球化浪潮推向其高潮。中国不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主导国家,面对全球保守主义和全球化两大跨国阵营之间的对垒,我们没有必要站队,而是要保持身段的柔软,确保两边都可以是我们的朋友。

  对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我持相对乐观态度。

  2024年的汽车产业将继续攻城略地,国产车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将抢下更多份额,芯片产业也应该会有一些好消息。如果中央政府愿意大幅扩大国债规模,则中国地方政府的困境和国内需求都将获得明显改善。

  中国的通胀率和国债占GDP比率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最低的之一,因此政策潜力巨大。由于没有受过货币金融史教育的人都会本能地把债务和赤字视为坏事,而人们的集体认知的转变需要时间,所以,我估计2024年中国赤字率主动提升的进程可能远不及我和余永定老师等人所主张的水平和速度。但是,只要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中国的内循环和货币自主就迟早会建立起来,因此行稳致远也不错。

  当然,风险和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

  比如,原本被全球新自由主义阵营树立成政治正确的节能减排和气候议题,可能在全球右转的政治大背景下逐步边缘化,美欧大国对此做出过的承诺逐步被虚化掏空,并在光伏、电池等领域发起对中国产品的围堵打压,这是在未来数年内较大概率发生的事情。

  与此同时,中美经济脱钩的进程将延续,此前由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将进一步向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转移,从而导致中国商品在美国总进口中的份额进一步萎缩。但是正如我在此前的文章和演讲中反复指出的那样,外资带来的好处是有巨大的成本的,借助他们启动本国的工业化就如同借助火柴点火一样,虽然很有必要,但是你不能总靠火柴把自己的锅烧开吧?

  制造业外资逐步撤离中国去寻找更便宜的要素,这其实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其实无伤大雅,也为我们的本土替代打开了新的空间,因此整体上利弊相杂但利大于弊。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顺其自然,做好政策应对和风险管控便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9 02:49 , Processed in 0.2814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