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0|回复: 0

姚尧:《易经之道》第2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4 19: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 神明之德(上)

  《易传·系辞传下》中称伏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上一章,我们探讨了伏羲氏是如何“始作八卦”的。在这一章,我们将探讨伏羲氏是如何用八卦来“通神明之德”的。在下一章,我们将探讨伏羲氏是如何用八卦来“类万物之情”的。

  在现代汉语中,“神明”经常用以指代超越人与自然之上的神。但在《易经》中,“神明”指的是万事万物的变化。在万事万物的变化之中,有些是幽微难测的,就称作“神”,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就称作“明”。神与明之间交相呼应,从而展现出各种规律和属性,就称作“德”。所以,孔颖达《周易正义》在此注解道:“‘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者,言万事云为,皆是神明之德。若不作八卦,此神明之德,闭塞幽隐。既作八卦,则而象之,是通达神明之德也。”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易传·说卦》

  以上即为八卦之德,然为理解其深刻内涵,我们还有必要溯本求源,探寻这八个字的本义和演变。

  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渠焉切,又古寒切。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乾,上出也。此乾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乾,下注则为湿。故乾与湿相对。俗别其音,古无是也。从乙。乙,物之达也。释从乙之恉,物达则上出矣。倝声。倝者,日始出光倝倝也。然则形声中有会意焉。渠焉切,又古寒切。十四部。

  “乾”字的小篆写法如图2-1所示:

  图2-1

  “乾”字由“倝”(gàn)字和“乙”字这两部分构成。

  倝,日始出,光倝倝也。从旦?声。凡倝之属皆从倝。

  ——《说文解字》

  “倝”字的小篆写法如图2-2所示:

  图2-2

  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凡乙之属皆从乙。于笔切。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冤之言,曲之言诎也。乙乙,难出之貌。《史记》曰:“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汉书》曰:“奋轧于乙。”《文赋》曰:“思轧轧其若抽。”轧轧皆乙乙之叚借。轧从乙声,故同音相叚。《月令》郑注云:“乙之言轧也。时万物皆抽轧而出。”物之出土艰屯,如车之辗地塞滞。与丨同意。谓与自下通上之丨同意也。乙自下出上碍于阴,其书之也宜倒行。于笔切。十二部。按李善:乙音轧。

  乙承甲,象人颈。以下皆蒙“《大一经》曰”言之。凡乙之属皆从乙。

  “乙”字的小篆写法如图2-3所示:

  图2-3

  由此可知,“倝”字的本义是,太阳刚出来时,光芒闪耀的样子。“乙”字的本义是,草木屈曲生长,艰难破土的样子。而“乾”字将“倝”和“乙”字合在一起,意即阳光的照射,使得草木得以向上生长,破土而出。因此,“乾”的本义为“上出”,作为八卦时可以指代天,可以指代日。

  在古代汉语中,“乾”是个多音字,然其意皆本于“上出”。一是读作“gān”,为干燥之意,与“湿”对应。盖干燥者方能上出,湿润者即为下注。但在现代汉语中,“乾”字已经被简化为“干”。二是读作“qián”,为八卦之首,孔子称其德为“健”。盖以草木之柔弱弯曲,若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焉能突破艰难而上出于土?

  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苦昆切。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坤,地也。《易》之卦也。《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卦传》曰:“坤,顺也。”按伏羲取天地之德为卦,名曰乾坤。从土申。会意。苦昆切。十三部。土位在申也。此说从申之意也。《说卦传》曰:“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坤正在申位,自仓颉造字已然,后儒乃臆造“乾南坤北”为伏羲先天之学,《说卦传》所定之位为文王后天之学,甚矣人之好怪也。或问:“伏羲画八卦,即有乾坤震巽等名与不?”曰:“有之。伏羲三奇谓之乾,三耦谓之坤。而未有乾字坤字,传至于仓颉乃后有其字。坤巽特造之,乾震坎离艮兑以音义相同之字为之,故文字之始作也。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音必先乎形。名之曰乾坤者,伏羲也。字之者,仓颉也。画卦者,造字之先声也。是以不得云三即坤字。”

  “坤”字的小篆写法如图2-4所示:

  图2-4

  由此可知,“坤”字在八卦之前是不存在的,是为了表达八卦之中的“三耦”才造出来的字。之所以左边为提土旁,是因为坤卦取象于地。之所以右边为“申”字,按段玉裁的说法,是因为坤卦在申位。紧接着,段玉裁还就所谓“伏羲先天八卦”之说展开了一段批驳。对此,我们将在后文讨论,这里先不便展开。

  坤为地,地之承载万物,不因大小轻重而有差别。凡有来者,无不接纳,故称其德为“顺”。

  震,劈历振物者。从雨辰声。《春秋传》曰:“震夷伯之庙。”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震,劈历振物者。劈历,疾雷之名。《释天》曰:“疾雷为霆。”《仓颉篇》曰:“霆,霹雳也。”然则古谓之霆,许谓之震。《诗·十月之交》《春秋》隐九年、僖十五年皆言震。振与震叠韵。《春秋正义》引作震物为长,以能震物而谓之震也。引申之凡动谓之震。辰下曰:“震也。”从雨辰声。章刃切,十三部。古多读平声。《春秋传》曰:震夷伯之庙。《左氏》僖十五年经、传皆有之。必引此者,以为劈历震物之证也。《史记·殷》:武乙暴雷震死,神道设教之至显者也。

  “震”字的小篆写法如图2-5所示:

  图2-5

  由此可知,“震”字的本义,是指迅疾之雷,可以震动物体。“震”字由“雨”和“辰”这两部分构成。

  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属皆从辰。植邻切。

  ——《说文解字》

  “辰”字的小篆写法如图2-6所示:

  图2-6

  “辰”字的笔画虽然简单,却是由“厂”“二”“匕”“乙”这四部分组成。其中,厂,作为声部;二,为古文的“上”;匕,表示竖直的草木上出;乙,表示弯曲的草木上出。《礼记·月令》记:“季春之月……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句,同“勾”,弯曲;萌,竖直。由此可知,“辰”字的本义,就是季春三月,草木无论竖直(匕)、弯曲(乙)皆因阳气发泄而上出(二)。阳气向上迫近阴气,遂引发震动,出现雷声。

  震为雷,雷因震动而生,又能震动万物,故其德为“动”。

  巽,具也。从丌图片声。苏困切。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巽,具也。孔子说《易》曰:“巺,入也。巺乃逊之假借字。逊,顺也;顺,故善入。”许云:“具也者,巺之本义也。”巺今作巽。从丌图片声。形声包会意。《卪部》曰:“二卪也,巺从此。”按二卪者,具意也。苏困切。古音在十四部。

  “巽”字的甲骨文写法如图2-7所示:

  图2-7

  巽之本义,是两个人一前一后,朝着相同的方向跪坐,以为顺从之意,故记为两个“卩”或“卪”。卩、卪皆音jié,象跪坐着的人形。二“卩”合在一起,即为“图片”或“图片”(zhuàn)。

  ,二卪也。巽从此。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图片,二卪也。义取于形。巺从此。见丌部。阙。谓其读若未闻也。大徐云士恋切者取图片僎僝等字之音义为之。广韵亦云:“图片,具也。士恋切。”

  “图片”字的小篆写法如图2-8所示:

  图2-8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双人跪坐的腿形向下伸展开来。于是,人们在“图片”字的两人腿中贯以一根或两根横线。贯以一根横线,遂有其金文写法,如图2-9所示:

  图2-9

  进一步演变出其小篆写法如图2-10所示:

  图2-10

  可以看到,当“巽”字演变至小篆时,已经变成上下结构了,上半部分仍是“图片”,下半部分则为“丌”。之后,上半部分的二“卪”演变成二“巳”,就得到了“巺”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巽”字是写作“巺”的。至今,我们仍将“巺”称为“巽”的异体字。

  又或者在“图片”字的两人腿中贯以两根横线,则其小篆写法如图2-11和2-12所示:

  图2-11

  图2-12

  可以看到,当“巽”字的小篆写法演进到图2-11时,下半部分已经可以看到“共”字的形状了,故在汉代隶变时,上半部分由二“卪”演变成二“己”,下半部分由“丌”演变成“共”,就得到了“巽”字的隶书写法,如图2-13所示:

  图2-13

  至楷书时,二“己”演变成二“巳”,就得到了现在的“巽”字的写法,如图2-14所示:

  图2-14

  由此可见,数千年来,“巽”字的形式虽然一直在演变,但其内涵一直没有变,就是其本义的顺从。《说文解字》中的“巽,具也”里的“具”,本义是仆人为主人准备饭食,亦为顺从之义。

  巽为风,风是由大气流动而产生,气顺则有风行,风行则无孔不入,故其德为“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9 02:4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