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2|回复: 0

蔡慎坤:宁波债务危机能否警示地方政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8 09: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舆论广泛关注浙江省宁波市房价跳水、库存高企的背景下,宁波债务危机更是令官员们心惊胆颤!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获得了一份由国家审计署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和宁波市、县两级审计部门联合发布的《宁波市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宁波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总债务高达1732.82亿元;其中,2014年和2015年宁波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分别为468.25亿元、357.27亿元;这意味着,宁波市政府在2014年和2015年每天分别需要偿还1.28亿元、0.98亿元的债务。

  审计结果还显示,在宁波市政府截至2012年底负有偿还责任的1455.8亿元的总债务中,共有874.95亿元是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占到当时债务总额的60.10%。也就是说,土地出让金是宁波市政府还债的主要来源。但截至2014年3月底的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市场“退烧”正在减少宁波的土地出让收入——今年一季度,宁波土地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了17.16%,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了45.26%,这让宁波市政府的债务风险陡增。

  审计结果详细披露了宁波的债务状况,截至2013年6月底,宁波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732.82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515.55亿元,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为728.31亿元。值得注意的还有,偿债高压之下,宁波市政府及其下属的县、乡(镇)正在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填补债务“黑洞”,以此化解政府债或城投债违约事件。

  研究表明,宁波市地方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按照同策咨询研究部日前发布的《45个楼市限购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分析报告》,宁波市2013年土地财政依赖度为85.1%,在45个城市中位居第11位。

  宁波市国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宁波市土地出让总面积2669.5万平方米(约合40000亩),土地出让金收入734.1亿元,由此可以推算,宁波市每亩土地的均价为183.5万元;如果宁波市收储的29745亩土地能够全部出让,可以获得大约550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偿还2014年到期的债务。 但依据2014年第一季度,宁波市土地出让收入几近“腰斩”的交易现状,情况并不乐观。

  宁波房地产市场还在进一步“退烧”,地方政府高价推地的难度越来越大。宁波住宅与房地产网最新网上销售信息显示,截至2014年6月4日,宁波市商品房可售套数为175664套,可售面积超过1271万平方米。媒体测算,2013年宁波市成交的宅地,可以建设的楼盘总规模将超过900万平方米,将形成9万余套商品房的潜在供应;也就是说,宁波今后可供销售的商品房将突破25万套,按照目前宁波一年销售两万余套的速度计算,宁波潜在的商品房供应量至少要卖10年以上。

  宁波债务危机绝不仅仅是个例,全国其他城市也好不了多少。可怕的是中国官员从不担心城市破产,面对同样沉重的政府债务,中国城市官员采取的手段都是拼命推高房价地价,把债务负担全部转嫁给无辜的老百姓。一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疯狂举债盲目投资,靠的就是挥霍不尽的土地资源。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目前披露的债务危机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到了无人敢提及的地步,债务总额究竟高达多少也很难厘清。单从法律上讲,地方政府是不允许向银行借贷的,但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需要大笔资金,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的方式,以政府财政为担保向银行借钱,这个模式在2009年政府采取4万亿元刺激措施时,几乎被所有地方政府如法炮制。

  总部设在香港的里昂证券公司发布的《中国债务危机报告》,警示中国债务总规模已上升到107万亿,与GDP的比率已达到100%以上,预计2015年这一比率将达到245%。在2008至2012年间,中国债务规模/GDP从148%暴涨到205%。2012年中国新增债务比2011年增长了一倍,2012年新的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110%。新增债务增长了58%,约为GDP增长的2.9倍。而这些债务主要来自影子银行系统和地方债务。

  《财经》杂志的“摸底中国负债”(2013年4月7日)根据分门别类的统计,综合金融部门债务、政府部门债务、居民部门债务与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债务总规模高达120-128万亿左右。仅2012年非金融部门债务就达到了GDP的2.21倍。该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他的结论是:“在人均收入6400美元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维持如此之高的债务水平”。

  由于中国各地债务门类太多,数据更不透明,虽然都承认地方债务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极大,但到底有多大风险,却是莫衷一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和标准来统计地方债务,各地融资平台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很多资金的来源和数量根本无从知晓,负债规模也难以统计。正因为这部分藏在黑箱里的隐性债务是个未知数,更加剧了财经界对地方债务危机的担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0:50 , Processed in 0.1094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