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67|回复: 0

智先生:被租借的150年里,香港都发生了什么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6 06: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它的崛起一直是东亚奇迹。

  土地面积虽然只有11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达到700多万,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尤其对大陆观众来说,香港曾经是令人神往的「山巅之城」。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当时整个岭南地区都被称为「南粤」之地。

  随着朝代更迭,香港也成为了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但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里,香港在正史里一直默默无名,因为真的太荒凉了,甚至到18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一个像样的市集城镇,脱离小渔村的岁月静好状态。

  到19世纪,香港踏上了历史舞台,只是这个时间节点有点残酷。

  1841年,英军强占了香港岛,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为什么英国会看中香港这块狭长半岛?

  因为有天然深水港,方便商船和军舰停靠,而且香港和广州挨得很近,节省了英国商品的内陆运输成本。

  香港正式开埠后,港英政府推行了自由港贸易政策,于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从1900-1928年,除了一战时期,香港的贸易额总体呈递增趋势。

  到1931年,香港的出口贸易额已经超过20亿港元。

  在贸易直接带动下,香港社会越加繁荣,街道商铺林立,人流熙熙攘攘,所以也被称为「不夜城」。

  巴金笔下是这么描写香港夜景:

  「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只有对面的香港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

  在日占时期,香港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几乎瘫痪,对外贸易处于停顿状态,只有像赌场、大烟馆等另类商业,得以畸形发展起来。

  日本投降后,由于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英国又重新接管了香港。

  这时的欧美市场也逐渐恢复,商品进出口贸易额猛涨,战后的香港迎来了黄金贸易时期,呈爆发式增长,1949年增长66%,1950年达到74%,到1951年更是比1947年多了三倍。

  可好景不长。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这给香港的转口贸易造成万吨暴击,极度依赖转口贸易的产业结构,也面临随时崩塌的危机。

  面对突发危机,香港人发扬了狮子山精神,奋勇求变,对单一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怎么调整?

  香港的土地资源不足,发展农业缺乏后劲,而发展金融又会受到大环境限制,所以思前想后,香港商人把目光投向了制造业。

  由于战争动荡,从国内流入香港的人口超过一百万,同时还带来大量资金、设备和专业人才,其中就有船王包玉刚、「四叔」李兆基、地产大王郭德胜等风云人物。

  纺织业首先在香港开花,并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到1953年,从事纺织业的人达到60多万,差不多占香港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小型制衣厂和商贸行遍布全香港,那时期香港的出口产品里,有一半是纺织品和成衣。

  事实证明,香港在50年代进行产业结构改革的这步棋,是走对了。

  在纺织业、塑胶业蓬勃发展的连锁效应下,香港房地产、建筑业和金融业也被带动起来,一片欣欣向荣。

  经济的繁荣,进一步推动香港文娱业的发展。

  粤剧、电影和电台节目,是当时最受香港市民喜欢的大众娱乐。

  粤剧电影层出不穷,像关德兴的《黄飞鸿传》系列,在50年代就拍了将近60部。

  香港文坛更是百家齐放,金庸在五十年代已经写出《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等作品,同时还在1959年创办了明报。

  其他像倪匡,黄霑,梁羽生、亦舒等也不相媲美。

  上世纪60年代,可以说是香港经济的又一转折点。

  1960年,香港的人均生产总值只有400美元左右。

  但到1969年底,香港的人均GDP上涨到829美元,整个60年代人均生产总值增幅高达13.6%。

  值得一提的是,从1962年,祖国大陆特意开通了3条货运快车线路,一方面保证内地鲜活冷冻商品供应港澳地区;

  另一方面,也给香港供应价廉物美的工业原料和半制成品,降低香港的经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香港人的勤奋敬业下,香港成为亚洲轻工业制造中心之一。

  而现在赖以成名的金融业,香港可还没有真正发力,仍然处于一个开荒阶段,整个交易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只有数十只,且都是英资为主。

  雏鹰要想翱翔,必先历经折翅。

  随着中东战争爆发,英镑大幅贬值,才刚冒头的香港金融业大受打击。

  1965年2月6日,广东信托银行因为过度放贷,在大笔坏帐下发生了挤兑事件,波及到多家华资银行,包括恒生银行、广安银行、永隆银行等。

  2月10日,广东信托银行倒闭,老百姓一下子失去对华资银行的信心,于是直接演变成金融风波,大肆冲击香港股市。

  1965年,恒生指数下跌四分之一,这是香港经历的第一次股灾。

  而股灾的最大代价是,恒生银行,这个全港最大的华资银行,彻底沦为英资汇丰的附属公司。

  从1965年开始,香港股市一直跌宕起伏,并穿插着华资和洋资的刀光剑影,用「野蛮生长」来形容这时期的香港最合适不过。

  由于缺乏对官场约束和惩治机制,香港自上而下的贪污问题非常严峻。

  例如失火了,消防员要先收「开喉费」才会救火;

  救护车送病人就医前,会索取「茶钱」;

  到了医院,还要塞钱给医生,才有人来给你治病。

  可以说,贿赂已经成为香港市民的一项基本生活支出。

  贪污问题最严重的是警队。

  香港有句老话「好仔不当差」,就来自于那个年代。

  虽然警队领导层基本都是英国人,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洋人离不开华人警探的帮助,因此华人探员地位虽然不高,却拥有极大实权。

  其中的佼佼者,是华人四大探长:吕乐、蓝刚、韩森和颜雄。

  四大探长里最有名的是吕乐。

  由于贪污金额高达5亿,他又被叫做「五亿探长」,也是刘德华《五亿探长雷洛传》的原型。

  吕乐在1958年被提拔为总探长一职,成为四大探长之首。

  在四大探长的领导下,警务人员与黑社会勾结,包娼、包赌、贩毒样样精通。

  讽刺的是,报纸还经常报道警队「屡破大案」,其实大部分都是自导自演的门面工程。

  香港毕竟只是一个殖民地,所以英国政府对贪腐现象睁只眼闭只眼,不怎么关心香港的社会风气,也不在乎老百姓过得怎么样,只要不出大乱子就行了。

  九龙城寨就是在这个时期催生的产物。

  虽然它经常被人说龙蛇混杂、藏污纳垢,是臭名远扬的罪恶之地,但奇怪的是,作为一个居民超过三万的社区,直到1994年被拆除前,九龙城寨的罪案率不比周边地区高多少。

  如果把九龙城寨看作一个超浓缩版的香港,那一切荒谬就都解释通了。

  混乱且有序,是60年代的香港主旋律。

  而在纷纷攘攘中,香港踏入70年代。

  1973年3月,香港爆发第一次大股灾,恒生指数由1700点暴跌至500点。

  香港股民哪里见过这种大场面,全恐慌了。

  也是这年,香港商情出现严重衰退,各地上演罢工潮,老百姓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与日俱增。

  葛柏案的曝光,更是点燃了愤慨民意。

  1973年6月8日,英籍总警司葛柏携带巨款成功逃回英国。

  消息很快传遍全港,早已受够贪污腐败的老百姓大为震怒,纷纷上街抗议,要「反贪污、捉葛柏」。

  新任港督麦里浩很清楚,如果不做点什么来转移百姓的注意力,那英国对香港的统治会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香港廉政公署在1974年成立。

  其实廉政公署刚成立时,老百姓对它没什么好感。

  一个是,他们觉得廉政公署和警队的反贪污部一样,是换汤不换药,变着法子霍霍百姓的玩意而已;

  另一个是,由于廉署拘捕了大量警务人员,也让警方十分不满。

  因此他们通过消极罢工、游行抗议以及鼓动黑帮作乱等方式,来向廉政公署和港英政府示威。

  然而受害最深的,依然是在夹缝中生存的老百姓。

  1977年10月,在一次抗议示威中,有不少警务人员冲击廉署总部,大搞破坏,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警廉冲突。

  由于担心引起警队更大面积的罢工和暴动,港英政府只好颁布政策,除了高级探长外,所有基层警员都能特赦,免受拘捕。

  这场廉政风波终于平息了。

  虽然不少探长趁乱落跑,但在廉署努力下,困扰香港20多年的贪污问题总算得到解决,社会风气被及时扭转。

  「廉政风暴」后,港英政府试图改善民生,逐步落实之前颁布的「十年建屋计划」和「居者有其屋计划」,大量兴建公屋,为中下阶层的居民提供廉租房,一点点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当基建进行得热火朝天时,香港土地价格也开始上涨,房地产成了新兴商业,和金融业相互扶持,推动着香港经济转型。

  当然只靠这些,其实还远远不够,别忘了香港的最大底蕴,恰恰是背靠着祖国发展。

  改革开放后,巨大的产能和市场需求形成强劲风口,让香港顺利完成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港英政府大开绿灯,清除所有政策壁垒,利用外来推动力,直接把香港打造成金融贸易自由港。

  最终,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九十年代的香港,对外贸易总值顺利跻身世界八强。

  到1994 年, 香港的人均GDP更是飙升到21000多美元。

  这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激情岁月,香港人马照跑、舞照跳,每天准时喝下午茶,节假日出国旅游,一切似乎很正常,完全不担心未来的路会是怎样。

  但从90年代的港片中,还是能看到许多意识形态输出的痕迹,准确戳到了港人对回归的不安与焦虑情绪。

  比如高志森的《富贵逼人》系列,就体现了港人倾向性。

  有一个客人发问:

  镖叔斩钉截铁回答:

  所有人顿时一愣,大家很默契没有出声,全都低着头吃东西。

  后续的剧情是,当镖叔中了两千多万彩票后,和家人商量的第一个决定是马上投资移民。

  这直接反映了一点,就是在97年前后,香港移民潮非常盛行,大批精英流失海外,吹向维多利亚港的寒风也更为萧瑟。

  比起香港百姓在「九七焦虑」中的迷茫和忧思,港英政府的高层更显得哀鸿遍野。

  当时英国人的普遍心态是,趁着最后机会捞一笔走人吧,不然就没机会了。

  所以整个香港基本处于放任状态,政府各机构无人监管,全部敷衍懒政,真正摆烂了,甚至还在背后搞小动作,临走前埋雷。

  1992年,末代港督彭定康在上任后,迫不及待地开始政改,把手中权利全部下放——

  行政权分给政务司,把「立法局」从政府内部剥离,让立法会和政府各部门的权利一下子扩大好几倍;

  提前撤离政治部,把安全情报资源带走,不和我国政府做交接工作,突显了「大英绅士风范」;

  最后各种唱高调,给香港人画无数民主大饼。

  现实是,明眼人都知道,在彭定康上任前的香港,根本不存在所谓民主——

  港督由英国直接任命,集行政、司法、立法大权于一身,是香港土皇帝;执法和司法机构的领导层大部分是英国人,华人群体永远受到排挤,港人永远无法出头。

  所以为什么在香港的中老年群体里,爱国分子比例会更多,因为他们确实完整经历过港英时代的黑暗和腐败,历史就如一面明辨是非的镜子,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是简单歪曲教材就可以被洗脑的。

  而新时代的香港年轻人,因为没经历过出门被抢钱包、黑帮分子拿砍刀横行霸道的糟糕治安年代,很自然怀念起港英政府的美好,在一层层针对性宣传的包装下,成为了被利用的工具。至于真相是什么,不重要。

  在特殊年代里,香港成为对外沟通的桥梁和金融贸易中转地,却也错过了非常多的机遇,实干派被民意操纵,眼睁睁败给了金融和房地产寡头,这些事每次说起来都会特别遗憾。

  如今一个时代结束了,香港真需要一次涅槃重生,不然亚洲金融中心的排名只会越来越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7:33 , Processed in 0.1094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